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平卧位、站立位两种体位改变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心率、血压、左室排血功能、心肌收缩功能、心脏前负荷、后负荷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利用无创心输出量检测系统,监测30例脑卒中卧床患者和20例正常受试者在平卧位、站立位两种不同体位改变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BP)、心输出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心收缩力指数(CTI)、左心做功指数(LCWI)、前负荷率(EDFR)、外周血管阻力(SVR)。每个体位连续监测2min,取以上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观察结果。结果:①平卧位时脑卒中卧床患者的SV、CTI较正常受试者显著下降(P0.01),HR显著上升(P0.01);②脑卒中卧床患者在不同体位下的比较:HR、SV、CI、CTI、LCWI均呈现平卧位站立位(P0.01),且站立位HR升高最大幅度10次/分左右(76.36±8.54 VS 86.12±12.57);SVR比较结果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③正常受试者不同体位间的比较:HR表现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SV表现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CTI、LCWI、SVR比较无差别;④在平卧位→站立位变化时:HR在两组间均出现持续上升趋势;SV在正常受试者中呈下降趋势而脑卒中卧床患者却呈上升趋势。结论:脑卒中卧床患者心排量较正常人群下降,从平卧位到站立位的体位改变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心血管反应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这种体位改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训练心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EDP)联合体位改变对脑卒中气管切开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两项治疗:(1)EDP治疗;(2)体位改变。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下列指标:(1)每组患者治疗后的前3日排痰量,第1、2周平均每日排痰量;(2)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3)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天数;(4)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平静呼吸时膈肌活动度。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排痰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第1周、第2周每日平均排痰量减少(P<0.05)。对照组第1周每日平均排痰量无明显变化(P>0.05),第2周每日平均排痰量减少(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观察组治疗第2周每日平均排痰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及抗菌药物使用天数明显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3周后,观察组膈肌活动度显著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膈肌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膈肌活动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DP联合体位改变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卧床患者膈肌活动度,减少痰量,缩短肺部感染者发热时间,促进肺部感染的恢复,减少抗菌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意识障碍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48例脑卒中后意识障碍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根据痰培养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2组患者疗效、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时间。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咳嗽、咳痰症状及发热、湿啰音体征改善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意识障碍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中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与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纳入深圳市福田区残疾人联合会持证肢体残疾人16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纳入的受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80)与观察组(n=80)。所有受检者均应用Zung SAS与Zung SDS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对照组未进行干预,观察组针对性予以心理干预,对两组受检者持续随访6个月,比较首次调查与末期随访调查时两组受检者的心理状况变化。结果:首次调查显示,两组受检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首次调查的SAS、SDS评分与全国常模评分相比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期随访显示,观察组受检者SAS、SDS评分比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受检者末期随访的家庭支持、周围人际关系比对照组受检者有更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SAS与SDS的应用,能够明确其心理健康状态,在此基础予以综合心理干预能改变其负性情绪状态,同时提示残疾人家庭的支持,能促进其对周围人际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治疗脊髓损伤(SCI)后抑郁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SCI后抑郁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康复治疗同时每天口服赛乐特20mg抗抑郁治疗,对照组口服安慰剂维生素B1.治疗前后分别采用Zung抑郁状态自评量表、Barthel指数及生活满意指数A(LSIA)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Zung抑郁状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及LSI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改善SCI后抑郁状态有利于患者ADL提高,患者抑郁状态的好转和ADL提高会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重心摆动面积测定方法、表面肌电图(sEMG)以及平衡功能、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等作为评价指标,观察悬吊技术(SET)对脑卒中病人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病人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人在医院登记的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等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悬吊技术。采用重心摆动面积测定方法、sEMG以及平衡功能、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等,评价两组病人躯干控制肌群(左右竖脊肌、腹直肌)sEMG、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MBI)、站立位重心摆动面积、左右竖脊肌和腹直肌sEMG值及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评分、MBI指数、FMA评分、站立位重心摆动面积、左右竖脊肌和腹直肌sEMG值及SF-36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相较于常规康复干预措施,悬吊技术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病人平衡功能,更有利于病人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提高,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心功能障碍在临床上普遍存在,在脑卒中早期主要表现为脑心综合征,进入脑卒中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心肺耐力的下降。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脏康复可以预防和扭转这些健康危害,降低再次卒中或死亡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就目前而言,脑卒中后心脏康复的模式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特别是研究往往集中在轻度至中度运动障碍的个体上,而对缺乏行走能力的重度运动障碍患者缺乏足够关注,本文作者结合目前国内外有关脑卒中后重度运动障碍患者心脏康复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改善此类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23);B组(n=21)和C组(n=20)。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运用经颅超声波治疗,超声强度为1.25W/cm2,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15次为 1疗程。中间休息3d,再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B组患者每2日做1次经颅超声治疗,余同A组。3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及3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分别将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和B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C组患者相比较,P<0.01,A组患者比B组患者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经颅超声治疗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需要一定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70°倾斜站立和0°~70°重复体位改变对青年和中年健康受试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取健康中年受试者24例设为中年组,健康青年受试者23例,设为青年组。2组受试者均完成静态70°倾斜站立位和0°~70°重复体位改变两种体位改变,每种体位测试时间为10 min,测试前、中和后均平卧休息10 min。使用无创运动心排和血压计记录2组受试者休息位、静态70°倾斜站立位和0°~70°重复体位改变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静态70°倾斜站立位时,2组受试者的HR较组内休息位均显著增高,且青年组静态70°倾斜站立位时的心率(HR)为(84.0±9.5)bpm,显著高于组内0°~70°重复体位改变和中年组同体位,而中年组静态70°倾斜站立位时的HR则显著高于组内0°~70°重复体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静态70°倾斜站立位和0°~70°重复体位改变时的SV则显著低于组内休息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在静态70°倾斜站立、0°~70°重复体位改变的DBP与组内休息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年组3种体位下的DBP均显著高于青年组同体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受试者在休息位、静态70°倾斜站立位、0°~70°重复体位改变时,男性受试者的每搏量(SV),心排出量(CO)和收缩压(SBP)均显著高于女性同体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体位改变时,青年人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加,中年人则表现为SV降低。0°~70°重复体位改变相对于70°倾斜站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相比之下是一种更安全稳定的训练方法,但长期干预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