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莪术、郁金、姜黄、片姜黄4种药材功效相近,基原有交叉,药材名与植物名又有所重叠,因此关系比较混乱。现从释名、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以上4味药材进行本草考证,为含这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姜黄、郁金、莪术均从唐代开始入药,唐宋时期同时以原植物性状和药材颜色两种标准划分姜黄属药材,以致明末以前一直以Curcuma longa的根茎为郁金,C.wenyujin或C.aromatica的根茎夹杂老姜Zingiber officinale为药材姜黄,药材莪术主流基原则为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的根茎。明清两代转用药材产地及性状来鉴别药材,又因战乱等因素导致交通不便,姜黄和郁金的基原及药用部位发生改变。药材郁金自清起基原转为蓬莪术C.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和姜黄C.longa的块根。药材姜黄清代以后基原转为姜黄C.longa根茎。片姜黄或称片子姜黄,始载于《本草纲目》,基原为温郁金C.wenyujin等的根茎纵切片。药材郁金历代以川产为道地,清代扩大药源更改后逐步发展成川、广(桂)、温三大道地产区;姜黄主生江南,广南诸州及西番亦有,清代基原改变后,也以川产为佳;莪术在两广、江南、蜀川均有分布,历代温州为主流,后发展成著名的道地药材温莪术。经考证得知,民国以前本草郁金、姜黄两味药材未提及过需要蒸煮至透心,仅药材莪术需蒸熟使呈色黑而入血分。但解放后的著作及文献却明确指出3种姜黄属药材均需蒸煮,可能是为了便于干燥,以及经过高温蒸煮后不易蛀虫出发,然与古代有所出入。四味药材多生用,郁金、莪术可醋制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经典名方中所用饴糖的名称、品种、原料及制作工艺进行了考证,为含有饴糖的经典名方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饴糖之名历代多源于其形态、质地、制法、原料及产地。古代所用饴糖根据质地不同,主要分为软、硬两类,湿软如蜜者称为“饴”或“胶饴”,质硬色白的则称为“饧”“糖”,现代则多称为麦芽糖,入药仅用胶饴,饧则多作食用;历代药用胶饴推崇糯米(来源于Oryza sativa var. glutinosa)为原料,以大麦Hordeum vulgare制蘖,经过发酵、煎煮、浓缩制备而成,而粟米(来源于Setaria italica var. germanicaPanicum miliaceum等其他谷物为原料制成的饴糖品质次之。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录饴糖,收载了药用辅料麦芽糖,为纯度较高的结晶粉;但国家食品标准与地方炮制规范中收录了饴糖。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所用胶饴可参考GB/T 20883—2017中的麦芽糖浆,并明确以糯米大麦为原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传统品质评价经验,对种子直播、育苗后移栽、打顶与不打顶、生长年限差异等不同生产方式的白术进行品质比较研究。方法:使用游标卡尺测量不同生产方式白术的性状数据;采用番红固绿染色法制作不同生产方式白术的石蜡切片并观察显微结构;采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浸出物测定法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水溶性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采用硫酸-蒽酮法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水溶性总多糖含量;使用纤维分析仪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纤维类成分含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单糖、低聚糖及部分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化学成分差异。结果:性状方面,直播不打顶3年生白术与古代本草所载“凤头鹤颈、甜味重、气清香”的优质白术接近,移栽后打顶3年生白术次之,而今市场流通率高的移栽打顶2年生白术普遍较肥壮,气味淡;显微方面,3年生的样品中木质部导管及纤维束排布形成2个明显的环状,与亳州及浙江主流栽培2年生白术比较,直播不打顶3年生及移栽后打顶3年生的白术样品中木纤维较多;化学成分方面,直播不打顶3年生白...  相似文献   
5.
基于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经史等各类古代文献,结合近现代相关研究资料,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柑橘属皮用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逐一进行考证,系统梳理了该类药材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不同历史时期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橘皮主流基原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但各地根据地理气候条件差异而呈现品种不同的现象。宋代根据橘的采收时间不同而有了青皮、陈皮之分,前者因药性酷烈而常用醋制,又因青皮划成四瓣而称莲花青皮。南北朝起便有橘皮去白的加工方法,宋代称此加工品为橘红,直至明代始将橘红作为单独一味药材列出。橘皮的道地产区在南北朝时期为"东橘",到唐宋时期推崇浙江温州、闽南地区,明代则开始以广东为道地,清代集中在以广东新会一带为佳。化橘红始于清代,原特指化州所产的橘红,其药性强于普通陈皮,为柚的变种化州柚Citrus grandis var.tomentosa,产量不足时用柚皮代替,因此现化州柚和柚均作为化橘红基原。药材香橼原以"枸橼"为正名被附于《本草经集注》豆蔻条下,《本草图经》将其归于橘柚条下,主流基原均为枸橼Citrus medica,至明代《滇南本草》才将其以香橼之名列出,基原也增加香圆Citrus wilsonii。药材佛手首载于《滇南本草》,其基原Citrus medica var.digitata作为枸橼Citrus medica变种。经典名方中涉及柑橘属皮用药材可依据此考证结论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经史等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麦冬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麦冬的取样及研究等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麦冬入药基原有沿阶草属(Ophiopogon)和山麦冬属(Liriope)多种植物,主流为麦冬O.japonicus(L.f)Ker-Gawl.、山麦冬L.spicata(Thunb.) Lour. var.prolifera Y. T. Ma.与阔叶山麦冬L.muscari(Decne.) Baily。浙江自宋代起成为麦冬优质产区,明代成为麦冬的道地栽培产区。清代起四川发展为麦冬的另一道地产区。明代及之前麦冬强调去心加工,然清代以来麦冬心亦入药使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麦冬药材以麦冬O.japonicus块根为来源,结合生产实际可不进行去心加工,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资料,对防风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逐一进行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防风主流基原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 Schischk.,而华山前胡Peucedanum ledebourielloides K.T.Fu、泰山前胡P.wawrae(Wolff) Su等近缘物种原也曾被作为防风入药,现仅作地方习用品。防风原广泛产于我国北方各省,以华北地区所产、有"蚯蚓头"特征的S.divaricata为佳,今因野生资源减少,古代所记载的江苏、湖北等地已不再产出防风,山东、陕西等地产量亦有减少。道地产区北移至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习称"关防风"。历代方书中均强调防风用时须"去芦""去叉枝",多用生品,极少数方剂记载防风须炒制和蜜制。建议在开发含防风药材经典名方时,使用东北等地所产关防风S.divaricata。同时如使用栽培品,需采用仿野生品,应尽量避免性状变异,以确保经典名方开发和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以桑叶与蚕沙为食物与代谢物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采用UPLC-Q-TOF-MS、UPLC-Q-TRAP-MS等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对两者化学成分做系统比较,对其差异成分进行筛选,并对主要差异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代表性差异成分开展了体外酶促转化研究。研究结果(1)解析了桑叶和蚕沙中95种成分,其中桑叶特有成分27种,蚕沙特有成分有8种,两者差异化合物主要为黄酮及绿原酸类;(2)对差异明显的19种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中差异最明显且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分别为新绿原酸、绿原酸和芦丁;(3)家蚕中肠粗蛋白酶对新绿原酸和绿原酸具有明显的代谢作用,可能是桑叶、蚕沙发生功效转变的重要原因。该研究为桑叶、蚕沙的资源开发利用和质量控制奠定了科学基础,为阐明桑叶辛凉宣散向蚕沙辛温化湿性效转化的可能物质基础及其机制提供参考,也为中药性效关系转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历代本草、医籍、方书、方志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所用黄芩药材的名称、基原、商品规格、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按照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黄芩最早有“黔”“菳”等名,历代本草皆以黄芩为正名,还有“腐肠”“黄文”“妒妇”等别名;历代所用黄芩的主流基原为Scutellaria baicalensis,同属其他种植物在不同时期亦有作为黄芩使用的情况;历代药用部位均为根,自南北朝以来,根据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结合性状特征分成子芩和枯芩2个功效不同的规格,并延续至今,但受栽培成本、指标性成分含量要求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市场上多为子芩;历代本草记载的黄芩产区较广且逐渐从长江流域向北扩展,近代以来一度推崇河北承德所产,奉为道地,现黄芩栽培产地较广,遍及华北、东北。黄芩早期多用生品,明代出现多种炮制品,发展延续至今主要为生品、酒制品2种。根据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中黄芩以S. baicalensis入药,其商品规格及炮制品的选择可依据原方要求、临床作用综合确定。  相似文献   
10.
了解高中生早餐摄入情况和学习效率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高中生营养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安徽、河北2个省份的1 138名一~三年级在校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每天都吃早餐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52.20%,女生每天都吃早餐的比例(59.14%)高于男生(4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840,P<0.01).仅有5.27%的学生早餐中包括谷类、肉类、蛋奶(豆)类、蔬菜(水果)4大类食物.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影响早餐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Z--20.002,P<0.01).早餐摄入量最高的是谷物类(73.64%).吃早餐时间、地点、选择标准、饱腹程度均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P值均<0.01).结论 高中生的早餐就餐率不高、营养质量较差,学习效率与早餐质量存在关联.应多渠道加强相关的营养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