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59篇
内科学   22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特发性短QT综合征对心电图学的重要意义特发性短QT综合征(idiopathic short QT syndrome,简称SQTs)是最晚被发现和命名的一种异质性、遗传性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病。以心电图QT间期异常缩短为主要特征,可致房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性猝死。多发于青年后期和成年早期,偶发于婴儿和老年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阐述基因型-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21例无血缘关系的肥厚型心肌病先证者进行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cMYBPC3)突变筛查,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功能Ⅸ的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家系资料调查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结果 在2例先证者中发现基因突变.其中H12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先证者,为cMYBPC3基因第32号外显子Pro1208fs突变,即在人类基因组第21078处发生了碱基C的缺失.H19为散发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cMYBPC3基因第17号外显子发现Gly507Arg突变,即在人类基因组第10 966处发生了碱基G→A互换,使甘氨酸变为精氨酸.H12发病年龄较晚,临床表现轻微.H19为24岁青年男性,超声心动图示肥厚累及部位广泛,室壁较厚,舒张功能减退明显,左心房明显增大.80例正常对照未发现异常.结论 cMYBPC3基因Gly507Arg和Pro1208fs突变可能致国人肥厚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应变率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孤立性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左心房(leftatrial,LA)的主动泵血功能及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功接受首次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并维持窦性心律半年以上的孤立性PAF患者20例作为PAF组,平均年龄(59±1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过表达内皮素-1(ET-1)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肺细小动脉平滑肌细胞(RPMC)增殖/肥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采用组织灌注法体外分离培养RPMC,脂质体介导法瞬时转染ET-1基因,经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和免疫印迹法鉴定后,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体积的变化,用免疫印迹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同时检测细胞总蛋白/总DNA比值的变化,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PKB)、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的磷酸化水平.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各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结果 成功分离和培养RPMC并瞬时转染ET-1基因.与空载相比,转染48 h后RPMC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增殖指数未见明显差异,但转染72 h后检测到α-SMA合成功能增强,分别为空载转染组的1.3倍和1.2倍,细胞总蛋白/总DNA比也增高,分别为空载转染组的1.6倍和1.5倍.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空载相比,转染72 h后RPMC细胞体积增大,分别为空载转染组的1.1倍和1.2倍.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转染48 h后,Akt/PKB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升高,ERK1/2的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 过度表达ET-1可能经Akt/PKB-mTOR信号通路诱导RPMC肥大,在肺动脉高压的血管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是评价采用冠脉内多普勒导丝FloWire进行冠脉内血流速度测定的安全性.方法从1993年到1998年,共有906例病人(男性704例,平均年龄56.8±10.8岁)行冠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测定,血流描计仪采用Cardiometrics FloMap,多普勒导丝为0.014英寸或0.018英寸的FloWire,为测定冠脉血流储备,采用冠脉内注射罂粟碱(90例病人,右冠状动脉8 mg,左冠状动脉12 mg)或腺苷(右冠状动脉12 μg,左冠状动脉18 μg)诱发冠状动脉的最大扩张.结果在所有研究病人中,829例为非心脏移植病人,其中617例为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Ⅰ组),212例为冠脉内介入治疗病人(Ⅱ组),77例为心脏移植术后病人(C组).906例病人中共有27例(2.98%)发生与多普勒血流测定有关的心血管并发症.在冠脉内注射腺苷后,15例病人(1.66%)发生较严重的短暂的心动过缓(心脏停搏或Ⅱ度到Ⅲ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其中14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1例在左前降支.在多普勒导丝的送入过程中,9例(0.99%)发生冠脉痉挛(5例在右冠状动脉,4例在左冠状动脉).两例(0.22%)检查过程中发生室颤(其中一例为冠脉内注射罂粟碱后,另一例为急性下壁心梗右冠状动脉急症球囊成形术后),低血压伴随心动过缓1例,室性早搏1例,心脏移植病人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心脏移植病人,右冠状动脉行多普勒检查时的并发症尤其是心动过缓明显高于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5.87%,左前降支1.05%,左回旋支0.17%,P<0.001).所有的并发症均得到妥善处理,没有死亡发生.结论用多普勒导丝及冠脉内注射腺苷行冠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是相当安全的,但是,也可产生如心动过缓及冠脉痉挛等并发症,在行右冠状动脉和心脏移植病人的检查时尤其应谨慎.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二维超声显像无法直接显示心肌梗塞后的组织病理变化。本研究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超声组织定量(ultrasoundtissuecharacteriza-tion,UTC)新技术,旨在寻求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新途径。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我院自行研制的新型软质人工二尖瓣成形环的临床应用效果,为软质人工二尖瓣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体元模型经食管动态三维超声重建技术研究了13例接受软质二尖瓣环成形术和9例硬质二尖瓣环成形术者,术后即刻二尖瓣瓣环形态和口径的变化。结果:应用硬质环行二尖瓣修复术后,从左心房向左心室方向观察,二尖瓣环形态被强制成与硬质环相似的“D”形,且二尖瓣环口径固定,在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二尖瓣环前后径分别为1.80±0.15cm和1.77±0.13cm(P>0.05),二尖瓣环面积和周长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应用软质环后,二尖瓣环仍呈椭圆形,在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二尖瓣前后径分别为2.09±0.19cm和1.85±0.13cm(P<0.01),且其面积和周长均发生符合生理状态的周期性显著变化(P<0.01)。结论:应用软质二尖瓣成形环可维持人体二尖瓣环生理性的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9.
我国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成就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建国以来,我国对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与防治做了较多工作,分述如下。一、病毒性心肌炎(VMC)自197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报道从猝死的心肌炎患者心肌标本中分离到柯萨奇B5(CoxB5)病毒后[1],我国开始了对VMC的系统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1.发病机理研究方面:我国在1982年建立CoxB2感染新生大鼠搏动心肌细胞模型,并发现感染后随时间渐出现细胞形态改变、搏动百分比降低与心肌酶释放增高呈直线相关、电镜下超微结构破坏[2],微电极测得细胞电生理异常(如静息电位负值降低、0相最大上升速率减慢、动作电位振幅和超射值缩小…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上海地区人群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重复横断面调查的方法,1992、1995、1996和1999年共4次对上海市某工厂人群进行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调查,共1118人,对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吸烟情况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1)1992年人群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血压、吸烟率、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DL-胆固醇、腰臀比、体重指数结果与MONICA北京的地区监测结果相近。(2)无论男性或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男性收缩压平均升高12.3mmHg, 舒张压平衡升高6.4mmHg;女性依次为11.5mmHg和4.9mmHg;(3)男性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变化趋势不明显。(4)男性与女性体重指数各年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无逐渐肥胖的倾向。(5)男性吸烟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1996年较1992年有明显下降,1996至1999年下降趋势不明显;女性吸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趋势平稳。结论:上海地区应重视吸烟和高血压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