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读片窗     
读片窗 郑加贺   患者 男,13岁。腰痛3个月。查体:腰椎僵直,活动受限,腰4椎体叩痛(+)。   X线检查:腰4椎体右侧溶骨性破坏,并累及右侧椎弓根,相邻椎间隙正常(图1)。    作者单位:郑加贺(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0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GCTB)的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6例脊柱GCTB患者均行MSCT及MRI检查,观察6例患者病变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影像表现。结果 6例患者中,发生于胸椎2例,腰椎2例,骶椎2例。2例单椎体受累,分别为累及胸12椎体与腰4椎体,其中胸12椎体处肿瘤侵及椎弓附件及左侧第12肋骨头,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4例多椎体受累,分别为胸7~8椎体、腰4~5椎体、骶2~4椎体、骶1~3椎体,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椎间盘不同程度受累。MSCT显示为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壁变薄,并显示软组织密度影,其中4例突破骨皮质向外生长,边缘见骨包壳形成;3例见不规则骨嵴,2例骶骨病变位于骶骨中线两侧未侵及髂骨。MSCT增强扫描瘤体软组织肿块呈较明显强化。MRI显示2例单椎体受累者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多椎体受累并形成软组织肿块表现为T1WI及T2WI均呈混杂信号,病灶占据椎体大部,软组织肿块内可见囊性坏死区;增强扫描瘤体软组织肿块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脊柱GCTB的MS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手术或放、化疗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3.
1病例介绍 患者,男,48岁,因腰痛伴进行性跛行3月入院。查体:L4椎体右侧椎旁扣击痛,右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肌力均为Ⅳ级,右小腿外侧痛觉和触觉减退。ECT示L4椎体放射性减低。腰椎正侧位x线片见L4椎体后下缘骨皮质不连续,边缘不清,右椎弓根内侧缘模糊,椎间隙正常,椎旁软组织无肿胀。CT检查见L1椎体右后侧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右椎弓内侧骨质结构消失,椎体右侧旁软组织略有肿胀,轻度向后突入椎管内压迫硬脊膜囊,相邻椎间隙正常。手术所见:L4椎体后下侧骨质破坏,肿瘤呈鱼肉样,质软,向前累及椎体4/5,向上向下侵及椎板,向后突入椎管,右椎弓根部分骨质破坏。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L1椎体副神经节瘤,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脊柱结核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的CT和MRI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或抗结核治疗证实的50例老年人脊柱结核行CT检查,其中35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老年人脊柱结核的CT表现为椎体的骨质破坏,分为溶骨状、虫蚀状及碎裂状三种形式,39例分布于椎体上、下缘的前方、侧方的外1/3带,11例累及全椎体,19例可见硬化边,21例可见砂粒状死骨,13例可见椎旁脓肿。MRI表现为椎体边缘的骨质破坏,常累及相邻椎体上、下缘,呈T1WI低中等信号、T2WI高信号,破坏区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区,呈T1WI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椎间隙变窄21例,其中13例椎间盘出现T2WI高信号,椎旁脓肿表现为边缘不清的T1WI低中等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CT与MRI结合可全面反映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及病理特点,对正确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索朗  彭明惺  刘利君 《华西医学》2001,16(4):494-494
患儿 ,男 ,1 1岁 ,8个月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腰部持续性钝痛 ,活动后加重 ,伴乏力 ,纳差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腰椎前弓消失 ,腰肌张力高 ,腰 3椎旁处压痛 ,无明显棘突畸形 ,会阴及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胸部X线片 :心肺未见异常。腰椎X线片检查 :腰 3椎体溶骨性病损 ,轻度压缩 ,椎旁无明显软组织肿胀阴影。CT腰 3椎体、椎弓根均有溶骨性破坏 ,并累及右侧腰大肌肿胀 ,报告为腰 3结核。行抗结核治疗试验 ,3个月后一般情况明显好转 ,腰痛明显减轻。再行X线照片发现左髂骨、双耻骨及…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1岁。反复高热20余天,查体:体温38.8。,呈恶液质状态,腹水征(+),双下肢浮肿。实验室检查:WBC2.2×109/L,RBC 4.5×1012/L,白蛋白26g/L,AFP 6ng/L,HbsAg(+)。 CT平扫:肝右叶巨大占位病变,呈混杂低密度,边缘模糊,其内多发囊变坏死区,CT值10.7~22.3Hu(图1)。 MR平扫:T1WI:病变呈混杂低信号,中心部偏右侧等信号影,周边部位多发囊性低信号区(图2);T2WI:病变呈明显高信号,对应T1WI等信号区在T2WI上呈稍低信号,并可见多发索条状低信号。边界较清晰,似可见低信号的包膜环绕(图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技术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6例脊椎病变患者(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11例布氏杆菌性脊椎炎、2例脊椎椎体转移瘤、3例结核性脊椎炎)行T1WI、T2WI、STIR及动态对比增强定量检查,分析其形态、信号特点及容积转运参数(Ktrans)与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结果病变累及腰椎最多。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在MRI上椎体形态多无明显变化,椎体边缘可见小的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病变椎体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等或等高信号或低等高混杂信号。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明显强化,与周围正常增强的椎体信号类似或更高。各类脊椎病变的Ktrans值与Ve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有特征性的磁共振表现,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9岁,左耳搏动性耳鸣伴头晕1年余,加重1个月,呈持续性,与脉搏一致.查体未见异常.纯音测听:右侧气导10-10-15-30 dB,骨导10-10-20-30 dB;左侧气导15-15-15-45 dB,骨导10-10-15-40 dB.颞骨HRCT示左侧颞骨岩部后缘不规则形软组织影,内见散在点状高密度,周围骨质呈虫蚀状破坏(图1);病变向外累及后半规管,向前累及前庭,与面神经管及颈静脉孔分界清楚.MR检查病变主体呈等T1等T2信号,T1WI示病变边缘点条状高信号(图2A),T2WI示病变内点状血管流空(图2B);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强化(图3).  相似文献   

9.
柏建平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1937-1938
对5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脊柱转移瘤影像学征象,分析X线诊断价值。58例患者中出现134个病变椎体,其中颈椎5个(3.73%),胸椎66个(49.25%),腰椎53个(39.55%),骶椎10个(29.41%)。病变部位累及颈椎与胸椎患者3例(5.17%),累及胸椎与腰椎患者18例(31.03%),累及腰椎与骶椎患者11例(18.97%)。X线平片显示32例(55.17%)患者出现异常,共有66个(49.25%)异常椎体。X片显示病变椎体出现虫蚀状及斑点状的骨质破坏区,部分椎体出现大块溶冰样骨质破坏,边缘较为模糊。CT检查显示,58例患者共出现118个(88.06%)病变椎骨,其中79个(66.95%)为溶骨性病变,椎体出现虫蚀状及斑点状的骨质破坏区或大块溶冰样骨质破坏,边缘较为模糊;24个(20.34%)为成骨型病变,椎体出现斑片状或大块状硬化高密度影、椎体的形态出现变形或消失;15个(12.71%)为混合型性病变,椎体出现混合密度影,并存在溶骨性骨破坏及条片状高密度影。MRI检查显示58例患者共出现125个(93.28%)病变椎骨。T1WI低信号92个(73.60%),T2WI高信号78个(62.40%),FS-T2WI高信号106个(84.80%)。MRI检出率显著高于CT与X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脊柱转移瘤的方法。在影像学方面,脊柱转移瘤具有特征性的X线、CT及MRI表现,对发现转移瘤病灶、肿瘤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病例女,41岁,背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半年。X平片:T9椎体变扁,椎体及左侧横突可见溶骨性骨破坏,椎旁可见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图1)。CT:T9椎体及左侧椎弓根、横突可见溶骨性骨破坏,椎旁可见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未见骨包壳包绕。软组织肿块突入椎管内压迫硬膜囊(图2)。M R:  相似文献   

11.
读片窗     
患者,男,61岁。反复高热20余天,查体:体温38.8°,呈恶液质状态,腹水征(+),双下肢浮肿。实验室检查:WBC 2.2×109/L,RBC 4.5×1012/L,白蛋白26g/L,AFP 6ng/L,HbsAg(+)。CT平扫:肝右叶巨大占位病变,呈混杂低密度,边缘模糊,其内多发囊变坏死区,CT值10.7~22.3Hu(图1)。MR平扫:T1WI:病变呈混杂低信号,中心部偏右侧等信号影,周边部位多发囊性低信号区(图2);T2WI:病变呈明显高信号,对应T1WI等信号区在T2WI上呈稍低信号,并可见多发索条状低信号。边界较清晰,似可见低信号的包膜环绕(图3)。MR增强:T2…  相似文献   

12.
病例男,26岁,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无力.近1月来患者右下肢无力、麻木加重,肌肉萎缩.脊髓MRI检查:T12~L1椎体平面局部椎管轻度膨大,脊髓圆椎内见约1.3cmx3.1cm大小椭圆形混杂信号病灶,边缘有包膜,病灶上部分呈蘑菇状,T1WI及T2WI均呈明显高信号,T2脂肪抑制序列呈明显低信号,下部分T1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T2WI及T2脂肪抑制序列呈不均匀高信号(图1~3),增强后包膜有强化,包膜内未见明显强化(图4).MRI诊断:髓内畸胎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PLE)的临床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诊断治疗的PLE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MRI信号特点:9例病变分布均以海马及海马旁回为主,其中4例同时累及双侧杏仁核,3例累及双侧颞叶及扣带回,2例累及岛叶。所有病灶FLAIR均呈高信号,其中7例T1WI呈较均匀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稍高或等信号;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等信号;6例增强检查,均无强化。脑脊液及血清学检查:5例脑脊液白细胞、淋巴细胞轻度升高,4例神经元细胞内抗体抗HU抗体阳性。结论 PLE具有较典型的临床及MRI特征,结合抗体检测及其他全身检查,一般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低场MRI对脊柱转移瘤的敏感性及诊断价值,并且评价MRI在老年人非外伤性多椎体压缩骨折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56例老年人非外伤性多椎体压缩骨折的MRI表现。每例均同时进行矢状位T1WI,T2WI,轴位T1WI检查,增强50例。结果:脊柱转移瘤30例,表现为椎体后缘突出,部分椎弓根骨质破坏,有时伴有硬膜外肿块。T1WI增强病变椎体、椎弓根呈不均匀强化。脊柱骨质疏松症23例,压缩椎体后缘骨皮质向前折迭成角,部分伴骨片向椎管内突出。T1WI增强病变锥体呈带状强化或不强化。结论:MRI是老年人多发性椎体压缩病因鉴别诊断的敏感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4022-4023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退变中椎体终板骨软骨炎患者68例。采用1.5TMRI磁共振成像机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分析MRI临床表现。结果经MRI诊断,68例患者中有30例(44.12%)患者表现出椎体终板骨软骨炎,多发13例,104个终板受到累及,L4~S1受累及的椎体终板一共52例。分型为:Ⅰ型31例(45.59%)在T1WI上呈现出低信号,在T2WI呈现出高信号;Ⅱ型23例(33.82%)在T1WI和T2WI呈现出高信号;Ⅲ型14例(20.59%)在T1WI和T2WI均呈现出低信号。MRI能够准确的诊断出腰椎间盘退变中椎体终板骨软骨炎,且病变部位、形态改变和信号明确,是该病变最佳检查方法,并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6.
骨尤文瘤与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影像学对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尤文瘤与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s)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异同点,为两者的鉴别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尤文瘤和10例骨pPNETs的临床和X、CT及MR资料。结果:尤文瘤的年龄范围10~28岁,平均18.5岁。多以局部疼痛(17?蛐18)伴肿胀(13?蛐18)为主诉,1例以局部肿块为主诉。病变的部位为股骨6例、肱骨4例、锁骨2例,胫骨、腓骨、尺骨、髂骨、骶骨及髋臼各1例。18例X线片中,溶骨性骨质破坏7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不规则骨质增生、密度增高11例;10例见软组织肿块;10出现骨膜反应,其中葱皮样骨膜反应3例;病变呈偏侧性6例;一侧骨皮质出现压迹3例。12例CT扫描中,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不规则骨质增生、密度增高8例;10中有大小不一的软组织肿块形成;8例出现骨膜反应。9例MRI扫描中,T1WI等信号8例,中等偏高信号1例;T2WI及STIR呈不均匀中高信号;8例中见大小不一的软组织肿块形成,肿块的大小为2cm×3cm~3cm×10cm;5例MR增强扫描中,3例呈显著性强化,2例呈不均匀显著性强化。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s)年龄范围8~68岁,平均24.4岁。病变的部位为:髂骨3例、肱骨干骺端2例,椎体、椎弓、肩胛骨、骶骨、蝶骨大翼各1例;多以局部疼痛(9?蛐10)伴肿块为(7?蛐10)主诉。X线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未见异常1例;7例见软组织肿块;均未见骨膜反应。7例CT扫描中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均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形成,2例伴有细小的点状钙化,均未见骨膜反应;10例MRI扫描中,T1WI等信号9例,中等偏高信号1例;T2WI及STIR不均匀中高信号8例,均匀高信号2例;均见软组织肿块形成,肿块的大小为2.5cm×4.0cm~7.5cm×13.0cm;5例MR增强扫描中,2例呈中等度强化,3例呈不均匀显著性强化。结论:和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比较,尤文瘤的发病年龄相对较轻,以长管骨好发,X线和CT上骨膜反应明显,骨质密度增高多见,MR上其信号改变相似但软组织肿块较小,结合病理检查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患儿女,1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疼痛6个月,呈阵发性针刺样,活动后加剧,平卧休息后缓解,同时颈部活动受限,右上肢、右手麻木,左上肢疼痛.查体: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未见明显侧凸及后凸畸形.颈、胸椎棘突压痛,叩击痛明显,右上肢、手感觉较左侧减退.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阴性.实验室检查:血沉35.00 mm/h.C反应蛋白5.14 mg/L.X线平片:第7颈椎及右侧横突骨质密度增高(图1).CT:第7颈椎椎体及右侧横突骨质密度增高,边缘不光整,呈毛刷状(图2).MRI:颈7椎体T1WI、T2WI均呈低信号,其横突及部分棘突信号异常,右侧较明显,椎管内见等T1等T2纵行条状信号(图3、4),边缘欠清楚,增强后轻度强化,局部脊髓受压向左偏.考虑为感染性病变.患儿行颈7椎体占位活检术,术中见颈椎前方约6 mm×3 mm鱼肉样组织.病理诊断:颈7椎体尤因内瘤.  相似文献   

18.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椎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发生于颈椎2例,胸椎3例,腰骶椎4例,共累及13个椎体,除2例椎体呈破坏塌陷改变外,其余椎体呈不同程度的膨胀性破坏,T1WI呈等、低信号,T2WI常呈混杂信号,呈低、中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均匀强化。结论MRI对脊柱骨巨细胞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骨韧带状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附1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骨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特性,着重研究其MRI信号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骨韧带样纤维瘤的放射学和MRI表现。结果本组12例均为单发病灶,四肢管状骨病损7例:骨干3例,干骺端4例;其余脊椎2例,骨盆1例,颅骨1例,跟骨1例。放射学表现:溶骨性破坏11例;溶骨并粗大的骨脊4例,其中2例病变区内见粗细不等、互相交错的“树根”状肿瘤性骨小梁,密度与边缘硬化骨相同;溶骨性改变并有轻微的硬化边3例;皮质突破占2例。病变的平均大小8.1cm×3.9cm(纵向和横断位);2人合并病理性骨折(尺骨、椎体)。在9例行MRI检查的病例中,T1像上均显示病变区域的信号强度与周围肌肉对比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在T2像上有8例病变组织大部分信号与周围肌肉相等或略低,高信号区域面积均超过病变部分面积的75%(从各层面测量),另外一例(尺骨)病变区域是大部分呈高信号,并合并有病理性骨折。MRI和放射学表现在骨内病变的范围是一致的。结论长骨干骺端为本病好发部位,以溶解膨胀性骨破坏表现为主,X线上病变区域内“树根”状、“根须”状肿瘤性骨小梁形成具有一定特征性,T2WI呈显著低信号(区域面积超过75%)的非成骨性(纤维性)的骨损害表现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骨母细胞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 ,4 0岁。因颈部疼痛 ,双上肢肌力减退 ,行路困难 ,并逐渐加重 4 5天入院。体检 :颈部僵硬 ,呈头前倾右偏斜颈畸形 ,颈 6、7棘突叩痛明显 ,双上肢肌力 3级 ,双侧Hoffmann征阴性。双下肢肌力 3级 ,肌张力增高 ,双侧膝反射亢进 ,双侧踝阵挛阳性 ,双侧Babinski征阳性。X线检查 :颈 6椎体下缘和颈 7椎体上缘骨质破坏 ,椎间隙变窄 ,诊断考虑为颈椎结核 (图 1)。MR检查示 :颈 6、7椎体呈轻度楔形改变 ,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信号异常 ,椎体T1WI信号减低 ,T2WI信号增高 ,冠状及横断面示椎旁及椎体后方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影 ,T1WI呈低信号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