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主动脉-左室隧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例主动脉-左室隧道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报道的147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超声心动图特征主要表现为升主动脉与左心室间主动脉瓣膜旁侧的异常通道,通道内可见高速往返血流,伴或不伴主动脉瓣受累.根据Hovaguimian分型:Ⅰ型2例,Ⅲ型2例,Ⅳ型1例,Ⅱ型1例(为术后再通).结合文献共报道主动脉-左室隧道153例,超声诊断准确率79.6%,误诊率17.1%,漏诊率3.3%.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术前无创性诊断主动脉-左室隧道的首选方法,并能准确分型及描述心内结构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脓毒症大鼠血清特征性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5组:A组(假手术组)、B组、C组、D组、E组,每组10只,分别于术后0 h采集A组、术后6 h采集B组、术后12 h采集C组、术后24 h采集D组、术后48 h采集E组大鼠心脏血2 m L,静置、离心后收集血清。采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脓毒症大鼠血清代谢物的变化情况。结果差异离子聚类分析图显示,术后6 h开始(甚至更早),即B组大鼠血清便可发现差异离子。到24 h,即D组大鼠与A组血清中差异离子最明显、强度最大。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发现,A组和其余各组大鼠的代谢物均有差异,且以D组差异代谢物变化最为显著。通过代谢通路分析,D组与A组间有12个特征性差异代谢物,包括D-葡萄糖胺6-磷酸,D-葡萄糖胺磷酸,α-D-葡萄糖胺1-磷酸,D-葡萄糖胺1-磷酸,D-半乳糖胺6-磷酸,胆红素,(3Z)-植物色素,15,16-二氢胆绿素,15,16-二氢胆绿素IXα,15,16-二氢胆绿素i... 更多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瓣下狭窄(SAS)及其合并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6例主动脉瓣下狭窄及其合并畸形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 16例患者于主动脉瓣下左室流出道见线性稍强回声12例,肥厚的肌性结构4例,凸向左室流出道,致其变窄,收缩期血流呈五彩镶嵌的高速湍流信号,连续多普勒测得高速湍流频谱,峰速2.1~6.3m/s,压差18~160 mm Hg;合并畸形依次为室间隔缺损6例,动脉导管未闭3例,右室双出口或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各2例,主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及右冠窦瘤破入右室各1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对主动脉瓣下狭窄进行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的综合评估,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超声血管回声追踪(ET)技术评价慢性肾功能不全(CKD)非透析患者动脉结构与弹性改变.方法 CKD非透析患者39例,分为CKD 2-3期组19例,CKD 4-5期组20例.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例.二维超声结合ET技术评价其血管结构及弹性参数:内中膜厚度(IMT)、僵硬指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单点脉搏波传播速度(PWVβ)、颈-股脉搏波传播速度(PWVcf)、血管内径(D),分析影响血管结构及弹性的因素.结果 ①与正常组相比,CKD 2-3期组D、PWVcf增高(P<0.05,P<0.05),PWVβ无明显增高,CKD 4-5期组PWVβ显著增高(P<0.05);②与CKD 2-3期组比较,CKD 4-5期组D、PWVcf增高(P<0.05,P<0.001);③年龄、脉压差与PWVcf、D呈正相关,eGFR与PWVcf、D呈负相关,年龄及eGFR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PWVcf、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超声ET技术可评价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管结构与弹性的早期改变,为临床上该病治疗及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动脉、中心静脉及外周静脉血乳酸浓度的相关性,探讨不同时间段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号楼ICU 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入组患者一般资料,监测入住ICU时及治疗后6 h、12 h、24 h动脉、外周静脉、中心静脉血血气参数,以及48 h、72 h动脉血血气参数。首先根据血样本的来源分为动脉、中心静脉、外周静脉组,分析3组之间血乳酸浓度的相关性,然后根据患者28 d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探讨早期不同时间段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对病情预后的评估价值。  结果  (1)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入住ICU时及治疗后6 h、12 h、24 h动脉与中心静脉乳酸值具有相关性,各时间段r值在0.89~0.90之间,P < 0.05;入住ICU时及治疗后6 h、12 h、24 h动脉与外周静脉乳酸值具有相关性,各时间段r值在0.83~0.87之间,P < 0.05;(2)经绘制ROC曲线,初始及治疗后6 h、12 h、24 h、48 h、72 h动脉乳酸AUC分别为0.64,0.62,0.64,0.72,0.66,0.63,P < 0.05,动脉24 h乳酸AUC最大,其最佳截断值 = 2.42 mmol/L,灵敏度 = 0.64,特异度 = 0.66;(3)经绘制ROC曲线,6 h、12 h、24 h、48 h、72 h动脉乳酸清除率AUC分别为0.66,0.61,0.74,0.72,0.70,P < 0.05,24 h乳酸清除率AUC最大,其最佳截断值 = 19.57%,灵敏度 = 0.64,特异度 = 0.68。  结论  (1)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动脉与中心静脉、外周静脉血乳酸水平具有相关性;(2)治疗后24 h的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左室重构是心脏移植患者常见现象,本研究旨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心脏移植患者左室重构对左室整体纵向、环向、径向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及心脏移植术后时间≥1年的患者24例。其中心脏移植患者根据相对室壁厚度及左室质量指数分为HT-左室构型正常组(11例)和HT-左室重构组(13例)。采集所有患者左室心尖四腔观及左室乳头肌水平短轴观动态图像,二维应变技术测量左室整体径向应变(GRS)与应变率(GRSr)、整体环向应变(GCS)与应变率(GCSr)、整体纵向应变(GLS)与应变率(GLSr),比较这些参数指标在正常对照组、HT-左室构型正常组与HT-左室重构组之间的差别,探讨心脏移植后左室重构对心肌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移植后2组GCS、GCSr、GRS、GRSr、GLS、GLSr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HT-左室重构组GCS、GCSr、GRS、GRSr、GLS、GLSr较HT-左室构型正常组进一步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GCSr、GRS、GRSr、GLS、GLSr指标参数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结论:心脏移植患者左室整体纵向、环向及径向收缩功能均减低,发生左室重构患者更为明显,提示左室重构影响移植心脏左室心肌收缩功能,有效预防左室重构有利于维持术后左室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