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初步明确急/亚急性肝衰竭(ALF/SA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5例ALF/SA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n=36)和无AKI组(n=79)。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外周血WBC水平、凝血功能、MEL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观察发生AKI患者的预后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导致ALF/SALF的病因以药物性最为多见(49.57%),其次为不明原因(28.70%)。115例ALF/SALF患者中共36例合并AKI,AKI发生率为31.3%,其中1、2及3期发生率分别为11.30%、14.78%、5.22%。与未发生AKI的患者相比,AKI组患者年龄、WBC、中性粒细胞比值、腹水、腹腔和肺部感染率以及MELD评分均显著增高,血清Alb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发生AKI的患者无效/死亡率明显高于无AKI患者(69.4%vs38.0%,χ2=9.815,P=0.002),且随AKI严重程度的增高,病死率升高,1、2及3期AKI患者无效/死亡的比例分别为61.5%、70.6%和83.3%。结论肝衰竭患者发生AKI时多存在感染或炎症反应,且AKI的发生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酸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感染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住院治疗的208例ACLF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随访90 d的结果分为生存组(n = 83)和病死组(n = 125), 对2组间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应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90 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新的预测模型, 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乳酸、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ELD-Na评分、乳酸联合MELD评分、乳酸联合MELD-Na评分和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208例ACLF合并感染患者的90 d病死率为60.1%。两组间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Cr)、尿素氮(BUN)、血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乳酸(LAC)、降钙素原、MELD分值、MELD-Na分值及肝性脑病(HE)、急性肾损伤(AKI)、出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TBil、INR、LAC、HE、出血为ACLF合并感染患者90 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MELD-LAC、MEL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入院时合并细菌感染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72 h抗感染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运用电子数据库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267例入院时合并细菌感染的ACLF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72 h抗感染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n=156)和无效组(n=111)。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类资料2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72 h抗感染疗效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HBV感染(161例)、酒精性肝病(60例)是最常见病因;共发生感染性休克29例。发生312例次细菌感染,腹水(199例)、肺部(77例)是最常见感染部位。培养菌株49株,大肠埃希菌(16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3株)是最常见菌株。合并真菌感染20例。156例(58. 4%)患者抗感染治疗有效。有效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感染性休克发生率、肺部感染率、合并真菌感染率、WBC、中性粒细胞计数、ALT、AST、ALP、血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分值均低于无效组(P值均0. 05),腹水感染率、凝血酶原活动度均高于无效组(P值均0. 05)。有效组30 d病死率、90 d病死率均低于无效组(15. 2%vs 77. 5%,χ2=97. 942,P 0. 001; 35. 2%vs 91. 7%,χ2=71. 977,P 0. 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基线INR、存在感染性休克是影响患者抗感染疗效的危险因素,新预测模型为logistic(P)=-5. 907+2. 260×感染性休克(有=1,无=0)+1. 603×INR,ROC曲线下面积为0. 746,cut-off值-2. 3,敏感度62. 2%,特异度78. 2%,新模型的诊断价值高于基线MELD分值(Delong检验,Z=2. 402,P=0. 016)。结论 INR、感染性休克是预测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72 h抗感染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停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导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4月在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明确诊断为HBV-ACLF的患者698例,其中因停药导致ACLF的患者150例(停药组),初次发病未行抗病毒治疗患者396例(初次未治组),因其他原因导致ACLF的患者152例。统计所有患者发病诱因、基础疾病、家族史、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预后及是否为首次发病,对停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患者记录所用药物、停药至发生肝衰竭时间。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698例患者中355例(50.86%)有慢性乙型肝炎(CHB)家族史,停药组患者中93例(62.00%)有CHB家族史。停药组150例患者中27例(18.00%)为慢性肝炎基础,其中12例(44.44%)有CHB家族史,低于整体水平(χ~2=2.57,P=0.07);123例(82.00%)为肝硬化(代偿期)基础,其中81例(65.85%)有CHB家族史,显著高于整体水平(χ~2=48.77,P0.001)。停药后1年内发病者占77.33%(116/150),21.33%(32/150)患者在第2年内发病。HBe Ag阴性患者占47.33%(71/150)。停药组、初次未治组中慢性肝炎基础患者的治愈、好转率均高于肝硬化基础患者(停药组:88.89%vs 53.66%,χ~2=11.450,P=0.001;初次未治组:71.79%vs 59.50%,χ~2=5.355,P=0.021)。结论停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诱发肝衰竭的比例上升。长期抗病毒治疗,尤其对于肝硬化患者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CR1在HBV慢性感染患者炎性期与静止期外周血红细胞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BV慢性感染不同人群外周血红细胞CR1(ECR1)的表达量;应用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肿瘤细胞的测定方法检测ECR1分子黏附活性:以5个或以上红细胞黏附1个肿瘤细胞为一个结合单位,计算黏附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静止期患者ECR1表达量及黏附活性均较炎症活动期患者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静止期明显高于活动期(P<0.05)。结论 ECR1表达量及黏附活性在HBV感染所致慢性肝病患者炎症活动期下降;ECR1与炎性活动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 G-CSF)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9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9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试验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接受r G-CSF300μg,1次/d,皮下注射,共计6针,然后减量至隔日1次,共6次,总计12针。结果生存分析表明,试验组治疗1月、3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1.3%和72.9%,大于对照组的63.7%和50.0%(P<0.05)。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r G-CSF能够显著提高HBV-ACLF患者的生存率,并且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