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比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60例 RVOT频发室性早搏病人, 就其临床表现、起源部位、心电图特征、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平均随访36±24个月。结果:①男20例,女40例,男∶女=1∶2,平均年龄[36±12( 18~56) ]岁 ②心电图特征:Ⅱ、Ⅲ、aVF 导联QRS波呈单向R波, aVL导联和aVR导联呈QS型,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 额面电轴向下.间隔部43例Ⅰ导联主波向下或呈qr、qrs、qs等低振幅多相形态, aVL导联QS振幅多≥aVR;胸前导联R/S移行慢,V4~V5才呈现R/S>1;游离壁17例Ⅰ导联呈R形态主波向上(振幅多≥0.5mV), aVL导联QS振幅多<aVR;胸前导联R/S移行快,V3或更早就R/S>1③ 均为起搏标测消融,即时治疗成功率100%,即时消融后早搏消失,无并发症。常规导管组(n=40例)8例复发(2–30天),4例再次消融未见复发。另4例因早搏较术前明显减少,不同意再次手术.冷盐水灌注组(n=20例)1例复发,但早搏明显减少,症状基本消失,无再消融。结论 ①RVOT频发室性早搏主要见于青壮年,多见于女性。②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根治RVOT频发室性早搏,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彻底,复发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选择素(P-selectin,PS)基因在2123 C/G、1817T/C、Thr715Pro位点多态性与可溶性P选择素(souble P-selectin,sPs)血清水平和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对116例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病例组)及12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对照组)血浆sPs水平进行测定,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进行PS基因2123 C/G、1817T/C、Thr715Pro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病例组sPs血清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42.4±8.2)μg/mL vs (36.3±8.4)μg/mL,P<0.001].病例和对照组PS基因2123C/G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7,P=0.009),1817T/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384,P=0.169).sPS血清水平与2123C/G基因多态性有明显相关性,GG基因型者的sPs血清水平显著高于GC+CC基因型(P<0.05),与1817T/C位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检测出Thr715Pro基因多态性.结论:PS基因多态性与循环sPs水平或血栓形成存在一定的关系,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发血栓形成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新疆维吾尔旅非心脏病住院患者心电图资料的回顾、分析,初步了解Brugada波在维吾尔族的发生率.获取有关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居民Brugada综合征流行病学的信息.方法 制定严格地筛选标准,调查了14820份近年住院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筛选出具有Bmgada波的心电图.结果 共获42份具有Brugada波的心电图,占总数的2.8%,其中男性37例,女性5例.结论 Brugada波在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居民并非罕见,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是指由于脑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短暂的意识丧失和姿势紧张丧失,不需药物或电复律,能自行恢复意识〔1,2〕。引起晕厥的原因较多,其中由于心律失常而导致的晕厥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临床上心律失常的发作常呈短阵或间歇性发作,致使许多患者虽经数家医院频繁就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床旁血管超声引导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植入术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2018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床旁IABP植入的心血管危重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植入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盲法植入组(盲法植入组,n=48)及床旁血管超声引导下植入组(超声引导组,n=48),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植入时间、成功率、并发症、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超声导引组穿刺置管时间少于盲法植入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盲法植入组,再次调整球囊位置患者比例、需要处理的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计划外提前终止IABP患者比例低于盲法植入组,IABP使用时间高于盲法植入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血管超声引导下IABP植入术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明显提高植入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血清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对116例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及12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浆sP-selectin水平进行测定。【结果】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血栓栓塞组sP-selectin血清水平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42.4±8.2)μg/mLVS(36.3±8.4)±g/mL(P〈0.01)]。[结论]sP-selectin水平的升高与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869T/C多态性与高血压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探讨TGF-β1基因+869T/C基因型对高血压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99例高血压患者(其中47例伴心房颤动)及49名对照组TGF-β1基因+869T/C。[结果]在高血压心房颤动组中+869T/C位点的CC基因型频率高于高血压无心房颤动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心房颤动组+869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高血压无心房颤动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压无心房颤动组比较,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患心房颤动的相对风险度(0R)为2.044(95%CI:1.157~3.612)。[结论]TGF-β+869CC基因型是高血压心房颤动的易感基因型;C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心房颤动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液中B-型利钠多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BNP)水平和心脏同步化治疗病人临床情况演变的关系。方法30例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的心力衰竭病人,平均年龄67±11岁,接受双心室同步化起搏治疗,随访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和血浆BNP,平均随访时间12±8月。结果NYHA心功能分级由2.9±0.5改善为2.11±0.34(p=0.03);由于心衰而再次住院的次数,由术前6个月的1.9±0.8降低到术后6个月的0.9±0.2(p=0.04)。在21例疗效显著的病人,血浆BNP由378±138pg/mL降低到147±78pg/mL,而9例疗效不显著的病人,血浆BNP由180±93pg/mL升高到201±145pg/mL。在显效的病人组BNP在随访6个月后降到最低,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BNP、扩张型心肌病和心功能级别是对同步化治疗是否敏感的独立判断因素。而年龄、QRS宽度和左室射血分数是无关因素。结论心力衰竭病人心脏同步化治疗的作用是进行性的,植入后6个月病人症状改善最明显,它可以通过BNP的水平来反映,显效的病人组具高水平的BNP、扩张型心肌病和心功能级别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压迫法修复心脏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A)的可行性.方法:对心脏介入术后经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股动脉PA的10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实施压迫PA与股动脉之间的通道,使分流信号消失,随访2~12个月.结果:10例全部经超声引导下压迫、修复成功.随访2~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瘤体的复发、破裂、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PA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超声监测下压迫、修复,安全可靠,方便易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可引起室颤和猝死高危风险的心脏离子通道异常疾病,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伴V1~V3导联阵发性或持续性ST段抬高(≥0.1mV).目前尚未见中国哈萨克族人群Brugada综合征发病率的资料.文中通过对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住院患者心电图的回顾性分析,初步了解哈萨克族人群Brugada综合征的流行病学情况. 方法:按照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对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1995年1月至2006年8月9046例心电图资料进行筛选. 结果:9046例中,年龄16~74岁,平均(37.7±14.6)岁.23例心电图呈Brugada样心电图征,发生率为2.54‰,其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男、女发生率分别为4.16‰(11/2643)和1.87‰(12/640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年龄16~45岁和>45岁人群中发生率分别为3.42‰及1.34‰,两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典型(Ⅰ型)和不典型(Ⅱ、Ⅲ型)Brugada心电图改变分别为2例及21例,发生率分别为0.22‰及2.32‰. 结论:Brugada样心电图征在新疆哈族住院患者总发生率为2.54‰,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