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的主要死因,其中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常见,也是MODS的始动环节。国内报道SAP合并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率为40%左右[1]。因此防治ARDS成为降低SAP早期病死率的重要措施,而防治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2019年12月开始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在我国快速蔓延,其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主要累及呼吸系统,但亦可累及全身脏器,现报道1例COVID-19合并以严重黄疸为主要表现的肝损害患者。  相似文献   
3.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的患者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Bi-PAP治疗。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记录通气前,通气后2 h、48 h及脱机后24 h血气分析。【结果】研究中实际应用IPAP为(16±2)cmH2O,EPAP为(8±3)cmH2O,氧流量4~6 L/min。28例患者经机械通气后2 h后血氧分压均达60 mmHg以上,血氧饱和度达90%以上,意识障碍均得到改善、呼吸费力情况减轻,RR减慢,pH,PaO2升高及PaCO2,HR,RR下降均非常显著(P<0.01),12~16 h神志清楚。通气治疗持续时间平均为(72±24)h,通气治疗48 h及撤机后经鼻导管及面罩吸氧(FiO240%)24 h后RR减慢,PH,PaO2升高及PaCO2,HR,RR下降较通气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一例再需无创或有创通气治疗。2例患者病情加重,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30例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治疗是可以尝试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无创正压通气(NIPPV)已成功运用于各种急性呼吸衰竭及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的治疗,对于合并高碳酸症的呼吸衰竭更显示其治疗价值。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CO2潴留的清除直接影响NIPPV的治疗效果。本研究观察不同呼气阀对CO2清除的影响,从临床角度论证其有效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高频震荡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开放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以高频震荡通气(HFOV)与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两种模式实施肺复张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肺损伤指标、氧代谢指标及气压伤的影响。方法选择ARDS行机械通气及有创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患者20例,随机实施HFOV或CPAP模式肺复张,每隔4h复张1次,每次持续40s。HFOV组实施持续肺充气(SI),先将平均气道压(MAP)调至比常规机械通气时的MAP高2cm H2O,将MAP快速升高至35cm H2O,持续40s后回到SI前的水平。CPAP组呼气末正压(PEEP)在10s内升至35cmH2O,持续40s,于5s内PEEP降至10cm H2O,恢复基础通气模式。记录复张前后的肺损伤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氧合指数(PaO2/FiO2),以及复张时的心排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PaO2/FiO2均明显改善,而HFOV模式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IL-6水平均呈下降趋势,HFOV组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行肺复张时两组CI均轻度下降,CVP均轻度增加。HFOV组复张第20s CVP开始升高,并维持高水平至复张后30s,复张第40s时CVP值与复张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I在复张第20s开始下降,第40s下降值与复张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于停止复张后60s基本恢复至复张前水平。CPAP组CI及CVP出现相似变化,但在第20s即出现显著差异(P<0.05),并于停止复张后120s基本恢复至复张前水平。两组均无气压伤发生。结论肺复张策略对于ARDS的机械通气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HFOV模式进行ARDS肺复张治疗对血流动力学的干扰、肺的损伤及氧合的改善优于CPAP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无创通气治疗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40例,对成功与失败组的APACHEⅡ评分、CVP、CI、ABG对比分析,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成功组的A-PACHEⅡ评分、CVP、CI、PH、PaCO2与失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显示PaCO2对治疗成功与否呈正相关(г=1.0,P〈0.05)。结论PaCO2水平是影响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成功率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卒中单元治疗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47例,其中2004年2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24例脑干出血患者按已建立的卒中单元治疗模式治疗为观察组,与2001年2月~2003年4月23例脑干出血患者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的住院时间、病死率、合并症、出院2个月残障评价、GCS评分。【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住院日缩短10.1 d,病死率降低了35.14%,并发症降低了35.14%,致残率降低了27.17%,GCS评分提高4.49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卒中单元治疗模式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探讨早期高流量连续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50例,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25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测指标及APACHEII评分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体温、心率、呼吸、APACHEII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流量连续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肺泡灌洗(BAL)对肺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p)的治疗作用。方法以20例血液动力学稳定、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p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与支气管肺泡灌洗组(简称BAL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h和4h后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mean)、肺静态顺应性(Cst)在相同呼气末正压(PEEP)条件下的变化趋势及PaO2/FiO2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相同PEEP条件下BAL组治疗后较治疗前Ppeak、Pplat、Pmean有显著下降(P〈0.05),Cst明显增高(P〈0.05),PaO2/FiO2有显著升高(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peak、Pplat、Pmean亦有显著下降(P〈0.05),PaO2/FiO2有显著升高(P〈0.001);常规治疗组Ppeak、Pplat、Pmean较治疗前增高,Cst下降,PaO2/FiO2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AL能降低ARDSp的气道压力及肺的顺应性,从而改善肺通气功能及氧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移动IC U在危重患者院际长途转运中的运用效果,以指导制定符合基层医院特点的长途转运指南。[方法]记录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本院启动移动IC U院际转入IC U患者(移动IC U组)的各项指标,并与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常规急诊转运入IC U患者(急诊转运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主要指标如下:①两组转运人次及成功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转运里程、转运时间;②两组患者到达ICU后氧合指数、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乳酸及平均动脉压;③转运途中的设备故障、医疗差错及紧急医疗处置情况;④同时记录移动IC U组患者转运前,到达IC U时心率、血压、体温、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移动ICU组较急诊转运组相比,①在转运里程无显著差异(71.4±26.7 km vs 67.2±24.8 km ,P >0.05)的情况下,虽转运患者的危重度更高(APACHEII评分25±9.3分 vs 20±6.3分,P <0.05),却转运成功率亦更高(94.2% vs 76.4%,P <0.05),而转运时间更短[(140.32±16.8) min vs (100.3±20.3) min ,P <0.05];②到达ICU后患者的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PaCO2、血乳酸水平更优,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③设备故障、医疗差错、紧急医疗处置情况分别为0次与7次、12次与49次、0次和12次。④移动ICU组98例患者转诊前后心率、血压、体温、呼吸频率、氧饱和度、氧分压、PaCO2、碳酸氢根、血糖、血红蛋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氧合指数好转、血乳酸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移动ICU模式在危重患者的院际长途转运中较传统急诊转运模式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及优越性,而加强转运人员对危重患者转运指南操作规程的培训和实施,是落实移动IC U在危重患者院际长途转运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