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本文报道光动力治疗口腔黏膜多发性乳头状瘤1例,诊治过程展示光动力疗法优点及在口腔黏膜疾病中治疗的可普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混合痔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制订混合痔的一级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确诊为混合痔的341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按1∶1配比选择同期就诊于该院的非痔病人群341例作为对照,通过面对面的调查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职业因素、生活方式、排便因素、疾病史、生育史、家族史以及混合痔健康知识情况等.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文化程度(x2=15.431)、工作姿势(x2=18.078)、单一工作姿势持续时间长(OR=3.345)、饮酒史(OR=3.269)、吸烟史(OR=1.852)、较多辛辣食物摄入(OR=2.409)、较少体育锻炼(OR=1.522)、排便姿势(OR=1.750)、排便时间(x2=7.516)、排便频率(x2=8.405)、大便形状(x2=8.004)、肥胖(OR=1.618)、生育史(OR=2.211)、一级亲属有痔病史(OR=1.763)均与混合痔发病有关;肛裂、肛门瘙痒症病史与混合痔关联强度OR值分别为0.564、2.714;饮茶、肛周脓肿或肛瘘病史与混合痔发病无关.结论 混合痔的发病是职业因素、生活方式、排便习惯、生育史等多种因素长期反复共同作用的结果.肛裂、肛门瘙痒症与混合痔存在密切联系,混合痔的发病可能还与遗传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3例风湿性心瓣膜病行急症心脏瓣膜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病例报告例1 男,43岁,体重60kg,诊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室肥大劳损,心胸比0.6。入院后出现左心衰及肾功能不全表现,行急症主动脉瓣替换术。术后14h 停用呼吸机,31d 出院。例2 男,25岁,体重45kg,诊断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左房左室增大、劳损,频发室性早搏。入院后反  相似文献   
7.
我院1985年1月至1989年12月用2%普鲁卡因-小剂量芬太尼麻醉行闭式二尖瓣扩张术250例,效果良好。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50例,男73例,女177例。年龄31.5±8.3岁(16~25岁)。体重47±6.8kg(32~70kg)。心功能Ⅱ级33例(13%),Ⅲ级181例(72.4%),Ⅵ级36例(14.4%)。心房纤颤106例(42.2%)。心胸比值>60%171例(68.4%)。  相似文献   
8.
鱼际穿支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拇指指腹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对30例成人手部血管进行解剖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以鱼际穿支动脉为皮瓣供血动脉的鱼际岛状皮瓣,其循环途径为:拇指尺侧动脉→指掌弓→拇指桡侧动脉穴逆流雪→鱼际穿支血管→鱼际血管网→鱼际穿支伴行静脉→拇指桡侧动脉伴行静脉穴逆流雪→手背静脉网。结果36例拇指指腹缺损病人接受鱼际穿支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皮瓣最大面积3.5cm×3.0cm,最小面积2.5cm×2.0cm,全部成活。术后经2个月~4年随访,皮瓣外形饱满,色泽、质地与正常指腹相似,功能良好,两点辨别觉可恢复至5mm。结论鱼际穿支动脉岛状皮瓣成活率高,可切取面积范围大,操作简单,完全满足拇指指腹缺损的修复要求,且术后恢复快,指腹外形及功能满意,供区功能无明显影响,为拇指指腹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院1976年至1984年共施行腹部巨大肿瘤(下简称巨腹症)手术麻醉14例(巨腹症标准为超过足月妊娠或肿瘤占据大部分腹腔)。现将麻醉处理小结如下。临床资料 (一) 男6例,女8例,年龄3(1/2)~66岁。其中<10岁2例,13~50岁7例,>50岁5例。囊性肿瘤(卵巢囊肿、假性胰腺囊肿、腹腔巨大淋巴管瘤等)9例,实质性肿瘤(腹膜后平滑肌瘤,卵巢内胚窦瘤、肾胚胎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外剥内扎术后痔核脱落期大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82例痔核脱落期大出血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混合痔类型、术后排便困难比例、痔核脱落期大出血时间、出血量、出血方式、出血部位、血常规及治疗方式等数据。结果:82例患者中,男性占62.20%,20~60岁占81.71%,非环状混合痔占68.29%,伴排便困难者占21.95%。痔核脱落期大出血多发生于术后6~20 d,中位数为10.50 d,其中术后7~14 d占71.95%。出血量<400 mL者占65.85%,渗血出血中母痔区渗血占61.54%,搏动性出血中,母痔区出血占97.47%。出血前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缝扎止血治疗者占85.37%。结论:痔核脱落期大出血的确切原因及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应进一步提高对痔核脱落期大出血的认识,及时在麻醉下探查,缝扎止血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