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巨大椎动脉瘤(附1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椎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5例巨大椎动脉瘤的手术经验。瘤颈夹闭6例,椎动脉近端阻断2例,瘤壁塑形3例,孤立术3例,动脉瘤包裹1例。结果术后有13例进行了DSA和/或CTA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者12例。15例患者术后1月好(GOS4~5分)10例,差(GOS2~3分)4例,死亡1例。结论手术仍为巨大椎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应个性化设计治疗方案,据术中情况合理处理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报告四例累及蝶窦侧方延伸部分的脑脊液鼻漏,经前方中颅窝底人路治愈,其中3例在外院经鼻人路修补,效果不佳。 病例报告:例1,38岁女性,持续非外伤性右侧脑脊液鼻漏3年。经鼻-蝶窦填塞二次失败。CT脑池扫描示瘘口位于圆孔与卵圆孔之间,经翼点入路手术探查见:硬膜内中颅窝底脑组织和蛛网膜从缺损区疝出,硬膜外骨质缺损是蝶窦的侧方延伸部分,用脂肪填塞缺损部位及骨膜修补硬膜,术后随访8年无复发。例2,72岁男性,间歇性脑脊液鼻漏6年,CT扫描示左侧气化良好的蝶窦在中颅窝底形成瘘道,行左颞小骨瓣及随后鼻内窥镜手术填塞,失败。冠状CT扫描示中颅窝底多处小缺损,前次手术仅修补一处,遂经左额-颞直接开颅,中颅窝底探查见圆孔处颅骨缺损,予以脂肪填塞和硬膜  相似文献   
3.
脑室镜治疗33例梗阻性脑积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室镜在梗阻性脑积水中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方法 2003年6月~2006年12月,采用脑室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33例,术前均行头部CT、MRI、同位素99mTc-DTPA脑池显像检查,行脑室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 结果 32例造瘘成功,1例瘘口下出血放弃治疗死亡.13例手术后发热,1例手术后6个月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经钻孔引流后痊愈),3例术后6个月手术侧硬脑膜下积液(因无特殊不适予以随访观察).随访2~42个月,平均16.7月,32例手术后临床症状均缓解.32例造瘘手术前腰穿测压平均26(16~39) cm H2O,手术后7天为22(11~28) cm H2O,术后7天颅内压显著下降(t=2.903,0.005<P<0.01).术后7天复查CT、MRI,25例侧脑室体部横径较术前缩小,平均缩小2.3(0.7~4.6)mm,7例侧脑室大小无变化;32例侧脑室旁水肿均消失.1例术前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者手术后7天复查MRI见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向上移位4 mm. 结论 脑室镜手术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告经枕髁入路治疗8例颅颈交界区硬膜外非肿瘤性病变。 方法:取病变扩展侧入路,如病变位于中线,则首选非优势椎动脉(VA)侧和非优势颈静脉球(JVB)侧。手术步骤:头架固定头颈部于中立位、仰卧,身体向健侧旋转45°。术中监测双侧体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Ⅹ、Ⅺ、Ⅻ对颅神经。皮肤切口:自耳后外耳道水平向中线弯曲并下延至C_4。再向前达胸锁  相似文献   
5.
颞下经岩尖-小脑幕入路手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颞下经岩骨入路手术处理斜坡及脑干腹侧病灶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模拟颞下经岩尖—小脑幕入路的手术操作,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侧(10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年带颈头颅标本进行解剖,并观测各主要解剖结构的相互关系。结果 颞下硬脑膜外经前内侧的三叉神经压迹、外侧的岩浅大神经沟及岩上窦所形成的三角区磨削岩骨尖。其周围结构的测量结果为:上半规管垂直于岩骨嵴,位于弓状隆起下方,耳蜗位于内听道前方、岩骨颈内动脉膝后方,内听道位于上半规管与岩浅大神经夹角中央。20侧中有2侧面神经膝裸露,耳蜗至膝状神经节的距离约为3.30 mm±0.79 mm,耳蜗距颈内动脉膝约2.48 mm±1.14 mm,内听道距岩斜缝约16.03 mm±1.94 mm,颈内动脉水平段距岩上窦约10.73 mm±2.00 mm。结论 颞下经岩尖—小脑幕入路能增加岩斜坡及脑干腹侧的显露,但显露范围有限,且需一定程度的颞叶牵拉。同时可能因为不熟悉解剖而误伤耳蜗、颈内动脉及第Ⅶ脑神经、第Ⅷ脑神经,选择应用时应审慎考虑。  相似文献   
6.
颅底陷入症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底陷入症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以前后联合入路一期手术治疗颅底陷入症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4例,所有患者均先行后路减压、枕颈融合固定,再经口咽入路行齿状突磨除.术前、术后均行CT、MRI扫描并测量相关数值.结果 术前所有不同程度的四肢痉挛性瘫痪及感觉障碍均于术后短期内缓解.术后随访2~5年,平均3.5年.术后半年4例患者均生活自理.术后2年,2例患者已经能参加一般体育活动,另2例患者能参加轻体力劳动.结论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颅底陷入症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蝶鞍及其邻近区域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23例蝶鞍及其邻近区域脑膜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根据脑膜瘤起源部位及其主体所在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结果:全组蝶鞍及其邻近区域脑膜瘤23例,鞍上型11例,鞍旁型12例,其中20例(86.96%)获全切除,无死亡,全组术后Karnofsky计分90.43±14.29分,较术前平均提高30.87土12.67分(P<0.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5±7.5天。结论:提高疗效的关键在于设计合理的手术入路与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鞍旁脑膜瘤首选眶颧额颞下入路,大型或巨大型鞍上脑膜瘤首选眶额入路。  相似文献   
8.
枕骨大孔区侧方入路的显露与骨质切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枕骨大孔区腹侧的病变位置深,毗邻生命中枢,手术治疗困难。后入路处理病变时常需牵拉脑干,可造成致死性损害,且不易全切除病变。侧入路从侧方到达延髓、上颈髓腹侧面,清晰显露病变与脑干、脊髓界面,无需牵拉脑干即可切除脑干前方病变。侧入路对脑干前方病变的良好显露,由硬脑膜外骨质切除获得[1,2]。但显露程度与骨质切除的关系,尚未被阐明。反映显露程度的客观指标是显露角度,即在施加轻微牵拉或无脑组织牵拉时对靶点显露的角度[3]。本研究对侧方入路的显露角度进行测量,探求无脑组织牵拉处理枕骨大孔区腹侧部病变的解剖学条件。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儿童重度脑外伤后缄默症的临床表现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脑外伤后缄默症(PTM)的临床表现与预后。【方法】对14例PTM患儿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对伤后昏迷时间与缄默时间、缺血脑区与缄默时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儿伤后昏迷时间4~82(28.75±22.63)d;苏醒后缄默症持续时间:3~55(20.03±16.78)d;所有患儿的SPECT均显示多脑区持续存在的缺血性改变。昏迷时间与缄默时间显著相关(P〈0.001);左右脑区缺血数与缄默发生的相关性不明显(P=0.265)。【结论】PTM多见于弥漫性脑损伤,与多脑区缺血有关,PTM持续时间与伤后昏迷持续时间明显相关;可能与儿童相关语言脑区的发育尚欠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听神经瘤手术中岩静脉的保护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岩静脉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保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进行的听神经瘤手术33例为观察对象,其中4例手术中岩静脉被电凝处理,29例保护良好.结果 29例岩静脉保护良好的术后未发生小脑出血性梗死,4例电凝处理岩静脉的都发生小脑出血性梗死并水肿,1例死亡,3例经后颅窝减压后恢复良好.结论 岩静脉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良好.否则需在术后做好再次后颅窝减压手术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