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冠心Ⅴ号合剂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_(18)柱(4.6 mm×250 mm,5μm),检测波长:270 nm;以甲醇(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0mL·min^(-1)。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04A版),确定共有峰,计算相似度,并对其色谱峰进行了指认和归属。结果通过10批样品的测定,建立冠心Ⅴ号合剂HPLC指纹图谱,得到16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98以上。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可用于冠心Ⅴ号合剂的定性鉴别。结论所建立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为冠心Ⅴ号合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及主要药物的有效组分(黄芪多糖、藁本内酯)干预THP-1源性巨噬细胞泡沫化的效应与机制。方法 采用佛波酯诱导人THP-1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再与oxLDL共培养建立泡沫细胞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CMS)组、空白血清组、黄芪多糖(APS)组、藁本内酯(LIG)组、黄芪多糖合藁本内酯(APS+LIG)组7组,对巨噬细胞泡沫化过程进行干预。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泡沫化程度(CE/TC比值),Western blot法检测SRA-Ⅰ、CD36、ABCA1、LXR-α、PPAR-γ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CE/TC值、SRA-Ⅰ、CD36、ABCA1及LXR-α、PPARγ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LIG组、APS+LIG组、CMS组CE/TC值降低(P<0.05),除APS组ABCA1外,APS组、LIG组、APS+LIG组、CMS组SRA-Ⅰ、CD36蛋白表达降低,ABCA1、LXR-α、PPARγ 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APS组比较,CMS组CE/TC值降低,ABCA1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主要药物的有效组分(APS、LIG)均可不同程度抑制THP-1源性巨噬细胞泡沫化,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巨噬细胞脂质吞噬-逆转运间的平衡,即下调脂蛋白吞噬受体SRA-Ⅰ、CD36的表达,上调胆固醇逆转运通路中的ABCA1、 PPARγ及LXR-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稳心律合剂干预长程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的临床作用。方法将40例心阳不振型长程持续性及永久性心房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稳心律合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周期为4周,采用心房颤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AFEQT)、中医心悸证候评分表进行评分,观察病人治疗前后心室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日常活动、治疗满意度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的症状、日常活动、治疗满意度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病人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心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心室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室率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长程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悸心阳不振型)病人,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稳心律合剂干预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NF-κB、MAPKs信号通路在介导重组人热休克蛋白60(HSP60)诱导巨噬细胞(Mφ)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探讨益气活血方宁心痛颗粒的抗炎机制。方法采用人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株(human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 cell line,THP-1)体外培养模型,结合血清药理学与中药组分配伍方法进行论证。将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Mφ,分为对照组(Mφ+培养液)、HSP60(10μg/mL)组、黄芪多糖(APS,200μg/mL)组、藁本内酯(LIG,20μg/mL)组、APS(200μg/mL)+LIG(20μg/mL)组、含药血清(3%)组、辛伐他汀(15μg/mL)组,各药物干预组以相应治疗药物预处理24h后,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加入终浓度为10μg/mL的HSP60。检测磷酸化的NF-κB(p-NF-κB)、MAPKs[包括p-p38、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蛋白表达及TNF-α、IL-6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SP60组的p-NF-κB及p-p38、p-JNK、p-ERK1/2蛋白表达和TNF-α、IL-6含量升高(P0.01);与HSP60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检测蛋白表达和TNF-α、IL-6含量均降低(P0.05,P0.01);与APS组比较,APS+LIG组、含药血清组和辛伐他汀组检测蛋白表达和TNF-α、IL-6含量均降低(P0.05,P0.01);与LIG组比较,APS+LIG组检测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1),TNF-α、IL-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药血清组和辛伐他汀组检测蛋白表达及TNF-α、IL-6含量均降低(P0.05,P0.01);含药血清组和辛伐他汀组均较APS+LIG组蛋白表达和TNF-α、IL-6含量降低更明显(P0.05,P0.01),且辛伐他汀组降低蛋白表达的效果优于含药血清组(P0.01)。结论 NF-κB及MAPKs信号通路是HSP60诱导THP-1源性Mφ发生炎症反应的关键信号通路,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APS、LIG、APS配伍LIG可不同程度通过调控以上通路发挥抗炎效果,其中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的效果最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可以稳定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重组人磷脂酶D2(pEGFP-rhPLD2)的CHO细胞株,从而制备大量的重组PLD2(rhPLD2)蛋白,为rhPLD2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脂质体介导pEGFP-rhPLD2重组质粒转染CHO细胞株,经G418加压筛选出阳性克隆,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pEGFP-rhPLD2融合蛋白的表达,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果pEGFP-rhPLD2融合基因整合入细胞基因组DNA中,成功建立了pEGFP-rhPLD2在CHO细胞中的稳定表达体系。结论获得了稳定表达pEGFP-rhPLD2的CHO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rhPLD2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预防治疗方面的作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英德市农村居民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为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个镇16个村,对1014名15~69岁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使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超重、肥胖、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粗患病率分别为18.71%、3.56%、22.77%和27.12%;现在吸烟率和饮酒率分别为31.85%和36.98%.居民休闲锻炼性活动占15.88%,静坐活动平均时间为5.30 h/d;规律早餐的占91.33%,每天摄入鱼类、禽肉类、奶类、薯类和杂粮的频率均明显不足.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均与年龄呈正相关,高盐饮食、饮酒和肥胖等是致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休闲锻炼活动是防止超重、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的保护因素.结论 英德市农村居民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和不良饮食习惯,现在吸烟率和饮酒率较高,缺乏规律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肥胖症等慢性病患病率偏高,应加大农村居民慢性病健康教育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立体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的配合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应用立体导向技术经皮肺穿刺对52例患者的肺部病灶进行活检,获得较高的病理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亦称绿脓杆菌,为专性需氧菌。用传统半固体培养基保存绿脓杆菌的方法,一般3个月左右就需再次移种;若保存到半年则有存活率低、复苏后色素不明显、长期保存易发生变异等缺点。本研究目的在于用超低温甘油保存法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以期寻找更适合绿脓杆菌保存的  相似文献   
9.
自1879年Ehrich首先发现了MC,迄今已近2个世纪。人们对MC的各种生物功能和特点,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近一年来,对MC脱颗粒的机制研究也较为透彻,但对其脱颗粒的途径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对MC特异性脱颗粒的过程进行了电镜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