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肺癌组织中细胞增殖状态、凋亡水平与临床病理生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66例肺癌组织和37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水平,应用TUNEL法检测其细胞凋亡水平。结果(1)肺癌组织中Ki-67指数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P<0.01),而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肺癌组织中Ki-67指数增高与肺癌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1),而与患者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程度、吸烟与否无明显关系(P>0.05);(3)肺癌组织中凋亡指数与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患者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显著相关(P<0.01);(4)在Ⅰ、Ⅱ期病例中肺癌细胞凋亡指数与Ki-67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R=0.214,P<0.05),而在Ⅲ、Ⅳ期病例中没有发现相关(P>0.05)。结论Ki-67指数反映肺癌细胞固有的增殖能力,可能与组织学类型及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患者病期无明显关系;凋亡指数可能反映机体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与患者病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皂角菌皂甙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丽  成娘 《中成药》1998,20(8):40-41
从皂角菌子实体的正己烷。乙酸乙酯部分得到皂甙类化合物,北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出化合物分别是麦角甾醇、齐墩果酸(ergosterol、oleanloic acid)。该植物中成分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皮肌炎皮损和受累肌肉中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皮肌炎皮损、肌细胞及浸润淋巴细胞凋亡的表达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影响。方法 对22个标本用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角质形成细胞,肌细胞及淋巴细胞凋亡。10例用皮质激素者为A组,12例未用者为B组。结果 A组角质形成细胞、肌细胞及淋巴细胞有较多的凋亡,凋亡指数(AI)明显大于B组(P<0.05)。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时间在2周以内者,凋亡细胞较少,在观察中未发现凋亡与皮肤、肌肉病理损害程度有关。结论 皮质类固醇激素可能具有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肌细胞及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这可能是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治疗机理之一。激素使用时间的长短似与细胞凋亡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受体Bek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情况,探索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规律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Mias-2000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147例骨巨细胞瘤(复发组56例,未复发组91例)石蜡标本中Bek/bFGF的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DNA含量与S期细胞百分数(S-phase fraction,SPF),结合肿瘤直径、浸润情况、手术方式、复发情况等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骨巨细胞瘤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bFGF、Bek在骨巨细胞瘤主要瘤细胞成分中广泛表达,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瘤细胞胞浆;复发组瘤组织中bFGF、Bek均呈强阳性表达的异形性较大的单核、双核及三核基质细胞与4-8个核的多核巨细胞明显增多,而未复发组瘤组织中bFGF、Bek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的体积大核多(多达几十个)的多核巨细胞数目较多;复发组bFGF、Bek表达信号较未复发组明显增强,两组间bFGF、Bek表达的灰度值与阳性面积差异均有显意义。复发组平均DNA指数(DNA Index,DI)为1.24,SPF为18.3%;未复发组平均DI值为1.05,SPF为11.7%;两组间DI值、SPF差异均有显意义。在13个相关研究因素中,有7个因素与骨巨细胞瘤的预后显相关,按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手术方式、Bek灰度值、DNA含量、bFGF灰度值、SPF、Bek阳性面积和bFGF阳性面积。结论:bFGF及其受体Bek在骨巨细胞瘤中有广泛表达,其表达水平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恶变与肺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与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手术方式、瘤细胞Bek/bFGF表达强度、DNA含量、S期细胞百分数与骨巨细胞瘤预后有关,其中手术方式与预后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角化棘皮瘤细胞凋亡和bcl-2、bax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K A) 在细胞凋亡方面的生物学特点。方法: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 Td T)介导的d U T P 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技术( T U N E L) ,原位检测20 例角化棘皮瘤中凋亡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皮损部位bax 和bcl2 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 K A 中80 % (16/20) 瘤中心出现凋亡细胞。30 % (6/20) 肿瘤边缘bcl2 呈弱阳性染色。全部病例bax 染色阳性。细胞凋亡指数与bax 表达强度显著正相关( r= 0680 , P= 0001) ,与bcl2 表达强度显著负相关(r = - 0618 , P= 0004) 。结论:细胞凋亡为角化棘皮瘤的典型生物学特征,可能在 K A 的自然消退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肺副神经节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 ,6 8岁。体检时偶然发现右肺下叶肿块 2 0余天 ,无任何症状 ,于 1998年 11月 17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X线胸片示右肺下叶外后方有一 3.0cm× 3.0cm大小孤立性圆形肿块影 ,呈中等密度 ,边缘清晰光整 ,无分叶和毛刺征。B超检查 :肝、胆、脾、胰和肾均显示正常。临床诊断 :右肺下叶肿块待查 ,错构瘤或炎性假瘤可能性大。入院后行开胸探查和右肺下叶切除术。手术发现在右肺下叶后外基底段处肺膜下 1.0cm内见一约 2 .5cm× 2 .0cm× 2 .5cm肿物 ,其边界清楚 ,包膜完整 ,质中硬。右肺上、中叶未发现有结节及肿物 ,支气管旁…  相似文献   
7.
儿童小阴茎和正常阴茎皮肤细胞内雄激素受体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青春期前后包皮细胞内雄激素受体(AR)分布的规律,并探讨AR在小阴茎患儿包皮细胞内表达的特征。方法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组化方法测定42例不同年龄正常人及6例小阴茎患儿阴茎包皮细胞内AR的含量,并用放射免疫法对小阴茎患和作了血清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0,黄体生成素(LH)的测定。结果 所有阴茎皮肤组织AR均呈阳性表达;正常阴茎皮肤细胞内AR的分布为,青春期以前AR含量处于稳定的较低水  相似文献   
8.
微血管密度是许多恶性肿瘤的重要预后因素。研究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一般采用免疫组化法[1]。用FⅧUEAl、CD31、CD34抗体均可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有人认为FⅧ是血管内皮标记的“金标准”,但不能区分血管和淋巴管[2]。为了客观准确地区分血管和淋巴管,我们用生物素化荆豆凝集素(UEA1/BIO)和四型胶原(collagenⅣ)单克隆抗体,采用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舌粘膜鳞癌60例,舌粘膜白斑10例。1.2试剂第一抗体UEA1/BIO和collagenⅣ以及双重染色试剂盒(Zymed公司产品,USA)。1.3方法(1)石…  相似文献   
9.
黏附分子在Graves眼病眼外肌原位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何为民  罗清礼  成娘  唐莉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4):267-269,T004
目的 研究Grvaes眼病患者眼肌中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对16例严重Grvaes眼病患者的眼外肌冰冻组织切片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ICAM-1在眼外肌束膜结缔组织、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V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眼外肌细胞无该两种黏附分子的表达。结论 ICAM-1和VCAM-1参与Grvaes眼病的病理发生过程;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自身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骨纤维发育异常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纤维发育异常osteofibrousdysplasiaOF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17例OF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病损大小及影像学表现等。同时复习每例标本的大体及显微镜下改变,并采用链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SP染色检测CytokeratinCK的表达。结果发病年龄2~15岁,平均7.2岁;病程1个月~7年,平均2.1年。女性发病高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4)。所有病例均累及胫骨,1例同时累及腓骨,表现为局部包块。X线片示胫骨干前方皮质增厚,呈溶骨性多囊改变,周围有轻度硬化影。组织学表现有分带现象,骨小梁周围有丰富的骨母细胞。CK检测仅2例阳性(11.8%)。10例获随访,其中8例复发,复发率为80%。结论OFD主要好发于幼儿胫骨,病程较长,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系一独立的疾病,与长骨造釉细胞瘤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