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下消化道问叶源性肿瘤(GIMTs)的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对照研究其与CT仿真内镜(CTVE)诊断之间的关系,评价CTVE在下消化道GIM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74例下消化道GIMTs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采用光镜观察其病理特点及良恶性状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其CD117、CD34、α-平滑肌抗体(SMA)及S-100蛋白的表达,并与术前CTVE判定的病变部位及良恶性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40例(54.1%)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其中恶性间质瘤16例(40%);33例(44.6%)诊断为平滑肌瘤;1例(1.4%)诊断为神经鞘瘤.发病部位位于空肠33例,回肠21例,大肠20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38例,占51.4%;CD34阳性27例,占36.5%;SMA阳性46例,占62.2%,S-100阳性1例(1.4%).CTVE对病变部位准确定位69例(93.2%).其中大肠准确定位18例,符合率90.0%;空回肠准确定位51例,符合率94.4%.CTVE判断良恶性GIST的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85.7%.结论 GIST是下消化道最常见的GIMTs,发病部位以小肠居多.CTVE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可术前准确定位GIMTs,对其良恶性判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术前制定合理手术方案和治疗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病人女性,39岁。2003年6月以“阴道排液半年余”主诉,门诊以“直肠阴道瘘”收入。查体:腹软,左下腹压痛(+),反跳痛(-),脐下偏左可扪及一肿块,约5cm×5cm,边界不清,轻压痛。妇科检查:阴道后穹隆可见一瘘口。术前经阴道瘘口置入Foley导尿管1根拟作术中指引用。2003年6月12日在全麻下行阴道瘘瘘口修补+瘘管引流术。术中探查阴道后壁可见一瘘口,术前经阴道后穹窿置入的导尿管于后穹隆瘘口处经腹膜后向上腹部行经约15cm,进入胃结肠韧带后方,于横结肠后可触及一6cm×6cm包块,质软,与横结肠粘连。行阴道瘘瘘口修补并另沿导尿管置一输液管后,拔出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转移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患者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过程中,停药与复发的关系,以及KIT第11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复发后,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研究和预后监测. 方法 对GIST患者复发前后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辅助诊断和分析复发前后CD117,CD34等GIST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情况;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 进行KIT/PDGFR基因突变检测. 结果GIST患者术后,规范伊马替尼治疗3年,停药后1年余腹部包块证实为GIST复发;患者KIT 基因第11外显子检测出有缺失突变:c.1667_1672delAGTGGA,提示该患者仍然对伊马替尼敏感;对于诊断GIST,DOG1比CD34更敏感. 结论 伊马替尼的连续用药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及延缓GIST复发,DOG1具有比CD34更好的敏感性,更加适合作为GIST的诊断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重建是胃肠道手术过程中最基本的操作步骤之一,传统的消化道重建通常由手术者手工完成,既延长了手术的时间,其质量也由于手术者经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近年来自动化吻合器械在消化道重建中得到广泛应用,既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又保证了重建的质量.但在使用自动化吻合器进行肠道重建的过程中,由于步骤繁琐,器械的耗费较多,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我院在实践过程中,对传统的自动化吻合方式进行了改良,既简化了操作,又减少了器械的消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胃肠间质瘤治疗的疾病进展特点及相应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4年9月至2013年12月之间纳入胃肠间质瘤援助项目数据库的病人共385例,重点收集肿瘤基本情况、初始治疗、疾病进展、再次治疗策略、基因突变、疗效评估等信息,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胃肠间质瘤有较高的疾病进展率,疾病进展率受危险度、肿瘤部位、是否破裂、基因突变类型影响较大(P 均<0.05)。不同治疗策略临床获益率不同。结论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策略对于胃肠间质瘤疾病进展后的治疗十分重要,应积极推荐所有胃肠间质瘤病人进行基因突变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穿膜融合多肽TAT-24对结肠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结肠癌荷瘤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静脉系统给予TAT-N24或TAT-N24m(无关肽对照)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比较肿瘤重量变化,应用BrdU掺入的方法检测TAT-N24对细胞DNA合成的影响,体内实验证实TAT-N24的抗肿瘤作用.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TAT-N24及对照肽TAT-N24m组均看到HAtag的阳性表达,提示融合多肽体内能够有效进入肿瘤细胞;TAT-N24组肿瘤生长明显减慢,各组肿瘤重量分别为:称量各组肿瘤平均重量,Blank组:(0.34±0.09)g;TAT-N24m组:(0.27±0.06)g;TAT-N24组:(0.12±0.02)g,提示TAT-N24能够抑制HT29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P<0.05).BrdU掺入显示TAT-N24组BrdU阳性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融合多肽TAT-24能有效抑制结肠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抑制肿瘤内细胞DNA合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下消化道问叶源性肿瘤(GIMTs)的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对照研究其与CT仿真内镜(CTVE)诊断之间的关系,评价CTVE在下消化道GIM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74例下消化道GIMTs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采用光镜观察其病理特点及良恶性状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其CD117、CD34、α-平滑肌抗体(SMA)及S-100蛋白的表达,并与术前CTVE判定的病变部位及良恶性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40例(54.1%)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其中恶性间质瘤16例(40%);33例(44.6%)诊断为平滑肌瘤;1例(1.4%)诊断为神经鞘瘤.发病部位位于空肠33例,回肠21例,大肠20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38例,占51.4%;CD34阳性27例,占36.5%;SMA阳性46例,占62.2%,S-100阳性1例(1.4%).CTVE对病变部位准确定位69例(93.2%).其中大肠准确定位18例,符合率90.0%;空回肠准确定位51例,符合率94.4%.CTVE判断良恶性GIST的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85.7%.结论 GIST是下消化道最常见的GIMTs,发病部位以小肠居多.CTVE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可术前准确定位GIMTs,对其良恶性判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术前制定合理手术方案和治疗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ODN)抑帛因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效应。方法 将4种没修饰的反义VEGFODN分别加入 胆管癌细胞中,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胆管癌细胞中VEGFmRNA及蛋白表达,同时测定各上清液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受抑情况。结果 反义VEGFODN明显抑制胆管癌细胞VEGF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其中以工修饰的ODN3抑制作用最强,在10、20μmol/LODN作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残端瘘目前国内应用较多而且效果较佳的治疗方式是:持续负压吸引 抗感染 营养 生长抑素的综合治疗.我们的研究是在此方案基础上加用0.45%乳酸钠持续冲洗,并与不使用0.45%乳酸钠溶液持续冲洗组相比较,观察其瘘后并发症的演变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胃肠机械吻合与传统吻合术后并发症的比较(附9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胃肠机械吻合与传统手工吻合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探讨机械吻合的安全性问题。方法 对我院 1999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期间收治的 932例行BillrothⅡ式胃肠吻合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了解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行机械吻合的 392例中出现术后并发症 8例 (吻合口漏 7例 ,梗阻 1例 ) ,其发生率为 2 .0 4 % ;而使用传统手工吻合的 5 4 0例中出现术后并发症 4 4例 (吻合口漏 2 8例 ,出血 4例 ,梗阻12例 ) ,其发生率为 8.15 % ,明显高于前者 (P<0 .0 1)。结论 胃肠机械吻合较传统手工吻合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