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10/2006-09共收治的Mirizzi综合征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38例,年龄28-82(平均62)岁.术前主要以B超、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等检查手段进行筛查,以术中结果为最终诊断,针对不同的病例选用适合不同个体的手术治疗方式.结果:Mirizzi综合征患者53例按Csendes分型法分为Ⅰ型31例,Ⅱ型12例,Ⅲ型7例,Ⅳ型3例.均行手术治疗,患者住院时间最短5 d,最长2 mo,平均15 d.术后随访6 mo-10年,5例失访,1例因其他疾病死亡,2例胆道再发结石手术治愈,全组无手术死亡,近期发生胆瘘1例再次手术治愈.结论: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困难,需借助多种影像学技术,术前明确诊断可减少Mirizzi综合征术中胆道损伤的发生率,要针对不同的病例选用适合不同个体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胆总管结石是胆道探查术(bile duct exploration)的手术指征,而腹痛是胆道探查术后常见症状之一,及时明确术后腹痛的原因并治疗,会影响患者的预后。现将我院2011年3月收治的1例胆道探查术后并发胆道蛔虫、胆道出血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脓毒症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是导致ICU患者多器官衰竭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751 000例患者罹患脓毒症,带来170亿美元的医疗开支,在2010年可能达到约934 000例患者[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环氧化物酶2(COX2)及其产物前列腺素I2(PGI2)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32只)和对照组(8只).手术组以门静脉部分结扎复制大鼠PHG模型,分别在手术后1、2、3、4周(每周8只大鼠)测自由门静脉压力;并处死动物,肉眼和光镜观察大鼠胃黏膜病变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门静脉血及胃黏膜匀浆中PGI2的稳定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期胃组织中COX2的表达情况. 结果门静脉结扎后其压力很快升高,术后1、2、3、4周分别为(2.40±0.15)kPa、(2.38±0.17)kPa、(2.52±0.21)kPa和(2.46±0.17)kPa,与对照组(0.90±0.16)kPa比较,t值分别为19.345、17.931、17.356、18.900,P<0.05;肉眼观察见胃黏膜苍白水肿、充血、浅表糜烂及点状出血,并随门静脉结扎时间的延长而日益加重;光镜下见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增厚,血管扩张,血管断面增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术后1周门静脉血及胃黏膜中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很快升高分别为(104.52±25.11)pg/ml和(180.21±37.56)pg/ml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3.62±20.33)pg/ml 和(142.11±31.51)pg/ml],t值为2.710和2.198,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第1、2、3、4周各手术组COX2表达依次增强,对照组则呈阴性表达. 结论 COX2及其产物PGI2在门静脉高压时表达增加,增加的PGI2可能通过血管扩张等作用机制引起胃黏膜损害,是PHG发病中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环氧化物酶2(COX2)及其产物前列腺素I_2(PGI_2)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32只)和对照组(8只)。手术组以门静脉部分结扎复制大鼠PHG模型,分别在手术后1、2、3、4周(每周8只大鼠)测自由门静脉压力;并处死动物,肉眼和光镜观察大鼠胃黏膜病变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门静脉血及胃黏膜匀浆中PGI_2的稳定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期胃组织中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 门静脉结扎后其压力很快升高,术后1、2、3、4周分别为(2.40±0.15)kPa、(2.38±0.17)kPa、(2.52±0.21)kPa和(2.46±0.17)kPa,与对照组(0.90±0.16)kPa比较,t值分别为19.345、17.931、17.356、18.900,P<0.05;肉眼观察见胃黏膜苍白水肿、充血、浅表糜烂及点状出血,并随门静脉结扎时间的延长而日益加重;光镜下见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增厚,血管扩张,血管断面增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术后1周门静脉血及胃黏膜中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很快升高分别为(104.52±25.11)pg/ml和(180.21±37.56)pg/ml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3.62±20.33)pg/ml和(142.11±31.51)pg/ml],t值为2.710和2.198,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第1、2、3、  相似文献   
6.
凝血-纤溶动态图在脓毒症凝血纤溶失衡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凝血-纤溶动态图(CF)在检测脓毒症患者凝血和纤溶失衡中的作用.方法 对24例脓毒症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凝血、纤溶变化,进行常规方法检测和凝血-纤溶动态图检测.对比分析常规检测和凝血-纤溶动态图的特点.结果 在常规检测方法中,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纤维蛋白元含量(Fbg)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D-二聚体(D-D),纤溶酶原含量(Plg)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液处于继发纤溶亢进状态.在CF检测中,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反应时间(CST)、凝固时间(CT)缩短,最大振幅(ME)、聚合速度(ACE)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与对照组比较,虽然脓毒症组溶解时间(FT)延长,但溶解速度(AFE)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液处于纤溶亢进状态.脓毒症组中平衡时间(BLT)、平衡指数(BLE) 2.55±0.39、2.05±0.21与对照组2.25±0.34、1.70±0.19比较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脓毒症凝血-纤溶的平衡被打破,凝血为主.结论 凝血-纤溶动态图既有凝血和纤溶的参数,又有平衡参数,在检测脓毒症患者凝血纤溶的不平衡中,比常规方法更敏感、特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联合阿霉素治疗兔移植性乳腺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2 1只可移植性鳞癌 (VX2 )兔移植性乳腺肿瘤于肿瘤移植后 3周 ,于腋部扪及直径约 8mm大小的转移淋巴结时随机分为 HIFU 阿霉素治疗组 (7只 ) ,阿霉素治疗组 (7只 ) ,对照组 (7只 ) ,分别接受 HIFU 阿霉素治疗、阿霉素化疗和假照治疗。 HIFU治疗探头频率 1.6 MHz,声强 115 0 0 W/ cm2 ,行全覆盖病灶辐照治疗 ;阿霉素剂量为 2 mg/ kg,分别于 HIFU治疗前3d及治疗后 3周分 2次给药。 HIFU治疗后观察 6个月 ,观察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 6个月存活率及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结果  HIFU辐照前肿瘤声像图呈低回声团块 ,辐照后肿瘤声像图呈明显强回声。 HIFU 阿霉素治疗组的平均存活时间、 6个月存活率及肿瘤的转移率分别为 (15 7.2 9± 2 7.2 9) d、4 2 .9%和 0 ,明显优于阿霉素治疗组 [(113.3± 39.3) d、14 .3%和 71.4 % ]和对照组 [(5 9.1± 11.4 ) d、 0和 10 0 % ]。结论  HIFU联合阿霉素能有效地治疗兔移植性乳腺肿瘤 ,为 HIFU联合化疗药物治疗乳癌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迟发性胆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较少见的并发症,临床容易误诊误治甚至危及生命。本文针对收治的2例术后迟发性胆漏引起误诊的原因,结合我们2002年7月~2005年7月行LC手术2560例无迟发性胆漏经验,分析LC术后迟发性胆漏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LPS刺激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MGB1和相关信号分子p38MAPK、NF-κB、CBP的表达,探讨脓毒症时巨噬细胞表达和释放HMGB1的信号传导机制。 方法 采用LPS刺激RAW264.7细胞,在不同的时间点用免疫细胞化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相关信号分子p38MAPK、NF-κB、CBP的变化,ELISA检测培养上清HMGB1的含量,Real-time PCR检测培养细胞HMGB1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胞浆和胞核内HMGB1的含量。 结果 随着LPS的刺激,细胞浆内p38MAPK的绿色荧光逐渐增强,NF-κB的绿色荧逐渐减弱,而细胞核内NF-κB绿色荧光逐渐增强,CBP的绿色荧光逐渐增强,三者均于刺激后6 h达高峰。LPS刺激后12-48 h培养细胞胞浆和上清中HMGB1蛋白含量逐渐增加,而12-24 h胞核内HMGB1含量逐渐减少,36 h后又逐渐增多,各不同时间点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细胞内HMGB1 mRNA表达在LPS刺激后0-12 h无明显变化, 24 h、36 h和48 h明显增高,与0h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LPS通过依次激活巨噬细胞内信号分子p38MAPK、NF-κB及CBP来诱导HMGB1的合成、转位和释放表达的。  相似文献   
10.
重症急性胆管炎时核因子-kB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胆管炎 (ACST)患者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中核因子 kB(NF kB)活性的变化及其与胆道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2 0例ACST患者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 ( 14例 )和死亡组 ( 6例 ) ,同时选择胃溃疡行大部切除术或疝修补术等非炎症疾病患者 10例作为对照组 ,分别于术后 2 4h取外周血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提取核蛋白 ,并用凝胶电迁移改变分析法 (EMSA)测定PBMC中NF kB活性的变化 ,所得结果用图像分析仪分析并以相对光密度 (ROD)表示。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血浆中TNF α、IL 6和IL 10含量的变化。结果 ACST死亡组NF kB活性最高 ( 5.0 2± 1.0 3 ) ,生存组次之 ( 2 .98± 0 .51) ,对照组最低 ( 1.0 2± 0 .3 4 ) ,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ACST死亡组血浆TNF α和IL 6含量明显增高 ,分别为 ( 4 96.2 8± 52 .3 5)ng/L和 ( 578.13±67.72 )ng/L ,生存组分别为 ( 2 84.47± 3 9.41)ng/L和 ( 3 18.67± 3 4 .92 )ng/L ,对照组分别为 ( 89.43± 10 .3 9)ng/L和( 10 1.2 7± 13 .47)ng/L ,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ACST死亡组和生存组IL 10分别为 ( 3 78.42± 41.0 2 )ng/L和 ( 3 84.75± 3 9.2 4)ng/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 69.3 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