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但梭形动脉瘤的处理不仅是外科治疗的难点,也是目前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冶疗的难点。文章就颅内梭形动脉瘤的流行病学,支架结合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前后用药、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化学损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呼吸运动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Wistar大鼠分为两组,COPD组20只:用烟熏联合LPS气道内注药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对照组10只:同等条件饲养但不进行烟熏,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实验组8周造模成功后,颈部正中切开暴露双侧颈动脉体(CB),用双氧水浸润的滤纸条包裹颈总动脉分叉部,造成CB化学损伤;对照组在用同样方法分离暴露双侧颈总动脉后,用NS滤纸条包裹,对CB进行假损伤处理。分别记录每组大鼠呼吸频率、呼气间期、吸气间期、吸呼比等呼吸生理指标及血气分析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造模结束后取所有大鼠双侧CB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呼吸生理指标:CB损伤前COPD组呼吸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3.186,P=0.004),CB损伤后COPD组呼吸频率更低(t=-3.266,P=0.003)、吸气时间更长(t=3.989,P<0.001)、吸呼比更高(t=6.103,  相似文献   
4.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其中肺癌所致约占1/3~([1]).目前针对反复出现大量恶性胸腔积液,且化疗、放疗不能控制的患者,化学性胸膜固定术是一个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可以控制积液增长,缓解呼吸困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研究体外膈肌和腹肌联合刺激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2017版(GOLD 2017)”标准确诊的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96例稳定期COPD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50%预计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治疗组(n=32)、单独膈肌刺激组(膈肌刺激组,n=34)以及膈肌、腹肌联合刺激组(联合刺激组,n=30)。药物治疗组采用一般呼吸锻炼、健康教育及常规药物治疗,膈肌刺激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体外膈肌起搏器刺激治疗,而联合刺激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对膈肌、腹肌的联合刺激治疗,电刺激强度为40 Hz,治疗时间30 min,治疗周期20 d。20 d后对患者肺功能FEV1、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呼气峰流速(PEF)、6 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双侧膈肌活动度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 联合刺激组双侧膈肌活动度大于其他2组(P<0.05),膈肌刺激组膈肌活动度亦大于药物治疗组(P<0.05)。联合刺激组患者FEV1、FVC、MVV、PEF和6MWD均优于其他2组(P<0.05),且膈肌刺激组患者此5项指标亦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 对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体外膈肌和腹肌联合刺激,可以作为一种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支持治疗过程中发生低氧血症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病例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入组和排除标准,选出应用BiPAP-S或BiPAP-ST模式进行NPPV治疗的患者共228例,其中61例在应用NPPV时发生了109例次不同程度的血氧饱和度(SpO2)减低事件.我们从患者应用无创通气的病因、无创通气模式的选择、通气参数的设置等方面,比较患者在无创通气支持治疗过程中发生低氧血症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结果 在228例接受NPPV治疗的患者中,有61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SpO2减低,发生率为26.8%.其中51例(83.6%)通过呼吸机参数调节、心理辅导、更换面罩等方法纠正了低氧血症;另10例(16.4%)患者通过各种方法都无法纠正低血氧,最终放弃NPPV而选择其他治疗方式,其病因排列依次为肺间质病变、COPD急性呼衰、急性左心衰等.结论 作为通气支持的手段之一,NPPV治疗是否有效,最终取决于患者病理解剖学特征和病理生理学状态.患者自身的不耐受、不恰当的通气模式和参数设定都可能会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7.
肖福顺  李牧  王嵩  冯学泉  赵晓赟 《天津医药》2006,34(8):561-563,593
目的:评价支架结合游离钨丝弹簧圈(FTC)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取12只家犬,全麻成功后,截取一段颈静脉,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将其两端与横断的两侧颈动脉行端端吻合,共制作颈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24个。将24个梭形动脉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梭形动脉瘤用支架和国产游离钨丝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对照组不行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即刻及6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并于6个月后取动脉瘤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DSA示载瘤动脉通畅,梭形动脉瘤完全消失;病理示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完全,动脉瘤口及支架上有透明膜覆盖。对照组DSA示载瘤动脉通畅,6个月时梭形动脉瘤明显扩大,内壁不规则。病理见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两组均无动脉瘤破裂发生。结论: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梭形动脉瘤方法简单,疗效肯定,可以作为传统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处于M1期的危险和预后因素。方法:从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筛选1975—2016年NSCLC患者的诊治和生存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估计总生存期的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26 497例NSCLC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级(Ⅲ~Ⅳ){均P<0.001,OR[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2.479(2.199~2.795)和3.029(2.498~3.674)}、T分期(2~4) [均P <0.001,OR(95%CI)分别为1.772(1.553~2.021)、3.768(3.294~4.310)和7.253(6.295~8.356)]、N分期(1~3)[均P<0.001,OR(95%CI)分别为1.563 (1.387~1.760)、3.795 (3.490~4.127)和9.324 (8.108~10.723)]、双侧分布[P<0.001,OR(95%CI)为15.458(3.954~60.438)]、肿瘤直径(≥4 cm)[P=0.019和P=0.009,OR(95%CI)分别为1.433(1.061~1.936)和1.471(1.100~1.968)]是NSCLC患者处于M1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级(Ⅱ~Ⅳ)[均P<0.001,HR(95%CI)分别为1.536(1.342~1.758)、2.250(1.983~2.552)和2.444(2.073~2.883)]、N分期(1~3)[ 均P<0.001,HR(95%CI)分别为1.229(1.104~1.370)、1.312(1.220~1.411)和1.403(1.280~1.538)]和肿瘤直径(≥5 cm)[P=0.009,HR(95%CI)为1.526(1.109~2.099)]是此类患者总生存期缩短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更高的分级、T分期、N分期,双侧分布、更大的肿瘤直径是NSCLC患者处于M1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更高的分级、N期和更大的肿瘤直径是此类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卞慧敏  赵晓赟 《天津医药》2005,33(1):4-4,i002
例1男,74岁。因肺心病咳喘加重,神志恍惚,于2003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有慢性咳嗽史20余年,伴喘息5年。40年前曾患肺结核,已愈。无吸烟史。本次入院前1个月余,咳嗽、白痰,自服药效果不佳。4d前喘息加重,黄痰,黏稠不易咳出,不能平卧来我院住院。入院时检查:体温36.6℃,呼吸急促30次/min,脉搏120次/min,神志恍惚,坐位。双肺均可闻及广泛哮鸣音,  相似文献   
10.
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紊乱,目前呼吸暂停的诊断主要依靠多导睡眠监测,但因其操作复杂、价格昂贵,且对使用环境要求较高,而难以实现家用普及。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脑电信号小波分解的呼吸暂停自动检测方法。首先,对脑电信号进行4层小波分解,提取第2~4层细节系数;其次,在得到的细节系数绝对值中提取能量和方差两种特征;最后,建立k-近邻,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模型对特征进行分类。使用来自天津市胸科医院睡眠监测实验室30名受试的3 248个正常呼吸和呼吸暂停期间的脑电信号片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对呼吸暂停识别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达到93.85%、91.46%、96.27%,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呼吸暂停事件的高精度检测,有望用于呼吸暂停自动识别系统的设计,辅助医师进行呼吸暂停自动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