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罗淑珊  何锐刚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6):2111-211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后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观察38例VAP的临床症状;并通过气管分泌物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培养结果的致病微生物及耐药率。结果:38例VAP患者34例细菌检查呈阳性,共检出病原菌株4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株(60%),革兰阳性球菌11株(27.5%),真菌5例(12.5%)。治疗有效26例(68%),无效12例(32%)。结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呈多重耐药。往往几个因素同时存在,尽早选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采用降阶梯治疗策略,获得药物敏感试验后,选择敏感抗生素,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城镇社区中预防中老年群众脑梗死发生的有效模式.方法 在2005年9月~2006年3月期间对社区体检中发现的脑梗死高危人群进行建档,并把其分为接受药物治疗的治疗组与未接受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并分析他们的特点,以及接受药物的依从性.结果 接受治疗组人群中社保比例明显高于未接受治疗组人群,老年患者更易接受治疗.结论 接受治疗组中服药依从性与社会医疗制度,患者本身及医务人员密切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医务人员-目标人群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有利于脑梗死一级预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与口服小剂量氨茶碱治疗中度哮喘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吸入小剂量二丙酸倍氯米松(BDP)配合小剂量氨茶碱控释剂,对照组只吸入小剂量BDP,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用药3个月后治疗组峰值流量值(PEF)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配合口服小剂量氨茶碱,两者有协调作用,控制哮喘疗效满意,且肺功能得以改善。同时,避免长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引起仝身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医院对中老年群众开展脑卒中一级预防的状况.方法:通过对社区中老年群众进行健康体检筛查出脑梗死高危人群并建档,对接受综合干预的入选治疗组、未接受综合干预的入选对照组,对比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脑卒中的发病情况.结果:治疗组脑卒中的发病率2.98%与病死率4.26‰;对照组脑卒中的发病率8.78%与病死率14.33‰,治疗组脑卒中的发生率与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老年群众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有效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及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患者HBVDNA前C区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测定99例HBV感染患者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并采用RT-PCR检测HBVDNA前C区变异。结果:99例HBV感染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2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1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乙型)11例和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中,变异株组HBVDNA前C区变异发生率与混合株组、野生株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混合株和野生株两组相比,HBVDNA变异株组肝功能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DNA前C区变异可发生于HBV感染的不同临床状态。HBVDNA前C区变异可能与肝炎程度和病情进展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纳洛酮辅助治疗肺性脑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纳洛酮对肺性脑病患者意识转清的时间和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结果:纳洛酮组有效率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53.15%;H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纳洛酮佐治肺性脑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征青年心脏杂音与器质性心脏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听诊有心脏杂音的应征青年68例,运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其心脏结构及血液流动的改变。结果经超声心动图检出有相应瓣膜返流46例(67.6%)、左室假腱索11例(16.2%)、房间隔缺损3例(4.4%),总检出率88.2%,淘汰率27.9%;在边缘状态性心脏杂音24例中,相应瓣膜返流21例(87.5%)、左室假腱索3例(12.5),检出率100%,淘汰率66.7%。结论常规心脏听诊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相结合是客观评价心脏杂音性质的理想方法 ,适合于各类健康体检对心脏杂音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两种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胶体果胶铋、呋喃唑酮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给予克拉霉素、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评估治疗效果、安全性及性价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泛酸及HP阳性人数均少于治疗前,两者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及HP阳性人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药费仅是对照组的40.6%(70.97/174.69元),两组药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案在治疗HP阳性的慢性胃炎中疗效确切且基本等同,但胶体果胶铋、呋喃唑酮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方案价格相对低廉,适合在基层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