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3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新型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体外增强骨质疏松性松质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选择适合临床使用的骨水泥。方法:实验于2001-01/2003-01在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和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取5具老年和1具青年的T1-T6脊柱和双侧股骨髁标本,经X线摄片未见明显病理性缺损和破坏。椎体压缩实验:将脊柱标本去除椎间盘和椎体后方成分后仅保留椎体34个。①老年椎体28个,随机分为4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60%的复合骨水泥组(HP1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70%的复合骨水泥组(HP2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80%的复合骨水泥组(HP3组)、骨质疏松组,7个标本/组;青年椎体6个,作为正常对照组。②HP1,HP2,HP3组分别注射含量为60%,70%和80%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5mL,骨质疏松组和正常对照组仅作穿刺。③测定每个标本的载荷-位移数据和压力-位移曲线,采样频率为10Hz。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用于实验的股骨髁10个。①老年股骨髁8个,随机分为4组:HP1,HP2,HP3组及骨质疏松组。2个/组;青年股骨髁2个,作为正常对照组。②HP1,HP2,HP3组分别注射含量为60%,70%和80%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20mL,骨质疏松组和正常对照组仅作穿刺。然后将各组股骨髁的松质骨制成10mm&;#215;10mm&;#215;30mm的松质骨条标本,5个/每组。测定各组的抗扭强度和抗扭刚度。结果:椎体压缩实验中保留34个椎体,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中选用10个股骨髁,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椎体压缩实验:①各组屈服强度和最大抗压强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均〈0.05);但HP1,HP2,HP3组仍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各组抗压刚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0.05);但HP1,HP2,HP3组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HP3组差异显著(P〈0.05)。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①各组抗扭强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的抗扭强度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d〈 0.05);但HP1,HP2,HP3组的抗扭强度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HP2,HP3组尤为显著(P〈0.05)。②各组抗扭刚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的抗扭刚度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0.05);但HP1,HP2,HP3组的抗扭刚度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HP3组尤为显著(P〈0.05)。结论: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材料能够增强骨质疏松松质骨的抗压和抗扭性能,治疗骨质疏松骨折,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另外,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为60%和70%的复合骨水泥有较好的抗压和抗扭性能,更符合临床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猕猴组织工程化骨构建及其修复异体骨缺损的放射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用生物衍生骨材料和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 MSCs)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并从放射学评估其植入猕猴体内修复长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于猕猴胫骨结节抽取 MSCs并使诱导分化为成骨样细胞,培养后与人源生物衍生骨材料体外复合构成组织工程化骨,植入 15只异体猕猴桥接桡骨 2.5 cm节段骨缺损作为实验组 ;用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桥接对侧同样大小骨缺损作为对照组 ;另取 2只猕猴双侧桡骨同样部位和大小骨缺损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 3, 6, 12周时双侧前臂正侧位摄 X线片,空白组于术后 12, 24周摄 X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图像分析 X线阻射影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 结果 实验组骨缺损放射影像学评分以及新生骨痂的密度在 3, 6, 12周均优于对照组.空白组术后 24周骨缺损均无愈合. 结论 生物衍生材料和同种异体 MSCs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猕猴桥接大段骨缺损可使骨缺损达较快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创伤性深静脉血栓(TDVT)形成过程中纤溶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其在TDVT形成中的意义.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根据造模后的不同生物学状态再分为两组:高峰期血栓形成组(B组)、高峰期血栓不形成组(C组),在相应时相点无创切取股静脉血管组织,随后抽取各组大鼠总RNA,用Genechip Rat Genome 430 2.0芯片测定股静脉RNA的表达,并分析纤溶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演化过程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多个基因呈差异表达.共找到与促纤-抗纤相关基因65个,其中已知功能基因42个(促纤13个,抗纤29个);未知基因23个,包括可能与促纤相关基因8个,可能与抗纤相关基因15个.serpine1、plat、plau、plaur等关键基因在该过程中呈差异表达.结论 在TDVT形成中,纤溶相关基因与血栓生物学状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微吸管实验方法,研究了pH值,乳酸,肾上腺素和能量物质对大鼠运动力竭前后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clear neutrophils,PMNs)粘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乳酸浓度、肾上腺素浓度的增加,大鼠PMN粘弹性参数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加,变形性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pH值从 7.4下降到6.4,PMN粘弹性参数逐渐增大;但是PMN粘弹性不受葡萄糖和ATP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骨科大手术病人: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全膝关节置换术(TKA),髋部骨折手术(HFS)。2.1.1进行THA或TKA的病人,较之无抗血栓预防而言,我们推荐采用一项以下措施至少10~14d:低分子肝素(LMWH),磺达肝葵钠,阿哌沙班,达比加群,利伐沙班,低剂量普通肝素(LDUH),调整剂量维生素K拮抗剂(VKA),阿司匹林(均为1B级),或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D)(1C级)。备注:我们为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推荐使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THR)术后感染会引起疼痛、功能障碍、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甚至一段时间之后患者会开始痛苦漫长的翻修之路。术者还要考虑到患者由于术后感染产生对手术的不满以及心理上的影响。在19世纪中期,外科手术先驱Pasteur和Lister的探索为外科手术原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运用了这些原则的现代手术技术和方法明显降低了感染率。本文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回顾THR术中所采取的降低感染风险的方法,同时讨论早期和当代的方法及其运用基础。  相似文献   
7.
背景: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复杂,黏着斑激酶信号通路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尚未阐明。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信号通路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取20只SD大鼠制备股骨骨折模型。造模后5 d,根据血栓形成情况将模型大鼠分为2组:血栓形成组和无血栓形成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无创切取大鼠股静脉血管组织,抽取总RNA,Genechip Rat Genome 430 2.0芯片测定股静脉RNA的表达,并分析黏着斑激酶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无血栓形成组比较,血栓形成组中黏着斑激酶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蛋白激酶C、Fyn、辅肌动蛋白、Vav等关键基因均上调;下调的有整联蛋白α、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c-Jun基因。结果提示黏着斑激酶信号通路可能是调控血栓生物学状态的重要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应变场细胞三维培养的组织工程支架。采用表面化学和材料力学方法,探讨了支架的组成、结构、表面特性、力学性质及细胞相容性。利用生物医用聚乙烯醇(PVA)耐水泡沫,表面裱衬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后,具有良好的表面特性和适宜的孔隙率,既能产生一定的弹性回缩,又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PVA耐水泡沫表面裱衬PLGA为组织工程研究应变对细胞三维培养的影响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三维支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生物衍生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 MSCs)复合修复山羊胫骨缺损的血管化过程,了解其修复长段管状负重骨缺损的血管化情况. 方法制备生物衍生骨作为支架材料,培养、诱导MSCs作为种子细胞,二者在体外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20只山羊双侧胫骨中段制备成20 mm长的骨-骨膜缺损模型,采取自身左右侧对照,实验侧(右侧)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对照侧(左侧)植入单纯支架材料,采用钢板内固定.术后2、4、6及8周用墨汁灌注透明标本及血管面积图像分析方法观察血管化过程,组织学观察血管形成及成骨情况. 结果术后2、4周,实验侧血管形成较对照侧少(P<0.05);术后8周,两侧均完全血管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于术后6、8周新骨形成逐渐增加,材料降解吸收较对照组快;对照侧术后8周材料孔隙内仍无明显新骨形成. 结论生物衍生骨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能够较快发生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较单纯支架材料强.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