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C型CoGODN(002)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表达Ⅰ型胶原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uman embryonic lung fibroblast,HELF)作为靶细胞,以细胞计数的方法观察两种C型CoGODN对HELF细胞增殖的影响,以RT-PCR方法检测CpGODN诱导HELF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种C型CpGODN(CpG001和cpG002)均能明显刺激HELF增殖,但只有CpG002也同时表现出诱导HELF表达Ⅰ型胶原的作用。结论C型CpGODN002能促进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分泌Ⅰ型胶原。  相似文献   
2.
的:观察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HSP70)对肿瘤细胞裂解物(TCL)免疫原性的影响,为TCL相关肿瘤疫苗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冻融法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裂解物B16TCL,将BCGHSP70与B16TCL在体外混合制备BCGHSP70-B16TCL。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BCGHSP70-B16TCL组、PBS组、BCGHSP70组和B16TCL组,分别于第1和14天皮下免疫BCGHSP70-B16TCL、PBS、BCGHSP70和B16TCL。于末次免疫后第7天处死小鼠,MTT法观察不同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在B16TCL体外刺激后的增殖情况,计算刺激指数(SI)。结果:应用冻融法能够使B16细胞完全裂解,所制备的B16TCL中含有丰富的蛋白成分。与PBS组、BCGHSP70组和B16TCL组比较,BCGHSP70-B16TCL组免疫小鼠脾脏明显增大;BCGHSP70-B16TCL免疫组SI高于PBS免疫组(P=0.00)、 B16TCL免疫组(P=0.01)和BCGHSP70免疫组(P=0.00)。结论:BCGHSP70 能够增强B16TCL的免疫原性,提示BCGHSP70可能作为有效的免疫佐剂用于TCL相关肿瘤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两种新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治疗肿瘤的新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抑制血管形成治疗肿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血管抑制素及内皮抑制素是新近发现的两种作用较强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它们对各种肿瘤均表现出有效的抑瘤活性,而且无耐受性、无毒性.本文对血管抑制素和内皮抑制素的一般特性及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博莱霉素导致肺间质纤维化小鼠动物模型,比较不同给药方式的成模差异。方法:利用8周龄雄性ICR小鼠,①随机分为腹腔给药组(P组)、气管内给药组(I组)、阴性对照组(C组),分别经腹腔注射BLM 40 mg/kg 5次、气管内滴入BLM 5 mg/kg 1次或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50μl。分别于14、28、40天处死,②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经腹腔注射BLM 40mg/kg3、4、5次或经腹腔给予生理盐水200μl。分别于28、40天处死。观察小鼠体重、咳嗽、挠鼻症状、肺系数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给予博莱霉素后①小鼠的体重均下降并出现咳嗽及挠鼻等呼吸障碍症状;处置后第14、28及40天处死小鼠,计算肺系数,P组较I组肺系数高;处死小鼠后,P组和I组小鼠均形成广泛、稳定的间质纤维化病理改变,P组主要分布在胸膜下及血管周围,而I组主要分布在肺门和支气管周围。P组较I组肺纤维化病理评分高。②不同腹腔给药次数模型小鼠体重变化以5次给药对体重影响最大;计算肺系数以给药5次肺系数变化最大。上述模型均成功建立。通过比较生存率、呼吸困难症状、组织病理变化等指标,选出腹腔给药5次相对于给药3次及4次为更好的造模方式。结论:利用BLM腹腔注射和气管内滴入制备了肺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纤维化形成的部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腹腔给药5次方法制备肺间质纤维化模型的成功率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小鼠脾细胞上清抗病毒活性,建立一种体外筛选小鼠敏感的新型抑制性寡聚脱氧核苷酸(ODN)的方法,为后续小鼠体内实验提供抑制性ODN的体外筛选方法。方法:将小鼠脾细胞分为对照组、CpG 2216刺激组,收集不同浓度(0、0.25、0.50、1.00、2.00、4.00、8.00、16.00及32.00 mg·L-1)的CpG 2216刺激上清及CpG 2216作用小鼠脾细胞不同时间(3、6、12、24、48、72及96 h)的刺激上清,通过VSV病毒保护实验检测的A578评价各组上清的抗病毒活性,确定CpG 2216的最佳作用浓度、作用时间及刺激上清稀释度;再将小鼠脾细胞分为对照组、CpG 2216刺激组、CpG 2216+抑制性ODN(A151)组,同上确定A151的最佳作用浓度;将小鼠脾细胞分为对照组、CpG 2216刺激组、CpG 2216+抑制性ODN(MAT01~06)组,应用上述优化的实验条件如各ODN剂量、作用时间等处理细胞后,收集刺激上清,采用VSV病毒保护实验,观察各抑制性ODN的抑制作用,以初步判定此方法的可行性。结果:筛选方法确定为:浓度为5×106·mL-1的小鼠脾细胞铺于96孔圆底细胞培养板,加入CpG 2216至终浓度2 mg·L-1和/或抑制性ODN至终浓度16 mg·L-1,孵箱中培养24 h后收集上清,1∶4稀释上清后加入已贴壁的L929细胞板内,共孵育18 h后弃上清,加入VSV病毒液继续培养48 h。弃净上清后结晶紫染色、脱色并检测A578。此种筛选方法可以区别本室自行设计的抑制性ODN之间的抑制活性。结论:成功建立了抑制性ODN抑制小鼠脾细胞抗病毒活性的筛选方法,抑制性ODN的小鼠体外筛选方法的建立,为后续抑制性ODN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学活性观察提供了体外筛选平台。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卡介苗HSP70(BCG HSP70)蛋白.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出BCG HSP70的编码基因,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测序分析.再将该目的基因亚克隆至pET28a表达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正确的阳性克隆子后,用IPTG诱导表达.纯化表达产物,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目的蛋白,并通过脾增生实验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扩增的BCG HSP70基因经序列测定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完全一致.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70 000处有表达条带.Western blot结果证实纯化产物在Mr约70 000处可见特异性条带.蛋白纯度约96.5%.脾细胞增生试验显示,该蛋白能够明显刺激鼠脾细胞增殖.结论: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BCG HSP70,为进一步研究BCG HSP70及BCG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表达重组人可溶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solubl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sFGFR1),研究其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生物学活性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PCR(PT-PCR)技术自人肺成纤维细胞获得sFGFR1 cDNA,测序确证后,将其克隆人酵母细胞表达载体pYEX4T-1;重组质粒转化入酵母细胞(DY150)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 Western blot鉴定。利用 NIH3T3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检测重组人 sFGFR1的生物学活性。结果:经 CuSO4诱导,酵母细胞表达出重组谷胱苷肽转移酶(GST)-sFGFR1融合蛋白,此蛋白在凝胶上表现为 1条约 60kD的阳性区带,在 Western blot实验中可被GST特异性抗体识别。重组GST-sFGFR1融合蛋白的粗提物在体外能够桔抗FGF介导的促NIH3T3细胞增殖的活性。结论:重组GST-sFGFR1融合蛋白在酵母表达系统中得到有效表达,并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8.
重组人血管抑素的克隆、表达及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抑素(angiostatin)的临床应用价值,将其开发为多肽类药物。方法:RT-PCR从胎儿肝脏钓取人血管抑素全编码区cDNA,使用Pichia分泌型酵母表达系统表达重组人血管抑素,重组蛋白经肝素亲和层析纯化后,以鸡胚尿囊膜法血管生成实验及小鼠创伤愈合实验检测活性。结果:重组人血管抑素在酵母系统中得到较高量表达(5mg/L),经肝素亲和层析纯化,SDS-PAGE显示分子量为43kD。活性实验表明,重组蛋白能够抑制新生管形成、抑制伤口愈合。结论:重组人血管抑素在酵母系统中实现高效表达,并具有很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体外原代培养乳鼠及人肺成纤维细胞的方法.方法 采用非胰酶消化组织块法培养乳鼠及人肺成纤维细胞,细胞长出组织块后经形态学检测确定是否为成纤维细胞.结果 乳鼠肺成纤维细胞需3~5 d可增殖形成单层,并进行第1次传代;人肺成纤维细胞30~35 d左右增殖形成单层,并进行第1 次传代.结论 非胰酶消化组织块法是一种可行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0.
γδT细胞及其在免疫耐受中的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δT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及皮下细胞 ,在外周淋巴库中数量较少 ,其天然耐受的打破参与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免疫过程 ,而且实验证明在通过肠道、呼吸道粘膜及静脉注射等方式进行人工诱导耐受过程中 ,γδT细胞也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