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96例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纳入治疗组(醒脑静+依达拉奉)和对照组。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醒脑静30mL+NS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5d,依达拉奉30mg+NS15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7d;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指标:①治疗7d后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控制率;②治疗7d和15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③临床疗效比较;④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控制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15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P(0.01);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的综合治疗措施能更有效的控制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早期(〈6 h)微创穿刺术联合持续血肿腔内冲洗引流治疗大量脑出血(〉50 m l)的安全性、疗效及血肿腔内继续出血或再出血的有效防治方法。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2组:微创穿刺组(n=68)超早期采用YL-I型一次性血肿粉碎穿刺针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术中使用含有血管收缩药的生理盐水冲洗液对血肿腔内持续冲洗引流。简易碎吸组(n=56)行简易手锥穿刺术治疗。结果与简易碎吸组相比,微创穿刺组患者存活率和生活活动能力较高,未显示一例再出血。结论超早期微创穿刺术联合持续血肿腔冲洗治疗大量脑出血安全、有效,有利于直接观察出血情况和止血效果,防止再出血。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尤其是急性发作期的治疗,目前仍是一个难题。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速尿和肝素雾化吸入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100例,病因均为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喘支),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咯痰、喘息、两肺喘鸣音和湿性罗音。随机分两组。治疗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49~78岁,平均68.8岁;病程9~35年,平均21.6年。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所致脑梗死的MRI及MR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3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所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3 d内行MRI检查,病程中均有MRA及CT检查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见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较大片状T1WI低、T2WI及FLAIR高信号、DWI高、ADC低信号,以DWI序列显示最佳。4例FLAIR序列可见患侧大脑中动脉血管高信号征,10例可见远段FLAIR血管高信号征(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3D-TOF MRA均可见责任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的闭塞、远侧侧支循环稀疏或缺乏。随访中脑梗死呈进展型12例,其中5例伴恶性脑水肿。结论 MRI尤其是DWI序列可早期诊断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的梗死,MRA可显示大脑中动脉的狭窄、闭塞,影像学随访可评价疾病进展与否。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首诊于神经内科的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对该院2014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17例首诊于神经内科的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均以神经系统症状就诊,主诉主要为头痛(n=15)、头晕(n=10)、肢体无力或偏瘫(n=7)、感觉障碍(n=5)、精神情绪异常(n=3)、视力减退(n=1)及癫痫(n=1)等.脑转移及肺部原发病灶由头颅CT或MRI及胸部CT提示,原发灶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1例单发转移瘤经手术确诊.单发转移2例,多发15例.以皮层下最多见,多伴瘤周水肿,呈囊性表现3例,伴肿瘤卒中2例,增强以环形强化最多.结论 首诊于神经内科的肺癌脑转移瘤首发多为神经系统症状,肺部症状及体征多缺乏或较为轻微,单凭临床易于漏误诊,及时的颅脑及胸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及进一步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近20例单纯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全部伴高危因素;临床表现以偏瘫、共济失调和偏侧感觉障碍多见,影像学显示梗死部位以体部和膝部多见。经治疗后16例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好转,1例恶化,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胼胝体梗死相对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特异性失连接现象易被掩盖,头颅MRI对胼胝体梗死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防保护等治疗,溶栓组加用尿激酶50万静推、100万静滴、30min滴完。治疗前后对疗效、并发症。CT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出血性并发症恢复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用于早期脑梗死比常规治疗起效快、疗效好、致残率低、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浆NSE和D-二聚体含量、发病后48h、72h、7d、14d的血浆NSE和D-二聚体含量。同时测量发病后72h头颅CT示梗死灶最大直径及各时期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SS)评分。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入院当日血浆NSE、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升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SE含量呈逐渐升高,3d达高峰,7d后明显下降,14d后降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亦呈逐渐升高,7d达高峰,14d后有下降趋势,但其升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CT检查未见异常者NSE、D-二聚体也呈类似变化,早于影像学改变;7d内NSE、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梗死灶的最大直径、NIHSS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6,0.70,0.56,P<0.05)。结论血浆NSE、D-二聚体联合测定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