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靶向解偶联蛋白2(UCP-2)基因小干扰RNA(siRNA)慢病毒转染对胰腺腺泡细胞AR42J坏死、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构建靶向UCP-2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转染AR42J细胞(实验组),并设立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荧光显微镜镜检确定感染效率,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的UCP-2 mRNA。以1×108mol/L的蛙皮素刺激AR42J细胞,采用Annexin V/PI双标流式细胞仪检测蛙皮素刺激后不同时间点AR42J细胞的坏死率和凋亡率,同时检测细胞内的ATP、活性氧簇(ROS)。结果成功构建了滴度为5×108TU/mL的UCP-2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实验组细胞UCP-2 mRNA表达明显降低,各时间点AR42J细胞凋亡率及其ROS、ATP水平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均<0.05),细胞坏死率则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靶向UCP-2基因siRNA慢病毒转染可抑制AR42J细胞的UCP-2基因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坏死,其作用机制与其增加AR42J细胞内ROS、ATP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胃毕Ⅱ式术后利用十二指肠残端行胆肠吻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胆石症的发病率逐渐增 高,1999-2001年我们利用十二指肠残端行胆总管 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治疗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胆 石症并胆总管狭窄病人11例,取得了良好疗效。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57~78岁,平 均66.8岁。全部病人均因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或穿孔行胃大部切除,胃大部切除距胆总管十二指 肠吻合术18~30年不等。2次手术史者3例:例1 于术前10年因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 10年后出现胆总管结石并狭窄、左肝胆管大量结 石;例2于术前2年半因胆囊坏疽,胆总管结石并 AOS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和胆囊癌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要点,以减少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误诊率。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23例)和胆囊癌(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临床表现类似一般的胆囊炎,术前B超32%(7/22)胆囊癌不能排除,术前MRI或CT检查52%(12/23)误诊为胆囊癌,4%(1/23)误诊为胆囊腺肌症。术中冷冻病理检查7例XGC均排除胆囊癌,术后病RI胆囊癌诊断正确性为7例,检查23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均确诊。51例胆囊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B超胆囊癌诊断正确性为73%(33/45),术前CT及MRI诊断正确性为78%(35/44),术后病理检查51例胆囊癌均得以确诊。结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的特征性表现不明显,极易误诊为胆囊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可明确病变性质,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确诊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需依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和胆囊癌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要点,以减少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误诊率。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23例)和胆囊癌(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临床表现类似一般的胆囊炎,术前B超32%(7/22)胆囊癌不能排除,术前MRI或CT检查52%(12/23)误诊为胆囊癌,4%(1/23)误诊为胆囊腺肌症。术中冷冻病理检查7例XGC均排除胆囊癌,术后病RI胆囊癌诊断正确性为7例,检查23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均确诊。51例胆囊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B超胆囊癌诊断正确性为73%(33/45),术前CT及MRI诊断正确性为78%(35/44),术后病理检查51例胆囊癌均得以确诊。结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的特征性表现不明显,极易误诊为胆囊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可明确病变性质,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确诊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需依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60例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原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布及诊断与治疗方法。结果肝脓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寒战、发热,肝区疼痛。培养所获细菌96株,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分别占67.7%和11.5%。内科保守治疗89例,B超引导下肝脓肿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142例,肝脓肿切开引流11例,肝叶切除18例。除1例因合并晚期肿瘤死亡,其余病例均获得良好疗效。结论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已成为细菌性肝脓肿的优势菌。胆道疾病是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病因。糖尿病是细菌肝脓肿最重要的危险因素。B超引导下肝脓肿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Ki-67抗原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Ki-67抗原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Ki67抗原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对20例正常肝组织、20例肝硬化组织、5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85例HCC和85例癌旁组织Ki67抗原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HCC的Ki67抗原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及FNH(P<0.01),Ki67抗原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P<0.01)、肿瘤大小(P<0.01)、门静脉有无瘤栓形成(P<0.01)、包膜是否完整(P<0.05)密切相关;而与术前AFP水平、HBsAg、病灶个数无关(P>0.05);与预后密切相关,术后平均无瘤生存期Ki67指数<200者为53个月,Ki67指数≥200者为18个月(P<0.01)。结论 检测Ki67抗原表达有助于鉴别HCC和FNH,Ki67指数可能作为判断HCC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并发症的非寄生虫性肝囊肿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1月收治的21例有并发症的非寄生虫性肝囊肿的诊治经验。结果:男5例,女16例;年龄25~83岁。7例为单发囊肿,囊肿直径8~30 cm;14例为多发囊肿,最大的单个囊肿直径为7~21 cm。合并胆囊结石2例,合并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2例,合并多囊肾7例。曾行囊肿穿刺治疗12例,囊肿切开引流2例,肝囊肿开窗术后复发4例。并发感染14例,并发胆瘘11例,并发陈旧性出血9例,囊肿破裂并弥漫性腹膜炎2例;囊肿压迫致黄疸4例,下肢水肿1例。单发肝囊肿行左半肝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术1例,囊肿切除2例,囊肿开窗4例;多发肝囊肿行肝部分切除术联合肝囊肿开窗3例,多发肝囊肿开窗11例。并行关闭胆瘘8例,胆总管探查4例;12例残留囊壁黏膜以氩气刀烧灼破坏。术后无手术并发症。21例恢复良好。结论:有并发症的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可行肝囊肿开窗术,如有胆瘘,应予关闭;足够大的开窗面积、残留囊壁分泌功能的破坏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氩气刀处理残留囊壁安全、高效。巨大肝囊肿穿刺治疗应慎重。术前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囊肿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3月经病理确诊为XGC 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64.5岁,男女比例为13∶4,临床表现类似一般的胆囊炎,术前仅1例CT检查提示XGC可能,其余均误诊。术中发现全部病例100%胆囊壁均增厚;88.2%(15/17)合并胆囊结石;23.5%(4/17)合并胆总管结石;11.8%(2/17)合并Mirizzi综合征。术中冷冻病理检查6例均排除胆囊癌。4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2例;其余13例中开腹行胆囊除术9例,行胆囊大部切除术2例,行胆囊加胆囊床部肝楔形切除术2例;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6例,其中3例胆总管一期缝合,3例胆总管T管引流;行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4例。术后切口感染l例。结论:XGC是一特殊类型胆囊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难以诊断,病理检查是XGC诊断的关键,手术治疗以胆囊切除为主,对伴有黄疸、胆总管扩张, 不能排除胆总管结石者术中应探查胆总管。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是一种癌前病变,胰胆管合流异常在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癌变率随年龄增长明显增高。对确诊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病人,应尽早行扩张胆管的彻底切除、胆囊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以预防癌变的发生。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癌变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预后不佳。对可疑病例应行术中冰冻快速病理检查,确诊癌变者应按胆管癌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对失去根治机会者,姑息性手术方式可以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