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探讨急性和慢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和治疗方法,学者们设计了众多实验动物模型。鉴于模型的制作难度、稳定性以及所造成胰腺炎的病理生理变化和病变轻重各不相同,正确选择一种既适合实验设计目的,又简单易行,重复性好的模型是进行胰腺炎研究的基本条件之一。本文可为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体胆囊结石时胆囊组织PGE、PGI2、LTC4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非结石组(n=16)与结石组(n=47)人体胆囊粘膜内前列腺素E(PGE)、前列环素(PGI2)白三烯04(LTC4)的含量及磷脂酶A2(PLA2)的活性,发现结石组四者的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非结石组。提示可能由于脂类代谢紊乱,胆囊组织的PLA2活性增加.致使PGs、LTs水平增高,引起胆囊上皮细胞活化,合成分泌粘蛋白功能亢进,从而参与促进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手术后胆道结石残留是胆道外科中的一个常见而难于处理的问题,也是胆道再次手术的重要原因。对于局限于某一侧或某一叶的肝胆管结石,如伴有胆管狭窄或肝组织萎缩时可行肝部份切除,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较分散而深在的肝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胆管结石,约占我国胆石症病人总数的50%。当前对其形成的机理,多认为在胆道感染情况下,大肠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以下简称为β-G)增加,使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水解为游离的胆红素,与胆汁中的钙离子结合沉淀所致。因此,胆汁中的β-G活性与原发性胆管结石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电针对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收缩压及左心室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regulated kinase 1/2,ERK1/2),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抑制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6只SHR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每组12只,另设12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只进行抓取和固定刺激,电针组大鼠选取双侧太冲、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刺激,药物组服用氯沙坦钾。实验周期21 d。实验结束后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左心室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左心室AngⅡ含量,qPCR检测大鼠左心室ERK1/2、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 mRNA表达水平。结果 染色结果显示,电针组及空白组左心室心肌组织形态正常,模型组心肌组织间大量胶原纤维增生,药物组心肌组织间可见少量胶原纤维。与空白组比较,各时点模型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第14天、第21天电针组、药物组收缩压显著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心室AngⅡ含量,ERK1/2、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药物组大鼠左心室AngⅡ含量,ERK1/2、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电针能够对AngⅡ、ERK信号通路产生影响,进而下调大鼠心肌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这可能是针刺能够有效减缓高血压心脏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肝外胆道动力学因素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外胆道动力学因素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家兔47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13),成石组(n=14),消炎痛组(n=10),红霉素组(n=10)。饲养4周后检测成石情况、胆总管压力等指标。结果:成石组12/14只形成结石,消炎痛组4/10只形成结石,红霉素组无一只形成结石。成石组胆汁中胆固醇和粘蛋白含量显著增高,胆囊管阻力和胆总管压力显著增高,胆囊排空率显著降低。消炎痛组较成石组胆汁中粘蛋白浓度降低,胆囊管阻力下降,胆总管压力下降,胆囊排空率无显著改善。红霉素组较成石组胆汁粘蛋白含量下降,胆囊管阻力下降,胆囊排空率增加而胆总管压力无显著变化。结论:除胆汁成分异常外,肝外胆道动力学因素参与了胆囊结石形成,改变肝外胆道动力学因素以促进胆囊排空,能有效地防止胆囊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7.
手术和其它创伤反应一样是一适应性反应,其特点是在极短时间内,动员体内的能量贮备,为维持生存需要提供能量。肾上腺交感神经内分泌参与这一反应。过份强烈的反应可引起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并可能加重体内一些重要脏器的原有的损害。基于临床上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感染,一般以疏肝利胆、清热去湿为主,在临床上收到一定效果。本文是根据临床实验研究的结果,比较常用的中药方剂、葡糖二酸-1,4-内酯、葡糖醛酸内酯、甘草流浸膏对手术后胆汁中β-葡糖醛酸苷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体外试验,葡糖二酸-1,4-内酯对β-葡糖醛酸苷酶活性抑制最显著,而葡糖醛酸内酯(肝泰乐)则有促进作用,其他二者作用不明显。口服后2小时,胆汁中β-葡糖醛酸苷酶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其中以肝泰乐和甘草流浸膏的作用较明显,葡糖二酸-1,4-内酯次之,本实验中所用之中药方剂较弱。但在长时间服用中药的病例,亦见对胆汁中β-葡糖醛酸苷酶活性的明显抑制。文中讨论肝泰乐和甘草流浸膏的作用,及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感染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胆囊结石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进一步探讨胆囊结石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方法 选用家兔57只,随机分为5组:(1)正常对照组(13只),给予标准家兔饲料;(2)高胆固醇组(14只),给予含1.2%胆固醇的高胆固醇饲料;(3)高胆固醇+消炎痛组(10只),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加消炎痛;(4)高胆固醇+红霉素组(10只),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加能促进胆囊收缩的红霉素;(5)高胆固醇+动力散组(10只),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加能促进胆囊收缩的动力散。结果 第1至第5组生成结石者分别为0只、12只、4只、0只及2只,第2组动物胆汁中胆固醇和粘蛋白浓度、胆囊管阻力、胆总管压力均较第1组显著增高(P<0.01),胆囊排空率下降(P<0.01);第3组胆汁粘蛋白浓度、胆囊管阻力、胆总管压力较第2组显著降低(P<0.05)。第4组和第5组与第2组相比,胆汁中粘蛋白含量及胆囊管阻力低(P<0.01),胆囊排空率高(P<0.05)。结论 除胆汁成分异常外,胆囊排空障碍是胆囊结石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兔胆色素结石(PS)形成过程中,血清胆汁中的免疫复合物(IC)、IgG,总补体含量(CH50)的变化情况。方法:选用实验家兔2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导管胆肠皮下转流法“制作动态研究动物模型及胆色素结石动物模型,于术后每隔日采取胆汁及血液标本至18d止,动态检测IC、IgG、CH50含量,并作回归分析。结果:胆汁血清中IC、IgG于术后逐渐升高,CH50渐低,并于术后第12d-14d达到最高和最低,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0.164-0.050X1 0.282X2-0.001X3-0.02X4R^20.784。结论:在PS形成过程中,胆汁血清中IC、IgG、CH50显著改变的时间段与实验性PS形成的时间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IC可能是PS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