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临床、病理资料,主要观察术后病理诊断率、GS分级诊断率、并发症。结果本组取材成功率100%,手术平均时间11.52 min,取得组织条(1.48±0.50)条,病理诊断率为84.5%(49/58),病理肝炎活动度(G)和肝纤维化程度(S)分级诊断率为72.4%(42/58)。经皮肝穿刺操作未导致肝功能指标数值(ALT、AST、ALP、GGT、TBIL)在短期内显著性增高。8例(13.8%)肝包膜下少量出血,经内科治疗后无进展。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对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的病理及GS分级诊断率高,并发症可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肺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1])。多项大型肺癌筛查试验中,肺结节的检出率已经升至8%~51%,而恶性肺结节的比例仅为1.1~12%~([2])。肺结节是被充气肺组织完全包围,边界清晰的单个不透X线阴影,直径≤3 cm;孤立性肺结节是单发的肺结节,没有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3-5])。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NLST)发现采用胸部低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实性结节切割活检术后并发出血、气胸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实性结节(≤3 cm)320例经16 G半自动切割活检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活检术后针道出血发生率33.1%,气胸发生率18.1%,良恶性诊断准确率约99.6%.针道长度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针道每增加3 cm,风险增加3.881倍,且风险也随穿刺时间(P=0.061)和穿胸膜次数(P=0.062)呈正相关.年龄、位置和针-胸膜夹角是气胸独立风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0岁,风险增加2.102倍;上肺叶病灶显著低于下肺叶;针-胸膜夹角每增加20°,风险增加2.413倍,肺气肿以微弱差距(P=0.086)被排除方程之外.以出血、气胸概率值绘制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753和0.725.结论 CT引导下肺实性结节切割活检术后出血、气胸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术前仔细评估,术中操作熟练度可以有效预判和降低出血、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在实时针道计划下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和徒手粒子植入后靶区各项剂量学参数的差异。方法本实验模拟病灶42个,分为徒手组21个和导管组21个。根据治疗计划系统进行粒子植入。分别记录术前、术后的最小剂量(Dmin)、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适形指数(CI)、靶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覆盖90%靶体积的剂量(D90)、90%处方剂量覆盖靶体积的百分比(V90)。通过Bland-Altman法分析术前、术后剂量参数的一致性,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经Bland-Altman法分析,两组术前、术后大部分参数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仅徒手组Dmin和V90的一致性欠佳。但是导管组在Dmax(Z=-3.824,P<0.005)、CI(Z=-1.962,P<0.005)、HI(Z=-2.352,P<0.005)、D90(Z=-2.453,P<0.005)、V90(Z=-2.845,P<0.005)的参数误差范围更小。结论实时针道计划下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剂量参数值误差范围更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术对于≥65岁的老年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4日至2016年4月30日在我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1 10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老年组(≥65岁)与非老年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吸烟指数、既往史、病理结果与气胸、出血等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老年组患者248例,非老年组患者854例.老年组癌症的比例(83.06%)显著高于非老年组(63.82%,P<0.01),良性肿瘤、感染性疾病与非诊断性结论的比例(分别为1.61%、4.44%、10.89%)显著低于非老年组(分别为4.57%、11.83%、19.79%,P<0.05).肺穿刺活检术后老年组发生气胸的比例(19.76%)显著高于非老年组(14.40%,P<0.05),两组患者的门诊与住院穿刺例数、性别、吸烟人数、癌症既往史、既往史记录脱落患者的比例、肺结节直径、肺出血与胸腔出血的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对老年孤立性肺结节确诊率高、诊断价值高、安全性好,有助于尽早明确诊断,改善老年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根治术术前活检是否影响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2014年行根治术的ⅠA期NSCLC患者225例,根据是否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依临床基本特征进行1∶1倾向性匹配分析(PSM),活检组和非活检组分别有47例纳入研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经PSM匹配后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匹配后中位随访时间58.5个月,活检组和非活检组的PFS分别为(64.8±31.4)和(61.2±34.4)个月,两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P=0.888),OS分别为(67.9±30.2)、(65.3±31.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术术前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不是患者PFS和OS的影响因素。结论ⅠA期NSCLC术前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不影响患者的PFS和OS。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双针成角顺序活检-消融术对肺结节诊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143例行肺结节热消融术的患者资料,其中A组89例100个结节行顺序活检-消融,B组54例58个结节行直接消融或活检诊断后消融。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即时和延迟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双针成角顺序活检-消融术在肺结节诊治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 两组穿刺活检和消融技术成功率均为100%。A组的手术耗时为(55.79±32.09) min,B组为(54.76±27.75) min,手术耗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2)。A组气胸即时发生率19%(19/100),B组为20.7%(12/58),胸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6%(6/100)和8.6%(5/5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3)。延迟气胸发生率分别为5%(5/100)和8.6%(5/58);即时和延迟气胸的置管率分别为6%(6/100)和3.4%(2/58),上述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各3例患者出现术中咯血,无空气栓塞等其他致死性并发症。结论 活检针和消融针的成角分布顺序活检-消融术对肺结节诊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对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微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人肝癌Huh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2只裸鼠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观察组移植瘤植入一枚活度为2.96×107Bq粒子,对照组植入一枚活度为0的空粒子。每4天测量1次移植瘤体积,记录肿瘤生长曲线。28 d后取下移植瘤,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1评估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A、HIF-1α mRNA的表达。结果 观察组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较对照组缓慢,粒子植入后12 d两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7,P<0.05),随着观察时间延长,两组肿瘤体积差距加大,在28 d时两组肿瘤体积分别为(963.61±89.56)mm3和(602.10±75.98)mm3t=7.122,P<0.05)。两组移植瘤组织中CD31均有表达,观察组的MVD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0,P<0.05)。观察组VEGF-A、HIF-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80、6.414、10.890、12.250,P<0.05)。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通过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VEGF-A、HIF-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和徒手粒子植入后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方法 本研究用薯蓣制成24个模拟病灶,分为徒手组和粒子导管组,每组12个模拟病灶,由3位医师完成粒子和粒子针插植,每位医师每组插植4个病灶,每组共插植60针道,并按设定粒子间距(0.5和1.0 cm)分别在两组模拟病灶内行粒子植入。术后CT复查,并测量粒子纵向间距。配对t检验分析徒手组和导管组与设定间距偏离的差异。结果 徒手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184±0.047)和(0.127±0.051)cm,导管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007±0.006)和(-0.003±0.006)cm,导管组粒子的偏离程度明显小于徒手组(t=3.804、2.499,P<0.05)。结论 携带125I粒子导管的应用,使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优于徒手组,受术者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