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首起职业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估防控措施,为控制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一版)》附录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个案调查表,对每1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病3d内的现症患者采集咽拭子标本,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对密切接触者进行7d的医学观察。结果疫情持续7d,共确诊36例病例,罹患率为1.68%;男女性别比0.5∶1;住宿生走读生比3.5∶1。结论此次疫情为广州市荔湾区首起职业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感染来源为社区。及时隔离病例以及规范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是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广州市某小学出现多名急性胃肠炎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样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2013年3月28~31日,共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27例,罹患率为3.31%(27/816)。3月28日14:00—22:00时为发病高峰,病例有班级聚集性,病例对照结果显示饭前洗手(OR=0.13,95%CI:0.03—0.63)和每天洗手次数≥5次(OR=0.26,95%CI:0.10~0.72)为保护因素。采集患者、厨工肛拭子、剩余食物及环境涂抹样等85份标本,其中5份检出诺如病毒GII-4型。结论这是一起由诺如病毒GII-4型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暴发原因是带毒厨工污染部分食物所致,以食源性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海龙街步涪村2006年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样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结果步涪村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74例,罹患率为2.65%,无死亡病例;疫情流行历时14天,高峰在8月26日至8月31日期间;病毒为登革I型;男女性别比1.47:1;发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33例,占44.59%。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93.4,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今后要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快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广州市某公司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分析,采用荧光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并对诺如病毒进行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定分析同源性。结果 2016年6月2~17日,广州市某公司共发现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34例,罹患率为15.25%(34/223)。所有病例症状均为轻症,临床表现以呕吐(64.71%)、腹泻(47.06%)为主,病程为2~144 h,中位数为45 h。发病高峰主要在6月7~8日(97.06%,33/34)。公司不同部门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P0.05)。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6月6、7日中餐是危险因素(OR=3.045,95%CI:1.04~8.90;OR=11.63,95%CI:2.98~45.45)。采集30份样本(病例肛拭子25份、厨工肛拭子2份、环境拭子3份)进行检测,均未检出常规食物中毒致病菌,22份(病例肛拭子19份、厨工肛拭子2份、环境拭子1份)检出GⅡ-4型诺如病毒。厨工感染的诺如病毒与病人的基因序列高度同源,隐性感染厨工工作时未戴手套、口罩。通过停止供餐、隔离病人、加强消毒等综合措施后疫情终止。结论广州市某公司暴发的疫情为一起隐性感染厨工引起的食源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建议完善诺如病毒疾病监测与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1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征以及流感流行优势毒株的分布情况,为辖区的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荔湾区2011年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LI)、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家哨点医院监测门诊2011年共接诊病人241 107人次,其中ILI 10 142人次,ILI比例为4.21%。共检测ILI样本446份,检出流感病毒阳性59份,阳性率为13.23%;其中检出新甲型H1N1流感43份、H3N2流感1份、B型流感15份,分别占72.88%、1.69%和、25.42%。流感优势毒株从4月开始出现转折,从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主转为以B型流感病毒为主。1月底至2月上旬呈现流行小高峰,峰值ILI比例为7.17%,流行由新甲型H1N1引起。结论 2011年广州市荔湾区流感流行优势毒株亚型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流行优势毒株为甲型H1N1和B型,流感流行整体活跃程度低于历史同期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首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监测情况,为探讨禽流感疫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方案》,对2008年3月13日广州市荔湾区农贸市场发生的一起H5NI亚型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医学观察;对监测医院上报的发热伴流感样症状病例进行追踪和排查,在疫点周围开展入户搜索。结果对19名密切接触者和160名一般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未发现发热、咳嗽等异常临床表现。19名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H5N1核酸及血标本禽流感病毒H5抗体均为阴性,其中有4份血标本H9抗体呈阳性,3份来自市场鸡档人员,1份来自卫生处理厂工人。6家哨点监测医院共报告门诊流感样病例3971例,未发现不明原因肺炎及疑似人禽流感病例。结论此次广州市荔湾区农贸市场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未造成人群感染。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在处理疫点的同时立即开展应急监测,是及时发现病人、切断传播途径、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广州市某小学出现多名急性胃肠炎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样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 2013年3月28~31日,共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27例,罹患率为3.31%(27/816)。3月28日14:00~22:00时为发病高峰,病例有班级聚集性,病例对照结果显示饭前洗手(OR=0.13,95%CI:0.03~0.63)和每天洗手次数≥5次(OR=0.26,95%CI:0.10~0.72)为保护因素。采集患者、厨工肛拭子、剩余食物及环境涂抹样等85份标本,其中5份检出诺如病毒GⅡ-4型。结论这是一起由诺如病毒GⅡ-4型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暴发原因是带毒厨工污染部分食物所致,以食源性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人群肝吸虫感染状况。方法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镜检法对本辖区人群粪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1 018份粪标本,阳性率为5.60%(57/1 018),感染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女性阳性率3.30%(16/486)远低于男性阳性率7.71%(4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9,P0.05)。原芳村区域人群感染肝吸虫明显高于原荔湾区域人群(χ2=6.344,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吸虫感染主要与性别、年龄有关(P0.05)。结论荔湾区肝吸虫感染较高,食品卫生亟待加强,需政府及多部门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广州市荔湾区首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感染途径和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访谈患者、患者家属和接诊医护人员,现场调查患者的病房、病家、工作场所和供货的生猪交易市场,并采集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患者男性,56岁,于2010年7月28日发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寒战、发热,伴意识模糊、烦躁,不能配合指令动作等,病程进展迅速,脑膜炎症状明显,9月6日经及时治疗痊愈出院。患者脑脊液中分离的细菌经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和PCR检测结果为猪链球菌Ⅱ型。患者发病前有生猪肉接触史且手部有伤口。结论该病例为广州市荔湾区首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Ⅱ型),感染途径为接触被猪链球菌污染的生猪肉通过伤口而感染。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生猪加工人员的防护能力和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样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共接报350例病例(包括疑似病例),采集336份血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检出登革热IgM和(或)IgG阳性296份,其中12例分离到登革热病毒;共对176个疫点进行处理.结果 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10例,发病率为43.66/10万(按户籍人口计算),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20个行政街,有4个暴发点;流行季节为7月上旬至11月中旬,高峰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病毒为登革Ⅰ型;男性177例,女性133例,性别比1.33∶1;发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136例,占43.87%.结论 该区存在有利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今后要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快老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