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bstract】?Objective?To review the data of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PLNM) and para-aort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PALNM), and establish a predictive model, 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The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of 559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 treated in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risk factors affecting PLNM and PALNM were analyzed by univariate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the predic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Results?Among 559 ovarian cancer patients,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found in 205 cases (36.67%) and abdominal para-aort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117 cases (20.93%).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ffecting PLNM were bilateral lesions (OR=2.278, 95%CI: 1.433~3.621), pelvic metastases (OR=1.801, 95%CI: 1.154~2.810), and abdominal metastases (OR=4.177, 95%CI: 2.597~6.717) and appendiceal metastasis (OR=2.332, 95%CI: 1.389~3.915);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ffecting PALNM were appendiceal metastasis (OR=2.324, 95%CI: 1.383~3.906) and PLNM (OR=7.629, 95%CI: 4.615~12.610). Age (≥55 years) (OR=0.566, 95%CI: 0.350~0.915)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The ROC curve AUC of PLNM and PALNM was 0.803 (95%CI: 0.767~0.840) and 0.793 (95%CI: 0.745~0.84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Bilateral lesions, pelvic metastases, intraperitoneal metastases and appendiceal metastase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LNM in ovarian cancer patients. Appendiceal metastasis and PLNM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ALNM, and age (≥55 years)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在机器人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中指导手术范围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妇产科的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患者1例,术前完善检查,无手术禁忌,拟行机器人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术中利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指示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进而对病灶进行切除。 结果病变定位准确,患者术后顺利出院。 结论机器人荧光显影技术能够清晰识别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这项技术简单、快速,且能够在术中实现实时定位,指导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3.
4.
5.
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以及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孕产次、发病至剖宫产术的间隔时间、首发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方法。结果我院剖宫产瘢痕妊娠与同期正常妊娠数之比为1:1028.4,占同期异位妊娠的1.6%。10例患者平均年龄(32.3±4.4)岁,发病至末次剖宫产术的平均间隔时间为(6.1±3.9)年,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停经和阴道流血。4例患者外院误诊为宫内早孕(3例)和滋养细胞肿瘤(1例),余6例均在我院治疗前确诊。治疗方法包括全身或孕囊内甲氨蝶呤(MTX)注射、宫腹腔镜下治疗以及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剖宫产瘢痕妊娠易误诊,应结合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及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及血气分析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及血气测定的意义。 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前即抽取脐动脉血测血气及乳酸值。 结果 共检测 6 2例新生儿 ,p H=7.2 2± 0 .0 7,剩余碱 =(- 5 .4± 2 .7) m Eq/L,乳酸 =(4 .4± 1.7) mm ol/L。脐动脉血乳酸与 p H呈明显负相关 (r=- 0 .86 ,P<0 .0 1) ,剩余碱与乳酸呈明显正相关 (r=0 .85 ,P<0 .0 1) ,胎心监护中晚期减速及持续减速对胎儿的酸碱状况影响明显 ,早期减速对新生儿出生时的 p H影响不大 ,但早期减速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较无减速者明显增加。有阴道操作组和无阴道操作组 p H分别为 7.18± 0 .0 7和 7.2 4± 0 .0 6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两组乳酸值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脐动脉血乳酸测定和 p H同样有临床意义 ,且标本采集较简单 ,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评估结扎束血管闭合系统(LF1537 Blunt Tip)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并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结扎束血管闭合系统分为观察组(使用结扎束血管闭合系统)和对照组(常规手术),记录并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手术相关指标。 结果两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腹部手术史符合正态分布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0.287、0.664);两组的疾病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8)。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6.6 ± 19.1)min vs (65.8 ± 29.2)min]和术中出血量[(51.0 ± 21.9)ml vs (118.4 ± 50.7)ml]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的输血(2例 vs 6例)、住院时间[(6.3 ± 2.2)d vs (6.7 ± 2.8) d]、中转开腹(0例 vs 2例)、并发症发生(4例 vs 7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0.391、0.182、0.472)。 结论本研究中将结扎束血管闭合系统(LF1537 Blunt Tip)应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能够更加安全有效的对血管和组织进行闭合和切割,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使手术更加可靠、快捷,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患者30岁,孕2产0。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半年于2011年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超声提示宫颈管近外口处不均质低回声结节伴丰富血流(见图1),2011年2月行宫腔镜下宫颈管内肿物切除术。病理回报:宫颈管黏膜  相似文献   
10.
孙旸  宋磊  范文生  陈乐真 《武警医学》2008,19(5):453-455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64岁,孕2产2。因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10个月余,腹胀痛4个月,发现腹水1个月,于2006年9月27日入院。患者绝经11年,绝经后无阴道流液。2005年8月因无明显诱因阴道少量出血1次,于外院行诊刮术,病理结果见腺癌细胞。2005年10月20日我院病理科会诊结果为(刮宫)涂片见一些明显退变的上皮性细胞,考虑可能为退变的腺癌细胞。于我院再次行分段诊刮术,病理结果为(官腔)少许子宫内膜组织,腺体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