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 探讨大港油田地区不同性别工作人群及不同体质量指数 (BMI) 亚组的糖尿病风险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 通过芬兰糖尿病风险评分问卷确定高风险人群, 将其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性别及不同BMI亚组人群的糖尿病风险因素。结果 研究纳入1 995例, 男性985例 (49.4%)。男性人群糖尿病风险因素中血糖升高史 (HHBG) 风险比最高 (OR=3.183, 95%CI: 1.921~5.272), 其次为年龄、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高血压及治疗史 (HHT)、 吸烟, 三酰甘油 (TG) 风险最低 (OR=1.494, 95%CI: 1.033~2.162); 女性人群中丙氨酸转氨酶 (ALT) 风险比最高 (OR=2.383, 95%CI: 1.153~4.927), 其次为腰围、 TG和年龄, HHBG风险比最低(OR=2.081, 95%CI: 0.947~4.571); BMI<23.9 kg/m2 亚组男性风险因素为HHBG、 TG, 女性为年龄、 TG; 24.0 kg/m2 ≤ BMI<27.9 kg/m2 亚组男性风险因素为年龄、 HHBG、 HHT, 女性为年龄、 ALT、 TG; BMI≥28.0 kg/m2 亚组男性风险因素为 HHBG、 HHT、 AST、 ALT, 女性为年龄。结论 油田地区男性工作年龄人群糖尿病主要风险因素依次为HHBG、 年龄、 AST、 HHT、 吸烟、 TG, 在不同BMI亚组中HHBG始终为糖尿病风险因素; 女性依次为ALT、 腰围、 TG、 年龄、 HHBG, 年龄成为不同BMI亚组共同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背景 肥胖可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饮食干预是防治肥胖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轻断食模式可能是防治肥胖的一条新途径。但既往研究样本量较小,关于作用机制和量效关系的分析不足,尚不能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目的 探讨轻断食模式对超重者代谢作用的影响。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月,选取在天津海滨医院接受体检的某企业员工86例进行轻断食模式干预,均为初次检出超重者(BMI≥24.0 kg/m2)。轻断食模式干预方法为:每周中不连续的2 d每日只摄入600 kcal能量,余5 d根据个人饮食习惯自由饮食,干预时间为60 d。分别于干预实施前1日和干预周期最后1日,检测受试者代谢相关指标。结果 80例超重者按要求完成了轻断食模式干预。干预后受试者舒张压、体质量、体脂百分比低于干预前(P<0.05),收缩压、心率与干预前无差异(P>0.05)。干预后受试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干预前(P<0.05),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干预前无差异(P>0.05)。干预后受试者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干预前(P<0.05)。糖耐量试验显示,干预后受试者空腹血糖与干预前无差异(P>0.05),餐后1 h血糖、餐后2 h血糖低于干预前(P<0.05)。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干预后受试者空腹胰岛素低于干预前(P<0.05),餐后1 h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与干预前无差异(P>0.05)。结论 轻断食模式是超重者减重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改善超重者的机体应激状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餐后血糖,有助于减少超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暴发性1型糖尿病以急骤起病,代谢紊乱严重,胰酶升高而胰腺超声检查无异常为特点.属于特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抗体多为阴性,推测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大港油田地区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大港油田总医院查体中心体检的3000名20岁以上成年人进行研究.经过一夜禁食,受试者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来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同时测量身高、腹围、血压、血脂.对糖调节受损[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者行24h尿微量白蛋白及眼底照相检查.结果 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20~ 39岁人群3.6%,40 ~ 59岁人群11.9%,大于 60岁人群21.6%),也随体重增加而升高.体重指数(BMI) 20.0 ~24.9 kg/m2人群8.2% 25.0~27.9 kg/m2人群13.6%、≥28 kg/m2人群20.2%].糖调节受损者中9.8%出现24 h尿微量白蛋白升高,10.1%出现眼底病变.结论 大港油田地区成年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较高.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部分膳食替代(PMR)和完全膳食替代(CMR)对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在天津市大港油田总医院糖尿病科门诊就诊的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CMR组和PMR组,干预3个月.CMR组每天采用特殊膳食完全替代早餐,PMR组每天3餐前服用少量特殊膳食,并适当减少正餐量.采用酶比色法检测HbAl c,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重指数,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糖尿病痛苦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CMR组和PMR组HbA1c[(7.6±0.7)%比(8.2±0.8)%,(7.7±0.4)%比(8.2±0.8)%]、HOMA-IR[(4.3±1.2)比(6.0±2.0),(4.7±1.4)比(6.0±0.2)]均明显降低(P均<0.05).PMR组与CMR组相比,在改善糖尿病痛苦[(25.9±2.8)比(27.7±2.4)]及生活质量[(73.8±4.1)比(70.2±4.2)]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P均< 0.05).结论 PMR在改善糖、脂代谢的效果与CMR相当,但PMR更有利于减轻尿病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糖尿病病程将3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4组:初发组(90例,<1年)、1~9年组(94例)、10~19年组(86例)及≥20年组(70例);以HbA1c是否达标(HbA1c<7%为血糖控制达标,HbA1c≥7%为血糖未达标)分为2组,即达标组(112例)和未达标组(215例)。记录各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BMI、SBP、DBP),肾功能[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N)],血脂[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bAlc水平变化,观察不同病程及不同HbAlc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情况,分析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HbAlc之间的关系。结果 4组DBP、HbA1c、UA、TG、TC、HDL-C、LDL-C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SBP、Cr、BUN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发组、1~9年组、10~19年组及≥20年组的DNP发生率分别为34.4%、45.7%、51.2%及70.0%(χ2=20.539,P<0.01),DR发生率分别为5.6%、7.8%、27.9%及38.6%(χ2=41.319,P<0.01)。达标组DR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达标组(χ2=8.655,P<0.05),DN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2,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DNP及DR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预防DR的进展,而DNP的发生率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天津市成年人免疫球蛋白浓度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进入"天津人群慢性低度炎症与健康促进队列", 完成基线免疫球蛋白浓度和血糖浓度测量, 且基线时未诊断过任何类型糖尿病的成年人进入队列研究。收集的相关资料包括: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IgE)浓度、血糖浓度和其他潜在混杂因素。根据基线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的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Q1~Q4组), 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免疫球蛋白浓度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6 315例, 年龄(50.1±10.0)岁。随访期间共390例被诊断为T2DM, 发病率为16.8/1 000人年。调整年龄、性别、腰围、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嗜酸性粒细胞比值、代谢综合征、一级或二级家族史及相互调整其他种类免疫球蛋白浓度后, 与Q1组相比, IgG浓度Q4组人群T2DM发病风险降低(HR=0.71, 95%CI:0.52~0.97), IgM浓度Q4组人群T2DM发病风险降低(HR=0.66, 95%CI:0.47~0.91), IgA浓度Q4组人群T2D...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去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g bone mineral, Bio-Oss)联合可吸收生物膜(bio-absorbable collagen membrane, Bio-Gide)置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位点保存术对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市昌平区医院口腔科收治的行下颌阻生智齿拔除的患者99例,根据患者住院号末尾数的奇偶性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49例)。对照组采用微创拔牙后自然愈合,试验组采用Bio-Oss联合Bio-Gide置于下颌智齿拔除位点保存术。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两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即中间距离(opposite height, OH)和颊侧距离(buccal height, BH)、近侧山脊高度变化(proximal ridge height changes, MHplateC)和远端山脊高度变化(distal ridge height variation, DHplateC)和牙周探诊等结果。结果 术前试验组OH和BH均高于对照组[(6.93±2.81)mm比(5.5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