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肿瘤学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β-catenin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突变情况。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9例乳腺癌、72例乳腺腺病和4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β-catenin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PCR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44例乳腺癌β-catenin外显子3的突变情况。结果 4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β-catenin在细胞膜中强表达。乳腺癌β-catenin异常表达率78.15 %(93/119)明显高于乳腺腺病44.44 %(32/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β-catenin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44例乳腺癌组织中未检测到β-catenin基因外显子3的突变,β-catenin的异常表达率为77.30 %(34/44)。结论 β-catenin异常表达可作为评估乳腺癌转移预后、指导治疗的指标。乳腺癌组织中β-catenin异常表达不是由β-catenin基因突变所致,可能存在其他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乳腺癌及乳腺不典型增生细胞核面积,周长,直径,圆度,长短轴比五项参数的变化及其在乳腺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按照乳腺癌及乳腺不典型增生的不同分级者分组,应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中细胞核的上述五项参数,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实验表明,不典型增生及乳腺癌各组的细胞面积,周长,直径、圆度四项参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长短轴比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中不典型增生Ⅰ、Ⅱ级间,核面积、周长和直径三项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三个分级间,其细胞核周长和直径在Ⅰ、Ⅱ级间,Ⅱ、Ⅲ级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核面积及圆度在Ⅱ、Ⅲ级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细胞核面积、周长、直径及圆度在乳腺癌及乳腺不典型增生时都明显增大。这四项参数对乳腺癌及乳腺不典型增生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典型增生Ⅲ级是真正的癌前病变,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前列腺癌bcl 2及 p5 3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应用LSAB法检测了 2 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bcl 2及 p5 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bcl 2及p5 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4 2 .9%、2 8.6 % ,均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阳性率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在前列腺癌中 ,低分化组bcl 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高及中分化组 (P <0 .0 5 ) ,临床分期D期明显高于B及C期 (P <0 .0 5 ) ;p5 3的表达水平在上述各组及各期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提示前列腺癌bcl 2蛋白的表达异常增高 ,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检测bcl 2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膀胱癌等位基因缺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膀胱癌克隆演变(clonal evolution)过程中的遗传学机制。方法分别利用4个位于染色体9p21区和17p13区上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物,分析了18位膀胱癌病人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中等位基因的缺失或保留方式。利用显微切割技术在保存的石蜡包埋组织中获取基因组DNA。结果在原发癌和转移灶中总的等位基因缺失频率均为89%(16/18),而在原发癌中D9S161的缺失频率为86%,D9S171为67%,IFNA71%,TP5380%;在转移灶中各位点缺失频率分别为100%(D9S161),67%(D9S171),71%(IFNA),80%(TP53)。18例病例中,16例(89%)在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相同的等位基因缺失或保留模式,而另外2例(11%)则显示不一致的等位基因缺失。这2例在原发癌灶表现为等位基因保留而在相应转移灶则为缺失。结论膀胱癌在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遗传组成上有相当一致性;当转移癌的原发癌不能确定来源时,这些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H)可作为膀胱癌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前列腺癌克隆演变(clonal evolution)过程中的遗传学机制。方法采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从保存的石蜡包埋组织中获取基因组DNA;利用6个位于染色体8p12-21、8p22、17q21上的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25例患者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中等位基因的缺失或保留进行分析。结果在24例信息病例中,14例(58%)在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相同的等位基因缺失或保留模式,而另外10例(42%)则显示不一致的等位基因缺失。10例中有8例原发癌表现为等位基因保留,而在相应转移灶则为缺失,另外2例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位点表现为不同的等位基因缺失模式。结论前列腺癌在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遗传组成上的差异可能与其内在异质性、整体遗传不稳定性及克隆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生儿的死亡原因及其与胎盘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12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及佑安医院围生期死亡的尸检标本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胎死宫内76例及新生儿死亡32例,分析各器官及胎盘脐带的HE切片,观察胎盘脐带的病理改变。结果先天性宫内缺氧窒息和先天畸形均为胎死宫内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在胎死宫内及新生儿死亡中先天性宫内缺氧窒息分别占63.2%和78.1%,先天畸形分别占36.8%和21.9%。绒毛间质纤维化、细胞滋养细胞明显、干绒毛血管硬化、干绒毛闭塞性动脉内膜炎、绒毛膜羊膜炎及羊膜胎粪污染多见于胎死宫内的胎盘,与新生儿死亡胎盘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死宫内的胎盘中,绒毛合体细胞结节增多、细胞滋养细胞明显、干绒毛血管硬化及干绒毛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在因宫内缺氧窒息死亡胎盘和因畸形死亡胎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膜羊膜炎多见于因畸形死亡胎盘中,镜下可见到脐血管病变。结论围生儿尸检对于明确死因有重要价值,胎盘脐带的病理检查可为寻找死因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医学上。近年来,冷冻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并经过临床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已逐步深入到脏器的诊断与治疗中。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显微外科以及断肢再移植和脏器移植需要供给血液及各种血制品,电子显微镜技术应用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在13号染色体长臂11-12区(13q11-12)上的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以期寻找13q11-12区上可能存在的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有关肿瘤抑制基因的缺失区域。方法用9个位于13q11-12区的微卫星标志物,对56例ESCC患者组织切片激光显微切割后,进行PCR-LOH分析;56例ESCC患者包括34例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22例无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结果56例ESCC患者中,49例(87.5%)显示一个或更多位点LOH;并发现一个LOH高频率区,位于位点D13S787和D13S221之间,物理距离仅有1.83 Mb;在位点D13S1236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组LOH为89%,明显高于无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组53%(P=0.031<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研究提示染色体13q11-12的LOH可能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染色体13q11-12区上,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ESCC发生发展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TSG)。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在13号染色体长臂12—13区(13q12—13)上的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以期寻找13q12-13区上可能存在的与ESCC有关肿瘤抑制基因(TSG)的缺失区域。方法 用8个位于13q12—13区的微卫星标志物,对56例ESCC患者进行PCR-LOH分析,56例ESCC患者包括34例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22例无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结果 56例ESCC患者中,48例(86%)显示一个或更多位点LOH;并发现一个LOH高频率区,位于位点D13s267和D13s219之间,物理距离仅有2.83Mb;在位点D13S1242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组LOH为68%,明显高于无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组的18%,(P=0.003);在位点D13S289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组LOH为82%,明显高于无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组的31%(P=0.008),有显著意义。结论 研究提示染色体13q12-13的LOH可能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染色体13q12-13区上,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ESCC发生发展有关肿瘤抑制基因(TSG)。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在13号染色体长臂1213区(13q1213)上的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以期寻找13q1213区上可能存在的与ESCC有关肿瘤抑制基因(TSG)的缺失区域。方法用8个位于13q1213区的微卫星标志物,对56例ESCC患者进行PCRLOH分析,56例ESCC患者包括34例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22例无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结果56例ESCC患者中,48例(86%)显示一个或更多位点LOH;并发现一个LOH高频率区,位于位点D13S267和D13S219之间,物理距离仅有2.83Mb;在位点D13S1242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组LOH为68%,明显高于无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组的18%,(P=0.003);在位点D13S289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组LOH为82%,明显高于无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组的31%(P=0.008),有显著意义。结论研究提示染色体13q1213的LOH可能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染色体13q1213区上,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ESCC发生发展有关肿瘤抑制基因(TS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