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 阐明核外p53通过调控蛋白激酶(AMPK)/雷帕霉素靶体(mTOR)信号通路介导自噬抑制在热打击后血管内皮细胞(VECs)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热打击组、热打击组+Compound C组、热打击组+rapamycin组、热打击组+PFT组,并分别使用AMPK抑制剂Compound C、mTOR抑制剂(自噬激活剂)rapamycin、p53线粒体转位抑制剂PFT预处理细胞或C57BL/6小鼠,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观察p53线粒体移位、自噬关键蛋白LC3-Ⅱ、Beclin-1和P62以及AMPK/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主动内皮血管病理改变,TUNEL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动内皮血管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热打击后主动脉内皮细胞(MAECs)活力显著下降(P<0.05),热打击后小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弹力膜断裂,平滑肌排列紊乱,可见大量凋亡细胞;热打击后随着复温时间(0、3、6、9 h)延长,MAECs胞浆中p53表达逐渐减弱,而线粒体p53表达逐渐增强;热打击后(6 h)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被抑制,p62蛋白表达增加(P<0.05);热打击后(6 h)AMPK的磷酸化被抑制,mTOR、4EBP1和p70S6K的磷酸化表达增加(P<0.05)。AMPK抑制剂Compound C明显抑制了热打击后MAECs中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促进了p62蛋白表达,并加重了热打击后小鼠主动脉血管的损伤以及促进了凋亡的增加,而mTOR抑制剂rapamycin均呈现相反作用。p53线粒体转位抑制剂PFT促进了AMPK的磷酸化激活,并抑制mTOR、4EBP1和p70S6K的磷酸化(P<0.05);使用PFT后促进了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抑制了P62的表达(P<0.05);使 用PFT后明显提高了MAECs的细胞活力(P<0.05),也减轻了热打击后小鼠主动脉血管的损伤和凋亡的发生。结论 核外p53主要通过抑制AMPK活性,激活mTOR信号,继而介导细胞自噬抑制,参与热打击诱导的MAECs损伤。  相似文献   
2.
现将经口寰枢椎术后经鼻气管导管前端脱出声门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内质网应激和Ca2+超载在热打击诱导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建立PMVECs温度梯度热打击模型.对照组细胞始终置于标准37℃、5%CO2细胞培养箱孵育,热打击组细胞分别置于39、41、43℃细胞培养箱中热打击2h,热打击后继续在37℃、5%CO2细胞培养箱孵育6h;另取细胞在43℃热打击前分别以20μmol/L钙离子抑制剂BAPTA-AM和50μmol/L环孢霉素A(CsA)预处理,后续处理同43℃热打击组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的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PERK)、磷酸化的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p-eIF2α)、活性转录因子4(ATF4)以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表达;流式检测细胞内Ca2+、线粒体膜电位以及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变化;Caspase活性试剂盒检测caspase-3变化以反映细胞凋亡情况;Millicell-ERS细胞电阻仪测定细胞的跨上皮细胞电阻(TER)以了解细胞通透性的改变.结果 随着热打击温度的增高(41~43℃),PMVECs内p-PERK、p-eIF2α以及ATF4、GRP78蛋白表达增强,细胞内Ca2+水平增高,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通透性增加,凋亡增多,且在43℃热打击组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Ca2+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可以促使PMVECs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膜电位以及细胞通透性恢复,减少凋亡的发生;使用线粒体保护剂预处理细胞并不能减轻PMVECs的Ca2+释放,但可促进细胞通透性恢复以及减少凋亡发生.结论 热打击可激活PMVECs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并诱导细胞内Ca2+超载介导的细胞和线粒体损伤,这可能是中暑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细胞色素C、caspase-9和caspase-3在热应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表达及相互关系,阐明热应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探讨重症中暑所致血管内皮损害的发病机理.方法 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热应激模型,对照组将细胞置于标准37℃、5% CO2细胞培养箱,热应激组将细胞置于39℃、41℃、43℃细胞培养箱中进行热应激2h,热应激后继续在细胞培养箱孵育24h.电子显微镜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37℃、43℃)线粒体改变,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方法检测不同温度热应激后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C、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电镜观察对照组(37℃)HUVEC细胞线粒体结构基本正常.热应激后(43℃)HUVEC细胞线粒体肿胀并出现结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39℃热应激对内皮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P>0.05),随着热应激温度的增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多(41℃17.8%,4 3℃25.6%)并且细胞色素C、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线粒体通路的激活参与了热应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与重症中暑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31岁,体质量55 kg.因颈部不适3年,车祸伤后加重伴右上肢放射痛7 d入院.查体见颈5、6棘突有轻微压痛,四肢肌力正常,感觉无明显减退,诊断为颈5、6椎间盘突出,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颈5、6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经口寰枢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104例经口寰枢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分为PPCs组与非PPCs组,采用t检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PCs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04例患者中23例出现PPCs,发生率为22.1%.PPCs组与非PPCs组比较结果显示,气管导管留置时间(>4d)、术中输液量( 3500m1)、手术时间(>6h)、脊髓损伤程度(Frankh分级A~D)、吸烟史、低蛋白血症(<35g/L)、低钠血症(<135 mmol/L)及低体重指数(BMI<18.5)等8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口寰枢椎手术PPC8发生率高,应重视各种易致PPCs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减少PP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经口寰枢椎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口寰枢椎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04例行经口寰枢椎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分为PPCs组与非PPCs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观察项目的 差异性,并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104例患者中23例出现PPCs,发生率22.1%.PPCs组与非PPCs组比较结果显示,气管导管留置时间、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气管切开、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吸烟史、低蛋白血症(血清清蛋白<35g/L)、低钠血症(血清钠<135 mmol/L)及术前低体质量指数(BMI<18.5)等9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清蛋白<35 g/L、气管切开、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气管导管留置时间>4 d、手术时间>6 h等5个因素与PPCs有关.结论 血清清蛋白<35 g/L、气管切开、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气管导管留置时间>4 d、手术时间>6 h为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经口入路为颅脊交界区和寰枢椎腹侧病变的直接路径和安全显露方式,这种入路可有效治疗多种寰枢椎疾患[1]。寰枢椎疾患患者术前多存在呼吸功能减退,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为覆盖于血管内膜表面纵向排列的单层扁平细胞,它为血管内血流提供一个光滑的表面[1].研究表明,VEC的损伤及功能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脓毒症、中暑等[2-3].近年来,对中暑病理生理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VEC损伤是影响其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4].本研究就VEC与中暑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论“百病生于气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正涛  沈鹰 《天津中医药》2008,25(5):388-390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气学说是贯穿整个理论的一条基线,历代医家均相当重视"气"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作用.为了有利于指导临床,笔者试以"百病生于气"立论,在学习理解气的相关知识及其与疾病发生和演变关系的基础上,从气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气机失调及其危害性以及临证从气论治的理论和实践等角度,对"百病生于气"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