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抗兴奋毒性作用及其与胆固醇途径相关性。方法:建立谷氨酸(glutamate,Glu)兴奋毒性模型,设立GBE预处理组、辛伐他汀预处理组、MK-801组,胆固醇预处理组,及GBE+胆固醇预处理组。通过台盼蓝染色和测定上清中的LDH释放量来判断细胞的损伤程度,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结果:GBE预处理使暴露于Glu的神经元存活率显著增加(P<0.01),LDH的释放量显著减少(P<0.01)。胆固醇预处理加重Glu介导细胞损伤(P<0.05),GBE+胆固醇预处理可部分抵消其作用(P<0.01);胆固醇预处理可增加细胞内胆固醇含量至(102.38±1.25)μg/mg蛋白,与Glu损伤组比,有显著性提高(P<0.05);GBE预处理组细胞内胆固醉含量(64.98±6.14)μg/mg蛋白,GBE+胆固醇预处理组含量为(76.08±3.04)μg/mg蛋白,两组细胞内胆固醇含量与Glu损伤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GBE预处理给药有显著的抗Glu兴奋毒性的作用,可能与降低细胞内胆固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对小鼠脑缺血损害的影响和CD11b阳性细胞反应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5~03/06在大连医科大学脑疾病研究所进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20只Bal b/c小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30min组、注射玫瑰红组、缺血组、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地塞米松处理组,每组20只。将银杏叶提取物100mg/(kg&;#183;d)腹腔注射预处理7d后,以光化学法建立局灶性小鼠脑缺血模型;运动捕捉系统分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小鼠行为学变化;在相应时间点(分别为3h,1,3,7d)处死动物(每个时间点5只),红四氮唑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尼氏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CD11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反应。 结果:无补充鼠参加实验,12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对照组相比,脑缺血组缺血后1d小鼠左右侧上、下肢肢体抬高高度的差值高[(0.2921&;#177;0.0674),(0.1740&;#177;0.053)cm,P〈0.001,P〈0.01],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和地塞米松处理可逆转这一变化。②局灶性脑梗死缺血后24h,与缺血组相比,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和地塞米松处理组损害皮质的脑缺血梗死体积明显减少[(9.89&;#177;1.01),(7.23&;#177;1.45),(6.99&;#177;1.21)mm^3,P〈0.01]。③尼氏染色显示缺血周边皮质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多(P〈0.01)。④脑缺血后1d,3d,7d皮质缺血周边区CD11b—IR阳性细胞数减少(P〈0.001),平均灰度增加(P〈0.001)。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和地塞米松处理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可能通过降低小胶质细胞反应而产生对小鼠脑缺血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方式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平行分组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择期行骨科、胸外科、肝胆外科等大中型手术的病人,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4 ~ 91岁,体重35 ~ 9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A组:术毕即刻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然后芬太尼1.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进行PCIA;B组:氟比洛芬酯200 mg+芬太尼0.6 mg用生理盐水配稀释至100 ml,进行PCIA;C组:术毕即刻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氟比洛芬酯200 mg+芬太尼0.6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进行PCIA.3组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量2 ml,锁定时间10 min.分别于术毕、术后4、8和24 h时记录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和镇静评分.术后24 h内记录镇痛有效、过度镇静、恶心、呕吐、瘙痒、头晕、嗜睡和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术后24和48 h时随机选择一个中心B组镇痛泵内容物,取样后进行微生物培养试验.结果 共完成2596例,其中A组875例、B组946例、C组775例.与A组比较,B组术毕、术后4、8和24h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和各时点镇静评分均降低,C组术毕、术后4、8h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均降低,术后4、8h时镇静评分升高,2组镇痛有效率均升高,B组过度镇静发生率降低,C组过度镇静发生率升高,2组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降低,C组术后头晕发生率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各时点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镇痛有效率、恶心、呕吐以及瘙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术后4、8h时镇静评分升高,过度镇静发生率升高,头晕发生率降低(P<0.05).术后24、48 h时泵内容物标本细菌和真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对于大中型手术病人,氟比洛芬200 mg复合芬太尼0.6 mg 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量2 ml,锁定时间10 min)术后镇痛的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保留脊神经后根的脊髓切片技术进行改良,增加所保留的脊神经后根纤维投射到脊髓后角浅层的完整性,以提高实验效率。方法:选用4~5周的SD大鼠,应用振动切片机对其脊髓腰骶膨大分别进行横断面或矢状面切片,在全细胞模式记录下,给予后根刺激观察两者中诱发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的成功率,并对其进行比较;调整后根刺激参数分别刺激Aβ、Aδ和C纤维以诱发EPSCs,并对不同纤维诱发的EPSCs进行鉴别。结果:在保留后根的横断面和矢状面切片上诱发出EPSCs的成功率分别是38.43±9.97%和86.36±5.32%,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1);与非保留后根的脊髓切片上诱发出的EPSCs相比,应用保留后根的脊髓横断面切片和矢状面切片所诱发的EPSCs均可通过刺激强度和潜伏期的差异,对不同纤维诱发的EPSCs进行有效的区分。结论:保留后根的脊髓矢状面切片刺激后根反应率显著高于横断面切片,且可对不同纤维诱发的EPSCs进行有效区分。因此,保留后根的脊髓矢状面切片比横断面切片更完整的保留了后根到脊髓后角浅层的投射,可提高实验效率,是研究脊髓中枢突触传递及其可塑性的可靠离体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长托宁和阿托品全麻前给药对气管插管和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48例,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于麻醉前30min分别肌注长托宁和阿托品0.5mg。观察用药前、诱导前、插管后即刻、拔管前及拔管后即刻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及呛咳、躁动、拔管后不适回忆例数。结果:长托宁组于插管后即刻、拔管后即刻的MAP、HR、RPP明显低于阿托品组(P〈0.05)。阿托品组于插管后即刻、拔管后即刻的MAP、HR、RPP明显高于用药前的基础值(P〈0.05)。与阿托品比较,长托宁能有效降低插管拔管时呛咳、躁动等副反应的发生率(P〈0.05)。结论:长托宁0.5mg于麻醉前给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气管插管及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长托宁用于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前用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长托宁作为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前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Ⅱ-Ⅲ级的稿人50例,随机分为长托宁组和东莨菪碱组,免用术前药,入室后肌注长托宁0.01mg/kg和东莨菪碱0.006mg/kg,40min后开始麻醉和手术。记录给药前、给药后10、20、30、40min时的心率(HR)、血压(Bp)变化情况及观察病人镇静、口干程度。[结果]Ⅰ组SBP在给药后30、40min时低于给药前;DBP在20、30、40min时较给药前低;HR在20、30min时较给药前低,(P〈0.05)。Ⅱ组SBP、DBP在给药后30min时均较用药前高,且明显高于I组,(P〈0.05)。HR在20、30、40min时高于给药前,且较Ⅰ组明显增快,(P〈0.05)。组间比较口干与镇静程度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长托宁作为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前用药较东莨菪碱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结合"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及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形势下,作为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医学生的应试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技能、人文素养、医患沟通能力、科研和创新精神、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域患者罗库溴铵药效学的比较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中国、奥地利和美国3个不同地域的当地患者罗库溴铵作用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方法选择中国大连、美国英格伍德、奥地利格拉茨3个医学中心择期手术患者各18例,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后,累积剂量法进行药效学观察,首剂静脉注射罗库溴铵50μg/kg,起效后重复首剂静脉给药6次,再静脉注射罗库溴铵300μg,采用肌机械运动监测仪记录肌肉收缩强度,对数剂量.概率单位绘制剂量-反应曲线。比较3个地域患者罗库溴铵的ED50、ED90和ED95以及Dur25和Dur0.8。结果大连和格拉茨患者罗库溴铵的ED50、ED90和ED95均高于英格伍德患者,格拉茨患者的ED50、ED90和ED95高于大连患者(P<0.05);大连和格拉茨患者的Dur25和Dur0.8均短于英格伍德患者(P<0.05),格拉茨患者的Dur25短于大连患者(P<0.05),但两者Dur0.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个地域患者罗库溴铵作用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有明显的差别,临床用量需要考虑地域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力月西)与芬太尼联合用于局部麻醉的合适镇静深度及用量。方法:150例局部麻醉病人分为A、B、c3组,分别在局部麻醉后,使用咪达唑仑与芬太尼(A组咪达唑仑0.04mg/kg+芬太尼O.75μg/kg,B组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0.75μg/kg,C组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1.0μg/kg)至OAA/S镇静深度Ⅱ、Ⅲ、Ⅳ级,观察用药前后病人血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对病人术中烦躁的发生率及术中事件的遗忘率进行评估,并统计各组病人咪达唑仑平均用量。结果:A组病人完全遗忘率为50%,B组为88%,C组为96%。C组SpO2在用药后3、5min有明显下降,共有11例降至93%以下,与A、B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咪达唑仑与芬太尼联合用于局部麻醉镇静的深度以OAA/SⅡ级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