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4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844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我院(科)自1987年4月至2011年2月,1844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先心病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常见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及肺动脉瓣狭窄(PS)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记录各心腔大血管血氧资料及压力数据,计算肺循环血量与体循环血量比值(QP/QS);PDA、VSD分别做主动脉弓降部、左心室造影,以了解其大小、位置,ASD则通过超声心动图,了解其大小及边缘情况。选择适当堵闭器常规操作,将其放置合适位置,再经造影或超声心动图了解堵闭器位置及有无残余分流情况,若情况良好则释放堵闭器。对PS、主动脉瓣狭窄(AS)则在测量跨瓣压差基础上,通过右心室、左心室造影测量瓣环大小,以选择适当球囊扩张狭窄瓣环。结果:我科共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1 844例,其中男性743例,女性1 101例;年龄0.3~72岁;体质量4.5~107 kg,平均23.9 kg。其中PDA共818例,ASD共600例,膜部VSD共190例,2例肌部VSD。PS 212例,AS 5例,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所做的射频打孔+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2例,其他冠状动脉瘘及复合畸形等17例。总成功率为98.4%,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59%(11/1 844)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VSD)、右心室流出道破裂1例(PS),心跳骤停1例(AS),以上3例均死亡。三尖瓣腱索损伤1例(PS),心律失常-完全房室传导阻滞3例(VSD 1例,ASD 2例),伞漂移4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0.16%。对每例行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要求其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来院复查,随诊率达90%。讨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避免了开胸创伤大、全身麻醉及体外循环等高风险因素,封堵效果好,成功率高,术后恢复快,患者住院时间短。但严格掌握适应证,仍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2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PS)及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PA/IV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自1987年4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PS 202例,PA/IVS 2例,男性116例,女性88例,年龄3个月~40岁,平均4.25岁,体质量5~60 kg,平均(17.32±8.85)kg,发绀34例。完善心电图、心脏X线像、超声心动图检查,行右心导管检查及右心室造影并完成PBPV。结果:PBPV 204例,成功200例,成功率98%。PBPV术后,导管测肺动脉瓣跨瓣压差〔(30.84±15.05)mmHg(1 mmHg=0.133 kPa)〕较术前(75.75±30.04)mmHg明显下降,P=0.001。4例失败病例中,1例因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导丝难以到达肺动脉,取消PBPV。第2例导丝送入肺动脉出现循环不稳定取消PBPV。第3例PA/IVS,射频打孔成功后球囊扩张时出现心包填塞,转外科手术。第4例术中球囊扩张时右心室流出道撕裂致心包填塞,抢救无效死亡。其中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三尖瓣腱索断裂;1例缺血、缺氧性脑病。结论:PBPV治疗PS及PA/IVS安全有效。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操作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4年5月至12月住院患儿,符合单一左向右分流畸形ASD或VSD,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和手术组;比较2组在疗效、费用、并发症、输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放免法测定2组治疗前后的心钠素(ANP)水平。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介入组均未输血,手术组均输血治疗(P<0·01);术后住院时间介入组少于手术组(P<0·01);治疗费用介入组高于手术组(P<0·01);ANP水平、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结论:单一ASD、VSD的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相同;介入组不需输血,术后住院时间短,但治疗费用较昂贵。  相似文献   
4.
<正>近十多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介入材料的迅速发展,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治疗模式也发生重大转变。由单一的外科手术治疗发展为手术、介入和镶嵌治疗等多种治疗相结合的模式,介入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生后延伸到胎儿,治疗的数量亦迅速增加。本文就介入治疗的发展史和新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重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体肺分流术(Blalock-Taussig shunts;B-T)后患者通过肺动脉瓣或肺动脉球囊扩张术介入治疗增加前向肺血流,促进肺血管发育,改善双心室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自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10例TOF B-T分流术后1年仍未达根治适应证的10例患者,于我科行肺动脉球囊扩张治疗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8(1.0~13.0)岁,体质量20.3(11.0~48.0)kg,身高100.2(74.0~173.0)cm。术前经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心导管等检查评估肺血管床及心室发育情况。并于术后相同时间段随访了解肺动脉和心室发育改善程度、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变化等相关参数,评价内科介入治疗在促进TOF姑息术后患者心肺发育情况,利于进一步根治的临床效果。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介入治疗。住院时间平均3.2(2.0~7.0)d。其中7例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3例行肺动脉分支球囊扩张术,SaO2:由术前平均[(80±7.0)%上升至术后(91.3士5.6)%,P0.001],跨肺动脉瓣及狭窄近、远端压差由术前[(96.3±23.3)mmHg(1mmHg=0.133kPa)下降至术后(62.2±21.2)mmHg,P0.01],右心室收缩压由术前的[(115.6±23.9)mmHg下降至(95.9±11.3)mmHg,P0.01];随访1年,病情稳定,无并发症,3例于球囊扩张后40d、7个月和1年,因肺动脉发育达根治标准而行根治手术。结论:内科介入治疗TOFB-T术后患儿能有效促进肺血管发育而利于进一步根治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情况以及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白介素18(IL-18)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微量白蛋白(MA)、α1微球蛋白(α1-MG)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中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本组58例≤3岁的行体外循环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别在术前和体外循环开始后4、6、12、24 h留取尿样进行NGAL、IL-18、NAG、MA、α1-MG的检测.根据体外循环术后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分为急性肾损伤组和非急性肾损伤组,对2组以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肾损伤组和非急性肾损伤组各29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肾损伤组术后4、6、12 h的尿NGAL/尿肌酐(UCr)水平(2820.0μg,/g,905.7 μg/g,76.1μg/g)均高于非急性肾损伤组(27.6 μg/g,19.5 μg/g,16.0 μg/g) (P <0.01).急性肾损伤组术后4、6、12和24 h的尿IL-18/UCr水平(3768.0 ng/g,1092 ng/g,421.0 ng/g,256.8 ng/g)均高于非急性肾损伤组(511.7 ng/g,304.1 ng/g,207.5 ng/g,100.8 ng/g) (P <0.05).急性肾损伤组术后4、6h的尿NAG/UCr水平(1205.5 U/g,294.7 U/g)均高于非急性肾损伤组(176.8 U/g,104.5 U/g) (P <0.01).急性肾损伤组术后4、6、12 h的尿MA/UCr水平(1628.0 mg/g,383.7 mg/g,121.2 mg/g)均高于非急性肾损伤组(119.0 mg/g,81.3 mg/g,86.5 mg/g) (P <0.05).急性肾损伤组术后4、6、12h的尿α1-MG/UCr水平(804.4 mg/g,384.5 mg/g,104.4 mg/g)高于非急性肾损伤组(154.0 mg/g,84.3 mg/g,37.2 mg/g)(P<0.01).尿NGAL、IL-18、NAG、MA/UCr和α1-MG/UCr 5个指标均在术后4h预测价值最大.结论 尿生物学标志物NGAL、IL-18、NAG、MA、α1-MG对体外循环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有较强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一种将前修剪PICC导管尖端准确定位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医院置管室行PICC置管的患者180例,按入选进组顺序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置管前在电脑中调取患者入院后所拍胸片,测量右胸锁关节至气管隆突下1.5个椎体的距离,代替传统测量方法中从体表测量胸锁关节到第三肋间的距离;对照组置管前按传统方法测量预置入导管长度,两组患者均在置管过程中通过腔内ECG对导管尖端进行定位,置管完成后两组患者均行导管尖端X线定位,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尖端位置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位置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修剪PICC置管先调取患者胸片进行预测量联合置管中ECG定位的方法可实现更好的精准性,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Ⅱ孔房间隔缺损 (房缺 ,ASD)继发肺动脉高压的相关因素以及妊娠在女性房缺患者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 1993年 1月至 2 0 0 0年 4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伴肺动脉高压的房缺患者 130例。按照年龄、性别、房缺直径、肺阻力大小分组 ,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1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男性和女性房缺患者的肺动脉高压发病率均增高 ,而女性更为显著。 2 房缺直径大小与肺动脉压力间无显著相关。 3 有过妊娠史的女性患者 ,继发肺动脉高压的趋势较无妊娠史的女性患者和同年龄的男性患者更明显。结论 :房间隔缺损继发肺动脉高压有多种相关因素。有过妊娠史的女性房缺患者 ,妊娠期间血容量显著增加以及血液高凝状态造成远端肺小动脉血栓形成 ,可能参与并促进了肺动脉高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肖燕燕  韩玲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7):502-506,i001
目的 了解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drenergicreceptor,α1-AR)三种亚型α1A-AR,α1B-AR和α1D-AR mRNA在大鼠肺组织的表达位置及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过程中大鼠肺组织α1-AR亚型mRNA相对表达量的改变情况。方法 采用雄性Wistar大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缺氧2周组(n=13)、缺氧4周组(n=10),生理盐水组(n=10),酚妥拉明组(n=12),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α1-AR三种亚型mRNA的相对表达量。应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α1-AR三种亚型在正常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部位。结果 (1)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肺动脉压力升高。(2)各实验组大鼠肺组织中α1-AR亚型mRNA的表达均以α1A-AR为主,α1B-AR次之,α1D-AR含量最少。(3)随缺氧时间的延长,α1A-AR和α1B-AR两种亚型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缺氧2、4周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缺氧2、4周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4)随缺氧时间的延长,α1D-ARmRNA的相对表达量增多,但缺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5)酚妥拉明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α1A-AR,α1B-AR和α1D-AR三种亚型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显著性。(6)正常大鼠外周肺组织中三种α1-AR亚型的mRNA主要表达于肺小动脉和小静脉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结论 实验提示,α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α1A-AR,α1B-AR可能参与了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对α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的深入研究对肺动脉高压的干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婴幼儿特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8月至2010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住院的53例特发性婴幼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患儿临床资料,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患儿24例(2 g.kg-1.次-1,分2 d使用,每月1次连用3次,以后每3个月重复1次)未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患儿29例作为对照。对比两组治疗前后1年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发病月龄、发病时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末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末径的改善情况,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VIG组环磷酰胺的使用率明显低于非IVIG组,分别为(33.3%vs.62.1%,χ2=4.339,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特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有一定临床疗效,并能显著降低环磷酰胺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