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无锡市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1982年和1993年全国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使用的方法,于2003年在无锡市城乡进行精神分裂症流行学调查。结果:在城乡15岁及以上人群11940人中,精神分裂症总患病率为5.02/1000,时点患病率为4.02/1000。城市总患病率为6.16/1000,时点患病率为4.86/1000。农村总患病率为4.10/1000,时点患病率为3.34/1000。差异无显著性(x^2=1.692,P&;gt;0.05;x^2=2.512,P&;gt;0.05)。男性总患病率为5.39/1000,时点患病率为4.21/1000。女性总患病率为4.66/1000,时点患病率为3.83/1000。差异无显著性(x^2=0.322,0.111,P均&;gt;0.05)。患病率与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负相关。结论:无锡市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较稳定,社会功能受损严重,需要来由家庭社会的更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背景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以往的关注的重点主要为双相抑郁自杀的遗传效应,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和遗传效应有何特征?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设计回顾性调查.单位一所市级精神卫生中心.对象单相抑郁症组(n=115)为1983-06-01/2002-05-31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重性抑郁发作标准,且抑郁发作次数≥3次或发作一两次已缓解≥8年者.方法以符合入组标准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由2名主治医师及其以上医师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填写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以往治疗及自杀情况.由2名主治医师或以上医师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并由1名主任医师核查,一致确诊的病例则予入组.对所有现存活的先症者(107例)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14例)进行面检;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337名)进行面检和信函调查(380名);死亡者(患者8例,一级亲属5例)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对照组由2名研究者进行面检,同时询问一级亲属情况并填写家系调查表.对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Falconer模式估算自杀行为的遗传率和标准误,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主要观察指标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和遗传方式.结果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51.30%(59/115)较其一级亲属2.58%(19/736)高(x2=283.16,P<0.01),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2.58%(19/736)较对照组0.12%(3/2469)高(x2=50.36,P<0.01),有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3.8%(14/372)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1.4%(5/363)高(x2=4.14,P<0.05).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0.16±0.79)%;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3.1%,实际发病率为2.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766,P>0.05).结论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3.
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方式。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115例抑郁症患者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并与对照组(395名)比较。结果 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较其一级亲属高(P<0.01),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较对照组高(P<0.01),有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高(P<0.05)。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0.16±0.79)%;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3.1%,实际发病率为2.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I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I、Ⅱ型患者各20例,以利培酮治疗8周。以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观察疗效,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并与健康人30名比较。结果:治疗前I、Ⅱ型之间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Ⅱ型T3较对照组显著为低;治疗后Ⅱ型T4值显著较I型为低;I型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Ⅱ型治疗前后TSH及T4值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Ⅱ型阴性症状因子分与FT3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利培酮对I型甲状腺激素无明显影响,可引起Ⅱ型TSH升高及T4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无锡市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标准化工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无锡市5000户(城乡各2500户)15岁及以上人群11940人进行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结果各类精神障碍总患病率17.25/1000,现患病率15.24/1000,其中精神分裂症最高,为4.02/1000,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2.76/1000,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2.01/1000,阿尔茨海默病1.93/1000,酒精依赖1.09/1000,情感性精神障碍0.92/1000。男性总患病率19.89/1000,女性14.65/1000,差异有显著性(χ2=4.843,P<0.05)。精神分裂症现患病率城区(4.86/1000)高于农村(3.34/1000),但差异无显著性。药物依赖城市(1.12/1000)高于农村(0.00/1000),差异有显著性(χ2=7.382,P<0.01)。精神发育迟滞城市(1.12/1000)低于农村(4.10/10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9.514,P<0.01)。结论精神障碍是一类常见病,其总患病率有增高趋势,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应列为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6种功能基因多态性与奥氮平疗效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多巴胺D2 受体 (DRD2 )基因、多巴胺D4 受体 (DRD4)基因、5 羟色胺 (5 HT)2A受体 (5 HT2A)基因、5 HT6 受体 (5 HT6 )基因、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基因和多巴胺转运体(DAT1 )基因多态性与奥氮平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 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给予奥氮平5~ 2 0mg/d治疗 8周。治疗前后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评定奥氮平疗效 ,按PANSS减分率≥50 %和 <50 %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应用基因扩增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和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技术对有效组和无效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上述 6种功能基因进行遗传关联分析。结果 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较好与DRD4基因的 2R等位基因 [比值比 (OR) =3 1 8,95 %可信区间 (95 %CI)为 9 2 1~ 1 1 1 ]及 5 HT2A的A1 /A1基因型 (OR =3 2 7,95 %CI为 1 1 47~ 0 94)呈正关联。结论DRD4基因和 5 HT2A基因两种受体基因可能参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以往的关注的重点主要为双相抑郁自杀的遗传效应,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和遗传效应有何特征?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设计:回顾性调查。单位:一所市级精神卫生中心。对象:单相抑郁症组(n=115)为1983—06—01/2002—05—3l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重性抑郁发作标准,且抑郁发作次数≥3次或发作一两次已缓解≥8年者。方法:以符合入组标准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由2名主治医师及其以上医师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填写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以往治疗及自杀情况。由2名主治医师或以上医师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并由1名主任医师核查,一致确诊的病例则予入组。对所有现存活的先症者(107例)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14例)进行面检;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337名)进行面检和信函调查(380名);死亡者(患者8例,一级亲属5例)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对照组由2名研究者进行面检,同时询问一级亲属情况并填写家系调查表。对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Falconer模式估算自杀行为的遗传率和标准误,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主要观察指标: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和遗传方式。结果: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51.30%(59/115)较其一级亲属2.58%(19/736)高(x^2=283.16,P〈.01),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2.58%(19/736)较对照组0.12%(3/2469)高(x^2=50.36,P〈0.01),有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3.8%(14/372)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1.4%(5/363)高(x^2=4.14,P〈0.05)。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0.16&;#177;0.79)%;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3.1%,实际发病率为2.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766,P〉0.05)。结论: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组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服用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干预组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小组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药物治疗。观察疗程为12个月,于入组时,6个月后及12个月后采用阳性与阴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给与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Halstead—Retain神经心理成套测验(HRB-RC)中的连线测验A和B(TMT—AandTMT—B)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干预组各项认知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P〈0.01)。结论:小组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9.
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奥氮平是一种新型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属噻吩苯二氮锗类衍生物.我们对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单用奥氮平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效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米舒必利对老年期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研究,将60例诊断为老年期抑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阿米舒必利联合西酞普兰治疗组)与对照组(单纯西酞普兰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8周末,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价量表中的疗效总评价项目(CGI-GI)评定疗效,同时采用Asberg抗抑郁剂副反应量表(SERS)评定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2、4、6、8周末,研究组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后第8周末,对照组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第2、4、6、8周末,研究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第4、6、8周末,研究组CGI-GI总分低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后第8周末,对照组CGI.GI总分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第4、6、8周末研究组CGI—GI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研究组显效率77%,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率53%,总有效率77%。研究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12=56.00,χ22=103.15,P〈0.01)。结论小剂量阿米舒必利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疗效明显优于单一应用西肽普兰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