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嗅黏膜移植干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脊髓组织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的表达与动物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制作SD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和自体嗅黏膜组,每组20只(同时取5只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自体嗅黏膜组在损伤处植入自体嗅黏膜,移植后1、3、7、14d(每时间点5只大鼠)采用BBB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内MMP-2、9表达。结果 SCI后自体嗅黏膜组BBB评分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各时间点SCI大鼠脊髓内MMP-2、9的表达显著升高(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见MMP-2、9的表达)。伤后同一时间点自体嗅黏膜组脊髓内的阳性细胞数少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嗅黏膜移植可明显促进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此种作用可能与其能够抑制MMP-2、9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颈外静脉插管到上腔静脉长度的回归方程与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颈外静脉穿刺插管到上腔静脉用于长期静脉内高营养治疗、中心静脉压测定和介入治疗等,已广泛被临床使用。在穿刺插管前,首先要计算出颈外静脉(即甲状软骨上缘)到上腔静脉的距离。本在40具成人尸体上,根据颈外静脉回流情况的分型(Ⅰ型回流到颈内静脉,Ⅱ型回流到静脉角,Ⅲ型回流到锁骨下静脉),测出颈外静脉到上腔静脉长度,与胸骨颈静脉切迹到剑胸结合处的距离作相关回归分析,旨在为临床盲探颈外静脉插管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面神经及耳科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例成人头部标本,15例以眦耳线(CML)为基线,15例以CML相垂直的直线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mm,厚度为1.0mm的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mm的连续横(冠)状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及邻近结构进行观测.结果(1)横断层VFN距面神经隐窝、鼓室窦、鼓索神经、外耳道上棘距离分别为(0.63±0.15)mm、(2.17±0.12)mm、(5.16±0.10)mm和(16.80±1.19)mm;(2)冠状断层VFN长度平均值为(14.28±1.30)mm,VFN至鼓索神经、后半规管距离分别为(2.49±0.19)mm和(2.53±0.33)mm.结论耳颞区火棉胶横断和冠状薄层断面标本能良好显示VFN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可直接与HRCT扫描图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体外背根节神经元与Schwann细胞联合培养模型,观察短时低频电刺激对Schwann细胞髓鞘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和纯化背根节神经元与Schwann细胞,制成背根节神经元/Schwann细胞联合培养体系。于L-ascorbic acid诱导的同时,施予低频电刺激(20Hz,100μs,3V),持续作用1h,分别于L-ascorbicacid诱导后第0,2,4,8和10d取各组培养基上清以ELISA测定其中脑衍生物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水平。另外,于诱导后第7d和14d检测培养体系中髓鞘蛋白P0的表达。结果:电刺激组各时间点BDNF的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经电刺激作用后,联合培养体系中P0表达上调(P0.05)。然而,电刺激结束后在培养液中加入TrkB-Fc,P0的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神经元存在的条件下,短时低频电刺激可促进离体Schwann细胞合成P0,初步认为该作用通过刺激神经元分泌BDNF增多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眶内手术和眼眶重建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为骨性眼眶计算机三维重建探讨研究方法。方法用淀粉对28个眼眶进行铸型;对每个铸型进行连续切片;对每个切片的体积、面积及径线进行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全部眼眶铸型的平均高度为45.34 mm,平均体积为27.00 mL,平均切片厚度为2.79 mm。各个铸型切片的平均面积最大值为1 200.00 mm2,平均体积最大值为2.98 mL,均位于第17断层切片。各个断层切片水平最长径的最大平均值约41.75 mm,位于第17切片。垂直最长径的最大平均值为37.72 mm,位于第14切片。平均垂直最长径,从第1切片至第14切片逐渐增大,第14切片后减少;平均面积和平均体积从第1切片至第14切片逐渐增大,第15、16切片有所减少后,于第17切片达最长值;第13切片与第14切片间平均水平最长径约等于平均垂直最长径。结论淀粉铸型为骨性眼眶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模型;各铸型的平均水平最长径由眶尖向眶口有逐渐增大趋势。眼眶并不是单一的四棱锥形状,各断层平均最大面积、体积、水平最长径相一致,约位于眶口处。  相似文献   
6.
圆窗区颞骨切片和CT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圆窗区及其相关结构在耳的横断薄层和在CT上的定位及毗邻关系,为该区域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外观无异常的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15例(30侧),以眦耳线为基线,用高分辨率CT扫描,获得间隔为1.00 mm,厚度为1.00 mm的CT图像,扫描后的颅脑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常规脱钙、脱水、火棉胶浸胶,包埋并按标记切制成厚为1.00 mm的连续横断薄层切片,肉眼和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切片的下表面并扫描照相.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逐一辨识颞骨内听小骨、骨性半规管、前庭、圆窗、圆窗龛、耳蜗、锥隆起、内耳道、耳蜗水管等结构.结果颞骨横断CT扫描,有18~22个层面,圆窗和圆窗龛出现层面多为第10层(右侧)和第11层(左侧),圆窗龛前壁厚度平均为右侧0.92 mm和左侧0.90 mm,龛深平均为右侧1.89 mm和左侧2.04 mm,龛与颈静脉窝间骨壁的平均距离为右侧2.10 mm和左侧2.39 mm.龛前壁厚度、龛深、龛与颈静脉窝骨壁的距离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耳颞区火棉胶薄层断面标本能良好显示圆窗区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可直接与高分辨率CT扫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移植胚鼠弓状核细胞后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进一步证实毁损弓状核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变化这一作用 ,用毁损弓状核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变化后 ,重新植入胚鼠弓状核细胞悬液来观察动脉壁的变化是否能得以恢复。实验用新生Wistar大鼠 18只 ,按出生后 1、3、5、7、9天皮下注射 10 %谷氨酸单钠 4g kg体重 ,共注射 5次 ,为毁损弓状核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存活 30天后 ,取 6只动物主动脉作为对照组Ⅰ ,另 12只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Ⅱ ,实验组在弓状核区重新植入 14天胚鼠弓状核细胞悬液 5 μL(细胞浓度为 1× 10 1 5 L) ,对照组Ⅱ植入等量生理盐水继续存活 30天后各取主动脉作电镜观察。结果发现 :对照组Ⅰ动物主动脉壁内皮细胞腔面可见微绒毛样突起 ,内皮细胞核有些扭曲 ,不规则 ,内皮下层未见增厚 ;对照组Ⅱ动物内皮细胞变性、脱落 ,内皮下层明显增厚 ,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和胶原纤维 ,有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迁入内皮下层 ,这些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早期特征性病变 ;实验组动物内皮细胞核完整 ,内皮与内皮下层连接紧密 ,偶尔可见内皮细胞核扭曲。实验证明 ,在被毁损弓状核区重新植入胚鼠弓状核细胞后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恢复作用 ,从而证实下丘脑弓状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移植胚鼠弓状核细胞后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证实毁损弓状核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变化这一作用,用毁损弓状核诱发动态粥样硬化早期变化后,重新植入胚鼠弓状核细胞悬液来观察动脉壁的变化是否能得以恢复。实验用新生Wistar大鼠18只,按出生后1、3、5、7、9天皮下注射10%谷氨酸单钠4g/kg体重,共注射5次,为毁损弓状核诱导动态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存活30天后,取6只动物主动脉作为对照组I,另12只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Ⅱ,实验组在弓  相似文献   
9.
在医学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中,家兔是应用较广泛的实验动物。在家兔的实验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操作,这些操作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和教学效果,而熟练程度又取决于对家兔形态结构的了解。据此,我们设计了家兔动静脉分色灌注标本,并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家兔动静脉分色灌注标本的设计和制作1.1材料实验用家兔6只,体重2.5~3 kg,雌雄不限。自凝牙托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油画颜料、自凝牙托水、乙酸乙酯、明胶、一得阁墨汁、甲醛。手术器械,动物手术台,注射器等。1.2方法用2.5%的戊巴比妥麻醉,分离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插管…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颞支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部除皱术在医学整形美容外科已经广泛开展,尤其是额颞部除皱术应用比较广泛。由于对面侧区及颞区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数量、走行及解剖层次认识不够,导致手术操作中对面神经颞支的损伤,或者是术中为了防止损伤面神经颞支对眼轮匝肌处理不到位,导致除皱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外眦处(鱼尾纹)除皱效果都不明显。临床上,除皱术中在额颞部无论是大切口还是小切口,处理分离颞筋膜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步,而术中能否保护好面神经及其分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就面神经颞支的分支、走行、分布进行研究,为整形美容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