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血栓抽吸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单纯PCI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215例,根据术前是否进行血栓抽吸分为血栓抽吸联合PCI组(105例)和单纯PCI组(110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CI术中情况和疗效。结果与单纯PCI组相比,血栓抽吸联合PCI组患者TIMI血流Ⅲ级、ST段回落≥1/2、左心室射血分数≥50%发生率较高,心肌染色分级较高,无复流、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PCI能够改善患者的血运和心肌再灌注,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救医疗服务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到达医院时交通工具的选择类型及影响患者选择急救医疗服务(EMS)的因素。方法2003-09~2004—07连续住院并确诊的329例SFEMI患者,根据是否应用EMS到医院分为两组:EMS组和自我转运组,对比分析两组资料。结果仅有26.75%的患者应用EMS到达指定医院。单因素分析表明。与选择EMS相关的因素是冠心病住院史、症状进展、恶心、呕吐、头晕、晕厥、知道心肌梗死应及早治疗、严重疼痛、重视反应、等待症状消失、恐惧感、认为是心脏起源的疾病。而症状能忍受、等待症状消失、不想打扰别人与自我转运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症状进展、恶心、晕厥、认为是心脏起源的疾病是预测患者应用EMS的独立变量,而症状能忍受是不应用EMS的预测因素。结论只有1/4的STEMI患者应用EMS到达医院,只有当患者感觉病重时才想到EMS。应当宣传EMS不仅仅是运输工具,同时也是及早诊断和治疗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调查412例STEMI患者,记录患者延迟(PD)、转运延迟(TD)和院前延迟(PHD)。将PHD分为≤6h和>6h两组,分析社会描述性因素、临床因素和心理因素对PHD的影响。结果412例STEMI患者院前延迟中位数:PD75min,TD50min,PHD170min。单因素分析与PHD有关的变量是:心绞痛史、典型症状、头晕、晕厥、严重疼痛、突然发作、症状进展、直接到指定医院、怀疑心肌梗死、认为是心脏起源疾病、恐惧感、重视症状、等待症状消失、不愿打扰别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接到指定医院、突然发病、症状进展、重视症状和担心打扰他人是院前延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患者延迟和基层医院诊断延误是院前延迟的主要原因。直接到指定医院、突然发病、症状进展、重视症状和担心打扰他人是院前延迟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人工压迫止血后6h下地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77例非肝素化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在拔除动脉鞘管、人工压迫止血后无加压包扎,沙袋压迫10~30min,6h下地活动,观察患者舒适度及其穿刺部位并发症。结果人工压迫止血时间5~30(11.89±3.22)min,即刻止血成功率100%,沙袋压迫时间10~40(24.42±5.68)min。压迫止血后患肢床上活动时间2~6(4.12±0.66)h,下地活动时间4~8(6.10±0.78)h,58(15.4%)例患者出现腰痛不适,10(2.7%)例患者导尿,33(8.75%)例患者穿刺部位有出血并发症:轻微渗血11(2.92%)例、大血肿5(1.33%)例、小血肿15(3.98%)例、皮下淤斑25(6.63%)例、假性动脉瘤2(0.53%)例。随访1~3d,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使用6F动脉鞘、经皮股动脉穿刺、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人工压迫止血后无加压包扎,6h下地活动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4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分为院内死亡组(29例)及存活组(408例),对比临床资料,分析年龄、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入院时心率、及非心脏合并症等情况,并分析29例院内死亡病例的死亡直接原因。结果死亡组年龄〉70岁,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在〉Ⅱ级,入院时心率〉100次/分,前壁心肌梗死,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70岁(P=0.0104,OR=4.68,95%CI1.286~15.792)、入院时心功能Killip〉Ⅱ级(P=0.0072,OR=6.93,95%CI1.647~19.314)、前壁心肌梗死(P=0.0247,OR=3.81,95%CI 1.165~11.389)、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P=0.0169,OR=5.26,95%CI1.401~16.129)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29例死亡病例中,心源性休克导致死亡的病例是16例(55%),心脏破裂导致死亡的病例是11例(38%)。结论年龄〉70岁、入院时心功能Killip〉Ⅱ级、前壁心肌梗死、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单次口服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和术后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STE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118患者,随机分为2组:强化组(61例)术前阿托伐他汀80mg口服,术后40mg/d;常规组(57例)仅于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两组均给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主要研究终点是术后30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心肌灌注TMPG分级、术后即刻和术后6hST段回降率(STR)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PCI术后强化组CK-MB峰值明显低于常规组[(230.20±128.84)U/L∶(285.28±149.55)U/L,P<0.05]。PCI术后6h强化组STR≥50%的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86.9%∶71.9%,P<0.05)。与常规组相比,强化组治疗30d后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明显下降(P<0.05)。结论:STEMI急诊PCI术前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口服和术后40mg/d治疗安全有效,能够明显改善PCI术后6hSTR,降低CK-MB峰值和术后30d的LDL-C和hs-CRP。  相似文献   
7.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治疗延迟时间分布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治疗延迟的时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3年9月-2004年11月潞河和宣武两院连续住院并确诊的STEMI患者,将门-治疗时间分为门-CCU、CCU-签字和签字-治疗三个环节,调查其时间分布并分析影响院内治疗延迟的因素.结果 412例入选患者,各环节中位时间:门-CCU 30.0 min,252例患者在发病12 h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溶栓145例,介入治疗107例,CCU-签字同意治疗时间分别为15.0 min和46.5 min.签字-溶栓治疗10 min,签字-介入治疗45 min,门-针(DTN)和门-球囊(DTB)时间分别为65 min和135 min.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门-CCU时间延迟的独立变量是:门诊就医,院内就诊次数,不愿打扰他人和直接转运到指定医院.影响门-囊时间延迟的变量是认为是非心脏起源疾病,CCU-签字同意治疗时间和女性.结论 院内治疗时间明显高于指南标准.院内治疗环节过多,家属签字时间过长是导致院内治疗延迟的主要因素,应建立积极治疗的院内制度.  相似文献   
8.
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转运延迟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 I)患者决定就医到转运至医院的时间的因素。方法2003年9月~2004年7月,连续住院(宣武和潞河医院)并确诊为STEM I的患者329例,根据决定就医后是否1 h内到达指定医院分为两组:短转运组和长转运组。对比分析两组资料。结果有192(58.4%)例患者决定就医后1 h内到指定医院,仅有26.75%的患者应用急救医疗服务到院。单因素分析与转运时间有关的因素是:冷汗,症状能忍受,自费,转运距离,突然发作,症状进展,直接转运至指定医院,心肌梗死家族史,听说过心肌梗死,服用非硝酸酯类药物。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冷汗,转运距离≤10 km,直接转运至指定医院是预测转运时间短的因素,而症状能忍受和服用非硝酸酯类药物则是预测转运时间长的因素。结论基层医院转运延迟明显,应提高对STEM I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发现STEM I患者应当及早转运并提倡急救车转运。  相似文献   
9.
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延迟就医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宣武医院和潞河医院2003年9月至2004年11月连续住院并确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用调查表的形式记录患者就医延迟以及患者的临床、社会描述和社会心理因素。将患者分为短患者延迟组(≤60min)和长患者延迟组(〉60min)。结果329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入研究,患者延迟和院前延迟中位数分别为90min和170min。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患者就医延迟有关的独立变量为服用止痛药物、等待症状消失、不愿打扰他人、梗前心绞痛、年龄≥65岁、逐渐起病、发病时周围有人、严重疼痛和重视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ST段改变对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血管(IRA)的判断价值。方法通过对8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的心电图Ⅰ、aVL、Ⅱ、Ⅲ、aVR、V5、V6导联ST段偏移进行分析,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IRA为右冠状动脉(RCA)68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16例。(2)ST↑ⅢST↑Ⅱ提示IRA为RCA的敏感性是93%,特异性是94%,阳性预测值(PPV)是98%,阴性预测值(NPV)是79%;ST↑ⅢST↑Ⅱ提示IRA为LCX的敏感性是81%,特异性是97%,PPV是87%,NPV是96%。(3)ST↓V3/ST↑Ⅲ的值0.5提示IRA为RCA的敏感性是90%,特异性是94%,PPV是98%,NPV是68%;ST↓V3/ST↑Ⅲ的值1.2提示IRA为LCX的敏感性是81%,特异性是97%,PPV是87%,NPV是97%。(4)ST↓aVLST↓I提示IRA为RCA的敏感性是91%,特异性是81%,PPV是95%,NPV是68%。(5)aVR导联ST段压低提示IRA为RCA的敏感性是88%,特异性是87%,PPV是97%,NPV是64%;aVR导联ST段抬高提示IRA为LCX的敏感性是81%,特异性是94%,PPV是76%,NPV是95%。(6)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伴V5、V6导联ST段抬高对梗死相关血管为RCA或LCX无预测价值。结论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段偏移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血管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