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中应用日趋广泛,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对腔镜技术具有较高要求,年轻医师需经历较长的学习曲线才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方法:本研究对肝脏外科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且无腹腔镜基础的年轻医师进行基于腹腔镜模拟器的训练,并评估技术改善情况。同时观察受训者独立开展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的情况。结果:经过腹腔镜模拟器培训120 h后,受训者完成缝合打结所需时间较训练前显著缩短[受训对象A为(141.5±17.6) s vs(342.5±24.7) s;受训对象B为(127.5±3.5) s vs(319.5±43) s;受训对象C为(132.5±3.5) s vs(310±14.1) s]。自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受训对象共独立完成93例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1±42) mL,无中转病例,术中均未阻断第一肝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按照Clavien-Dindo分级)为23.6%,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中位手术时间为98 min,三位受训者达到中位手术时间所需要的病例数分别为10例、8例、23例。结论:腹腔镜模拟训练可有效提高肝脏外科腹腔镜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曲线,并顺利开展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前瞻性评估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肝相关肝癌患者术后HBV再激活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4 年6 月至10 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且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患者51 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 组,其中治疗组38 例,为血清HBV-DNA阳性患者,术前予以HBIg治疗;对照组13例,为血清HBV-DNA阴性患者。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率和HBIg有效率。结果 HBIg治疗组术后病毒激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9% vs 53.8%,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未予HBIg治疗是术后病毒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OR 64.167,95%CI 9.472~434.696,P<0.001)。治疗组中合并谷丙转氨酶(ALT)异常的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率高于ALT正常者,但无统计学差异(15.4% vs 4.0%,P=0.55)。治疗组中HBIg总体有效率为34.2%,其中合并ALT异常者有效率高于ALT正常者(61.5% vs 20.0%,P=0.011)。另外,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NAs)的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率与未使用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Ig可有效预防乙肝相关肝癌患者术后HBV再激活,且在伴有ALT水平异常的患者中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NA甲基化转移酶1/3b(DNMT1/3b)表达异常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术后生存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9例手术切除肝癌组织中DNMT1和DNMT3b的蛋白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及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析DNMT1/3b与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相关性,并通过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肝癌相关DNMT1和DNMT3b的靶基因。 结果89例肝癌组织中DNMT1和DNMT3b皆为阳性63例,皆为阴性5例,单一阳性的分别为9例和12例。DNMT1/3b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血清AFP(χ2=12.903,P=0.005)、乙型肝炎(χ2=9.535,P=0.023)、卫星灶(χ2=9.574,P=0.023)和肿瘤复发、转移及生存期有关,而与性别、肿瘤大小、肝硬化和肿瘤分化无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DNMT1/3b阳性组患者生存时间较阴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基因组甲基化芯片技术筛选出肝癌细胞中受DNMT1和DNMT3b调控的基因2 000多个,其中参与肿瘤侵袭转移的靶基因有112个。 结论DNMT1/3b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血清AFP、乙型肝炎、卫星灶和肿瘤复发、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期密切相关,并可能通过调控多方面肿瘤相关基因促进肝癌复发、转移等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4.
正肝细胞癌(HCC)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对于确定适当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1例HBV相关代偿性肝硬化(Child-Pugh A5)且甲胎蛋白阴性的HCC病例。其在肝移植(LT)术后由18F-氟脱氧葡萄糖-PET-CT(FDG PET-CT)检测到罕见的右心室和臀部肌肉转移的发生,该例对拓展临床思路颇有裨益。患者,男性,56岁,多灶性HCC癌。经分别对位于Ⅷ段的主要病灶(28 mm)及Ⅴ段(10 mm)和Ⅱ段(23 mm)的两个稍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5月至2019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119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匹配,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术后恢复、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肝门阻断率、术后引流量、并发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的患者肝门阻断时间显著长于开腹组[(26.1±11.5)min vs.(15.0±10.0)min,P<0.001],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开腹组[(44 934.6±7 328.6)元vs.(36 212.4±7 247.4)元,P<0.001]。腹腔镜患者组术后白蛋白水平较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及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开腹组,且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和降钙素原水平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特定肝段(Ⅰ、Ⅶ、Ⅷ段)和巨大肝血管瘤(直径≥ 10.0 cm)中得到的结果类似。结论 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不仅具有与开腹手术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且有全身炎症反应轻、对肝脏损伤小、术后肝功能恢复快等优点。腹腔镜手术在特定肝段(Ⅰ、Ⅶ、Ⅷ段)血管瘤及经过适当选择的巨大血管瘤治疗中同样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A)19-9及WHO组织病理学分型在混合型肝细胞-肝内胆管细胞癌(cHCC-ICC)手术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999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临床和随访资料完善的206例cHCC-ICC患者。根据WHO病理分型标准将病理结果分为Ⅰ型、Ⅱ型(Ⅱa、Ⅱb、Ⅱc)。根据AFP、CA19-9血清浓度,将206例患者分为3组:41例患者为双阳性组[AFP~+(AFP≥20ng/mL),CA19-9~+(CA19-9≥37U/mL)],114例为单阳性组(AFP~+、CA19-9~-或AFP~-、CA19-9~+),51例为双阴性组(AFP~-,CA19-9~-)。分析不同组织病理学分型及不同肿瘤指标水平间患者的预后,并比较在不同临床分期中不同组织病理学分型患者的预后。结果:双阳性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短于单阳性组(P=0.002)及双阴性组(P=0.008),且微血管侵犯(MVI)发生率高于单阳性组(P=0.001)及双阴性组(P=0.006);3组间患者无瘤生存时间(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CC-TNM分期Ⅰ期的患者中,Ⅱa型、Ⅱc型患者DFS短于Ⅰ型患者(P=0.048);其他分期不同组织学分型患者间OS和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2010年WHO分类标准的组织病理学分型与cHCC-ICC预后无明显相关性;血清AFP和CA19-9联合应用有助于预测cHCC-ICC患者术后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