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7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相关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对发病后 2 4小时内脑出血患者进行动态CT观察 ,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 14 .9% ,在血肿扩大病例中 ,76 .8%发生在 6小时内 ,19.6 %发生在 6~ 2 4小时 ,3.6 %发生在 2 4小时以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血肿形态、出血部位、长期饮酒者与血肿扩大密切相关 ,而与高血压、患者年龄、血肿量与血肿扩大无显著相关性。多数患者血肿扩大后病情加重 ,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血肿扩大组 (P <0 .0 1)。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还存在活动性出血 ,血肿扩大后病死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以及其在预防脑梗死患者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622例脑梗死患者分成阿司匹林治疗组与辛伐他汀治疗组,辛伐他汀治疗组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随访观察6~36月,观察脑梗死复发情况,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12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内动脉斑块和狭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根据随机分组,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和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无差异(P>0.05),312例阿司匹林组患者在随访期复发61例(19.6%),而辛伐他汀组仅有32例(10.3%)复发,两组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及斑块的超声病理分型等方面的比较,均无差异,治疗后辛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以及软斑和溃疡斑块的发生率则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脑梗死复发率,辛伐他汀可能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而起到降低脑梗死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随访期AR与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60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当Et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服用7~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及敏感患者,并对患者进行6~24个月随访,观察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R及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结果 60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AR者150例(25.0%),敏感者450例(75.0%);AR组女性、糖尿病患者比例及血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均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糖尿病(OR=2.58,95% CI 1.37~4.85,P=0.003)、高LDL血症(OR=1.89,95% CI 1.21~2.93,P=0.005)为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R组随访期脑梗死复发率、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均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糖尿病(OR=2.47,95% CI 1.36~4.65,P=0.003)、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脑梗死(OR=2.13,95% CI 1.24~3.95,P=0.023)及AR(OR=3.86,95% CI 1.79~5.87,P=0.002)是随访期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AR者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3.86倍.结论 脑梗死二级预防中AR发生率高,AR与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卒中等)仍然是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血小板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事件的2级预防中。经过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得到的数据显示,阿司匹林大约能减少25%的心脑血管事件复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收住我院卒中单元502例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与同时收住我院神经内科普通病房的624例脑卒中患者比较,比较两组住院期病死率、复发率、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神经功能评价(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生活能力评价(Barthelindex,BI)、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及发病后3个月时卒中复发率、病死率及BI。结果: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卒中类型、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住院期间卒中单元组患者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均低于普通病房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和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3~4周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有降低,BI评分均有增高,但以卒中单元组患者改变更为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卒中单元组患者住院期及发病后3个月病死率、复发率、生活活动能力(BI指数)、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均优于普通病房组患者(P<0.05),而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的比较两组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能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并发症、病死率和复发率,提高脑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6.
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在我院神经科卒中单元病房及普通病房住院,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在Ⅲ级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普通病房组患者按照《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指南》进行处理及常规基础护理,卒中单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治疗。治疗3~4周后比较二组吞咽障碍的疗效、肺部感染发生率及近期预后。结果: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吞咽障碍,痊愈24例,有效90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81.4%,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组(P〈0.05)。卒中单元组肺部感染43例,感染率为30.7%,而普通病房组肺部感染72例,感染率为50.7%,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3~4周后卒中单元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BI明显增高,与普通病房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近期预后好。结论: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明显,肺部感染率低,近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正>小儿腺样体、扁桃体的增生肥大是导致小儿睡眠打鼾、憋气、低通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小儿成长发育危害极大,切除腺样体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1]。此类手术多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儿年龄小,手术时间短,术毕要求苏醒迅速彻底给麻醉调控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总结了86例小儿腺样体扁桃体摘除术患者的麻醉管理体会,以期为提高此类患者麻醉成功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此研究旨在探讨白细胞流变特性及分子流变特性异常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顺铂腹腔热灌注化疗的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顺铂(DDP)腹腔热灌注化疗(CHIP)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家兔15只,平均分为3组。组A(CHIP组)用DDP200mg/m^2溶于41-42℃生理盐水1000ml,腹腔循环灌注60min。组B(腹腔化疗组)用DDP90mg/m^2溶于41-42℃生理盐水200ml,一次性腹腔注入。组C( 静脉用药组)用DDP90mg/m^2静脉注射。液相色谱分析24h内腹腔液和血浆DDP浓度变化。结果:组A之腹腔DDP峰值浓度和AUC(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血浆峰值和AUC之10倍和2.9倍。组A与组C相比,腹腔液峰值和AUC分别为10.4倍和7.8倍,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01),血浆峰值较低(P<0.05),而AUC较高(P>0.05)。组A与组B比较,后者腹腔液峰值更高(P<0.05),但AUC较低(P>0.05)。结论:CHIP腹腔DDP浓度高,血浆峰值较低,以及高温作用,有利于化疗药物在局部对肿瘤细胞发挥作用,减少肾毒性和全身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血小板活化是脑梗死(CI)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之一,而血小板与白细胞黏附形成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指标。该研究对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后急性CI患者的PLA情况进行了检测。 1 对象和方法 1.1 观察对象:收集作者医院2008-11-01—2009-10-31住院的急性CI患者98例。人选标准:(1)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发病72 h以内;(3)出现颈内动脉供血区局灶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4)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5)排除房颤、感染性心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