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性,43岁,因“反复黑便2年余”于2013年2月16日入院。患者13年前曾行“脾切除术”,5年前行“原位肝移植术”,2个月前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内镜下套扎治疗”。查体:腹壁见多条手术瘢痕,无腹壁静脉曲张,无肝脏肿大及腹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3.9%,血红蛋白79 g/L,红细胞压积28.9%,血小板计数265×109/L。血型:A型Rh阴性。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56U/L,血尿素氮3.11 mmol/L,血氨35.0μmol/L。门静脉CT静脉成像: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周围侧支血管形成,胃底静脉曲张(见图1)。Child-Pugh分级:A级。入院诊断:肝移植术后门静脉海绵样变、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于2013年2月23日行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见图2)。具体操作:全麻后,右侧旁正中小切口进腹,选择空肠系膜静脉,行微穿刺,并置鞘管。造影可见肠系膜上静脉残端及众多分支血管。遂经皮经肝穿刺,证实为门静脉后,置入血管鞘。造影可见门静脉左、右支显影,残端可见。在肠系膜上造影的引导下,逐步将导丝、导管由门静脉通过闭塞段进入远端肠系膜上静脉。以6~120 mm球囊扩张,再放置8~100 mm裸支架(Medtronic公司,美国);再次经肠系膜上静脉造影,见血流通畅,众多分支不再显影。逐一撤出肠系膜静脉内鞘管,缝扎穿刺点,缝合切口。退出肝穿刺鞘,并在出肝前放置弹簧栓填塞止血、防止胆漏。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少于50 ml。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于1.5~2.0之间,患者于2013年3月1日出院。术后随访4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黑便症状消失,复查门静脉超声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高龄(≥75岁)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行CEA治疗的3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EA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探讨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9例患者,所有手术过程顺利,随访时间为(22.18±8.71)个月。其中男33例(84.6%),女6例(15.4%);中位年龄77岁(75~82岁);双侧病变患者11例(28.2%),无症状患者7例(17.9%);共施行39例次CEA,22例次(56.4%)采用颈动脉补片;16例次(41.0%)使用转流管;住院时间(17.38±5.39)d。1例患者(2.6%)术后第2天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患者(2.6%)术后15个月出现手术侧再狭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情况下,CEA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胡桃夹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受损及生殖静脉曲张等系列症状。传统开放手术方式首选左肾静脉转位术,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近、远期并发症较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报道1例胡桃夹综合征合并左精索静脉曲张的男性青年患者,采用左生殖静脉-下腔静脉转流术并左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方式,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该手术方式为胡桃夹综合征合并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治疗目前已有了较大进展,腔内治疗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本文就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腔内治疗指征掌握、治疗前后用药选择进行了总结,重点阐述在腔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和误区,如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优劣判断、支架种类和型号选择的方式等,以期提高大动脉炎腔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曹婧文  郑月宏  张华  陈跃鑫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157-158,162
从分析医学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特点入手,利用科莱斯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探讨管理学SMART原则通过多指标评价模型在科研管理全程、科研活动的多元化评价中的作用,对现有的医学类高校科研管理的绩效考评方法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AP)的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5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经治的53例股动脉FA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分别为医源性损伤38例(71.7%),白塞病8例(15.1%),外伤4例(7.5%),感染性FAP 3例(5.7%)。治疗方案分为开放手术、腔内治疗和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UGTI)。结果 采用UGTI患者17例(32.1%),成功率为88.2%;外科手术27例(50.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0%,无围术期死亡病例;腔内治疗9例(17.0%),成功率为100.0%,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总体外科移植物及支架血管3年累计通畅率为94.3%,3年总体生存率为94.0%。结论 UGTI可作为非复杂股动脉FAP的首选措施;手术治疗复杂股动脉FAP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但围术期并发症较高;腔内治疗可用于远离股动脉分叉的病变以及危重急诊患者的救治。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脏病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需平衡出血和血栓风险,本文根据各类抗凝药物特点,结合抗凝药物在慢性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国内外最新抗凝、抗栓指南,综述了肾功能不同阶段选择的抗凝药物及剂量。新型直接口服抗凝药的使用是抗凝治疗的新进展,对于轻至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新型直接口服抗凝药是一个合理的选择,阿哌沙班或可成为中重度肾功能不全伴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药物华法林的替代。  相似文献   
8.
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膝下动脉闭塞首选球囊血管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9年5月,对于连续收治且符合手术指征的54例(61条肢体)膝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重症下肢缺血患者,采用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其中男性3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6岁.术前踝肱指数平均0.43±0.27.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方法,膝下动脉病变首选球囊血管成形术,合并髂股动脉病变同时进行血管重建(支架置入或动脉旁路术).结果 髂股动脉重建(28条肢体行支架置入,5条肢体行动脉旁路术)均一期成功.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57条肢体获得一期成功,技术成功率93.4%.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为小腿血肿3例(4.9%),膝下截肢2例(3.3%).术后踝肱指数增加至0.86±0.21,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平均随访时间(16±11)个月,一期通畅率61.1%,21条肢体发生再狭窄(38.9%),其中10条肢体再次接受外科干预,二期通畅率75.9%.截肢3条肢体,总的救肢率91.8%.结论 球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作为膝下动脉病变首选的外科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2004年1月到2008年12月期间的110例(122例次)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间用药情况,将122例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2组.比较两组术后脑卒中/死亡事件和伤口血肿的发生率.结果 122例次中抗凝治疗组45例次,抗血小板治疗组77例次.围手术期间3例(2.6%)发生脑卒中,其中抗凝治疗组1例(2.2%),抗血小板治疗组2例(2.6%)(P=0.897).两组均无死亡病例(P=1.00).术后7例(5.7%)发生伤口血肿,其中抗凝治疗组6例(13.3%),抗血小板治疗组1例(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单独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安全有效,不会增加围手术期间卒中/死亡率,而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则会增加伤口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对于颈动脉斑块的评估,经典的策略是通过影像学进行狭窄程度分级,从而决定临床干预方式。而随着临床经验和研究证据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斑块稳定性这一指标比狭窄程度更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症状和预后、评估再血管化指征。本文整合了近年来经典或新型影像技术(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分子成像等)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技术在斑块形态及稳定性方面评估的原理和优劣,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