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外科学   3篇
药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短暂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制备脑缺血预处理模型,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模型,检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测量缺血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转录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缺血预处理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和脑梗死体积,减轻MPO活性,抑制NF-κB的转录活性、COX-2的表达和TNF-α的分泌.结论:缺血预处理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在人类各种疾病死因的排序中,脑血管病一直列于前三位之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脑血管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涉及离子稳态的破坏、自由基的损伤作用、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免疫炎症作用和细胞凋亡等机制.Toll样受体已发现的共有13种,其中部分Toll样受体与全身多种重要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目前已经明确与脑缺血有关的有Toll样受体2、4、9.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白藜芦醇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4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白藜芦醇组、LY294002组(Akt抑制剂),每组12只。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进行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和检测脑梗死体积、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p-Akt、t-Akt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体积、缺血脑组织MPO活性和TNF-α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缺血脑组织p-Akt表达水平也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显著降低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体积、缺血脑组织MPO活性和TNF-α含量(P<0.05),也显著降低缺血脑组织p-Akt表达水平(P<0.05);脑室内注射LY294002,显著抑制白藜芦醇的这些作用(P<0.05)。结论 白藜芦醇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脑缺血诱导的缺血性脑损伤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兴奋性氨基酸中毒、离子稳态的失衡、梗死周边区去极化、血脑屏障的破坏、自由基损伤、炎症反应、神经元凋亡等,这些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在缺血脑组织中呈现时间、空间变化的动态过程[1].  相似文献   
6.
不同程度永久性脊髓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腹主动脉结扎建立的脊髓缺血动物模型,存在着缺血性和淤血性并发症.我们选择性结扎兔不同水平的腰动脉,建立不同程度的脊髓缺血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缺血后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NMDARl)、Caspase-3的表达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结扎腰动脉建立脊髓缺血模型,于缺血后6h、12h、24h、48h、72h取缺血脊髓标本,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印记技术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NMDAR1、Caspase-3在不同缺血时间的表达变化规律,同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NMDAR1、Caspase-3在细胞中的表达定位情况;用SPSS统计分析。结果RT-PCR、蛋白印记显示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NMDAR1、Caspase-3表达增加,并且有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高的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NMDAR1、caspase-3在mRNA(r=0.947,P〈0.005)、蛋白(r=0.984,P〈0.005)水平呈正相关;免疫组化结果发现,NMDAR1、Caspase-3主要在细胞浆中表达。结论脊髓缺血时NMDAR1、caspase-3随缺血时间延长表达增加,NMDAR1、Caspase-3共同参与脊髓缺血性损伤过程,其表达与缺血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大鼠脑缺血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芩苷治疗组,通过检测脑组织髓过氧物酶的含量,评价炎症反应的程度;通过检测脑组织伊文思蓝的含量,评价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脑组织TNF-α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变化.结果 黄芩苷治疗组能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炎症反应,减少脑梗死体积,以及降低脑组织TNF-α和AQP-4的表达水平.结论 黄芩苷具有抑制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TNF-α和AQP-4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和修复损伤的血脑屏障,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后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和Caspase-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MCAO)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测定缺血脑组织6、12、24、48h不同时点脑皮质5-LOX和Caspase-1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TTC脑片染色证实脑缺血模型建立成功,发现5-LOX和Caspase-1均在正常脑组织中少量表达,且随缺血时间延长表达量增高。结论大鼠脑缺血可诱导5-LOX和Caspase-1表达增高,二者可能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不同水平脊髓缺血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为术中应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脊髓功能,预防术后运动功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33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8只用于排除麻醉和手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余25只根据结扎左肾动脉和动脉分叉间节段性脊髓供血动脉的条数分为5组(n=5),分别为1~5根组.记录各组动物麻醉后基线诱发电位,血管结扎后急性期诱发电位,结扎后30 min、2 d后诱发电位.动物麻醉清醒后、血管结扎后2 d时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并取缺血中心区标本行HE染色. 结果 潜伏期对缺血性损伤不敏感,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波幅变化复杂,对运动功能特异性差,2、3、4根组均观察到急性期波幅先降低又逐渐恢复趋势,波幅的变化可以反映脊髓的病理损害程度和运动功能. 结论 缺血急性期CSEP波幅变化复杂,对运动功能特异性差,波形记录的信号需要平均化过程,造成结果 解释的延迟,术中应联合运动诱发电位对脊髓功能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