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超声方法检测60例EH患者的左心室各相关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依据LVMI,EH患者分为LVH组和非左室肥厚(NLVH)组。结果:EH伴LVH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NLVH组(P<0.05,P<0.01)。EH患者IMT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0.308,P<0.05)。结论: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LV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不同剂量非离子型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500例,其中男性280例,女性220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0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280例,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220例。根据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的剂量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100 mL)180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80例,平均年龄60.2岁;中剂量组(100~200 mL)200例,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平均年龄65.6岁;高剂量组(>200 mL)120例,男性7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6.9岁。分别检测各组对比剂应用前及应用后8、12、24、48、72 h反映肾功能情况的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 C),比较每组内和组间不同时间段的SCr、Cys C。结果低剂量组中,SCr仅在对比剂应用后48 h升高,而Cys C仅在对比剂应用后24 h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均与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血SCr、Cys C在各个时间段升高幅度明显增加(P<0.05),而高剂量组比中剂量组SCr、Cys C在各个时间段进一步升高(P<0.05),并且随着对比剂应用剂量的增加,如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其SCr、Cys C升高的程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速度明显变慢,部分患者对比剂应用72 h后仍未恢复到基线水平,并且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应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对肾功能的损害与对比剂剂量明显相关,低剂量(<100 mL)对肾功能影响小且恢复快,而中剂量(100~200 mL)和高剂量(>200 mL)随着剂量的增加其对肾功能的影响越大,且恢复越慢,部分患者由对比剂造成的肾功能损害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但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电离辐射。尤其是经桡动脉途径,由于其操作路径的解剖变异可导致放射时间增加,以及更加靠近射线源等,因此,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导致患者和术者接受电离辐射剂量增加的潜在可能性[1]。当术者或患者接受辐射剂量较大时,均有可能产生辐射损伤[2-3]。如何在保证图像清晰的情况下减少电离辐射的危害成为临床棘手的问题。本研究试图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中,研究透视联合有选择的电影所产生的电离辐射,并与单纯透视和单纯电影相比较,为临床减少辐射剂量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去甲肾上腺素抢救休克中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7例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回升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经扩容并大量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生命体征稳定。结论 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能有效地预防重度患者出现心跳骤停,为液体复苏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使用双源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于3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与CAG的结果进行对比,了解DSCTCA对于冠状动脉斑块的种类、大小、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以及解剖学分布的诊断价值。结果 50例患者中,DS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直径≥1.5 mm节段有580个,571个节段可进行评估,共检测出129个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23%,其中69%为大斑块,28%为小斑块,70%为钙化斑块,CTO病变共检出4个,心肌桥(MB)5个,与CAG相比,DSCTCA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97.3%、92.2%、99.1%。结论 DSCTCA能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钙化病变、CTO病变、MB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可作为高危人群冠心病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剂量呋塞米联合多巴胺静脉泵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2例常规治疗后心功能Ⅳ级患者,予以呋塞米1600mg/d及多巴胺静脉泵入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氧饱和度、心功能、血压、心率、体重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大剂量呋塞米静脉持续泵入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使氧饱和度升高,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心率、体重及肌酐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常规补充氯化钾及适量补充氯化纳,治疗前后血清钾、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呋塞米联合多巴胺静脉泵入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顽固性心力衰竭症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正>应激性心肌病由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Sato首次描述报道,多由强烈应激诱发。近年来临床发现,急性神经系统损伤可导致心电图、心功能异常。现就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诱发的酷似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神经源性应激性心肌病(NSC)1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3岁,代主诉:"全身乏力伴头痛1d"于2018年8月1日入院。现病史:1d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全身乏力,跌倒在地,未伤及头部,伴头痛不适,无恶心呕吐,同时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指标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相应的分析软件对60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进行分析,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其HRT指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评分与HRT进一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评价HRT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震荡初始(TO)、动态心率震荡(T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18±1.23)%与(0.39±2.06)%;(-0.082±0.087)ms/(RRI·bpm)与(-0.148±0.104)ms/(RRI·bpm),P<0.05];震荡斜率(TS)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66±0.77)ms/(RRI·bpm)与(4.46±0.09)ms/(RRI·bpm),P<0.001).亚组分析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TS减小(P<0.05),TD增大(P<0.05);冠状动脉病变评分>10分组TS显著变小[(1.46±0.84)ms/RI·bpm与(1.97±0.49)ms/(RRI·bpm),P=0.01],TD增大[(-0.059±0.053)ms/RRI·bpm与(-0.119±0.112)ms/(RRI·bpm),P<0.01];各亚组TO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病变与HRT指标线性回归分析,TS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负相关(r=-0.296,P<0.05),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负相关(r=-0.372,P<0.05);TD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正相关(r=0.353,P<0.01),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正相关(r=0.510,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尤以TS和TD变化显著;并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TD在测量时不受室性期前收缩前心率的影响,与TS联合检测可提供更客观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表见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冠状动脉造影来见异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正常组)临床资料,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异常组)比较年龄、心绞痛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等临床指标.结果:正常组多数患者年龄<50岁,而异常组则>50岁(P<0.05);正常组长期吸烟史明显高于异常组(P<0.05),异常组患者高血压病,心绞痛及糖尿病痛史高于正常组(P<0.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正常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有吸烟史,多数发病年龄<50岁,多数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心绞痛病史,血脂水平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0.
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三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单腔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结果在随访的20~37个月中,2例患者长期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ICD存储数据显示共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172阵次,共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170次,成功158次(成功率92.9%);实施高能量放电12次,其中4次为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所致的不恰当治疗;非持续性室速发作2次,因其持续时间未达到室速诊断的初始识别时间就自行停止未启动ICD治疗程序。结论ICD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猝死有效方法。术后定期随访,及时调整ICD的工作参数,可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