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7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15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敏C-反应蛋白作为冠心病危险因子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有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冠心病危险因子的相关报道不断增多。研究显示,hs-cRP可作为亚健康人群发生冠心病危险的一个重要预报因子,也是冠心病患者病情恶化的预报因子。现对近年来hs-CRP作为冠心病危险因子的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 (HSV )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 测定 5 1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 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及 3 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 (对照组 )的HSV 1抗体、C 反应蛋白 (CRP)、血脂水平。结果 AMI组HSV 1IgG阳性率及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血HSV 1DNA检测结果与之吻合。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前、后 ,HSV 1IgG阳性与AMI均有相关关系 (OR4.2 66,OR3 .3 2 1)。AMI组中HSV 1( +)组CRP、TC、LDL C高于HSV 1( -)组(均P <0 .0 5 ) ,并且IgG与CRP、TC、LDL C呈正相关。 结论 HSV 1感染与AM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与血脂、CRP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心肌肥厚时,钙依赖的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在心肌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的分布规律,以探讨核钙信号与核反应在心肌肥厚发生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制备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肌肥厚模型、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提纯心肌细胞核,同位素32P掺入法测激酶活性,无机磷生成显色法测定蛋白磷酸酶活性。结果:腹主动脉缩窄术后4周大鼠心肌显著肥厚,伴有明显的血液动力学异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腹主动脉缩窄心肌肥厚组心肌细胞核钙调素蛋白激酶(CaMK)活性增加1.011倍(p〈0.001),膜升高40.16%(p〈0.001),胞浆不变(p〉0.05);心肌细胞核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活性增加43.57%(p〈0.05),膜和胞浆增加无显著性(P〉0.05)。正常组和腹主动脉缩窄心肌肥厚组心肌细胞CaMK和Calcineurin活性分布为核〉膜〉胞浆(p〈0.01)。结论:腹主动脉缩窄心肌肥厚时核内钙依赖的CaMK和Calcineurin活性增加,提示压力超负荷时细胞核内钙调节的蛋白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水平增高,可能在介导心肌肥厚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心病 (CHD)病变范围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及血脂分布的关系。 方法 :用酚氯仿抽提核酸法从凝血块中分离DNA ,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维、汉两民族人群中 10 2例CHD患者和 5 1例对照组人群进行apoE基因多态性 (由ε2、ε3和ε4决定的E2 / 2、E3/ 3、E4 / 4、E4 / 2、E4 / 3和E3/ 2 )HhaI酶切研究。结果 :①CHD组apoE之ε2 ,ε3和ε4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0 .0 735± 0 .2 15 7,0 .774 5± 0 .3117和 0 .15 2 0± 0 .2 4 16 ,1支病变组apoE之ε2 ,ε3和ε4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0 .10 6 1± 0 .2 4 2 3,0 .75 76± 0 .35 6 2和 0 .136 4± 0 .2 2 6 1,2支病变组apoE之ε2 ,ε3和ε4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0 .0 5 5 6± 0 .1992 ,0 .80 5 6± 0 .2 995和 0 .1389± 0 .2 5 6 7,3支病变组apoE之ε2 ,ε3和ε4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0 .0 6 0 6± 0 .2 0 76 ,0 .75 76± 0 .2 82 9和 0 .1818± 0 .2 4 4 3,与正常对照组 (0 .196 1± 0 .30 13,0 .6 6 6 7±0 .36 97和 0 .1373± 0 .2 2 5 4 )比较 ,ε2明显减低 (P <0 .0 5 ) ,病变范围越大 ,ε2越低 ,但病变范围大小之间统计学无差异 ,ε3和ε4随着病变范围增大逐渐升高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别 (P >0  相似文献   
6.
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和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 (TG)与动脉粥样硬化 (AS)发病和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估计AS病变程度和范围 ,比较健康对照者和AS患者脂蛋白变化。结果 :将AS患者按病变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 2个亚组 ,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空腹TG浓度以及反映TG清除不良的标志—non HDL apoCⅢ浓度均与AS发病存在单变量及多变量显著相关 ;AS患者还存在其他脂蛋白异常 ,表现为HDL2 C低浓度 ,HDL和LDL颗粒中的TG 胆固醇比值升高 ,血TG浓度与这二种脂蛋白组分改变密切相关 ,HDL2 C与AS发病显著相关 ;高血压、糖尿病也与AS发病显著相关。结论 :本组TG与AS发病存在密切相关 ,是A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FIZZ1是一个与炎症相关的有丝分裂因子,具有刺激肺动脉平滑肌增殖、收缩血管、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我们曾经报道FIZZ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但对其作用机制尚未进一步探讨。目的探讨FIZZ1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小鼠平滑肌细胞清道夫受体A(SR-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ox-LDL以及终浓度分别为3×10-6、9×10-6、2.7×10-5mmol/L的FIZZ1刺激培养的平滑肌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SR-A表达进行定位,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剂量的重组FIZZ1对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SR-A表达的影响。结果ox-LDL能诱导平滑肌细胞SR-A表达,SR-A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膜,重组FIZZ1能明显剂量相关地促进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SR-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FIZZ1明显促进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SR-A表达,提示FIZZ1可能通过促进平滑肌细胞SR-A表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8.
低频高能量超声消融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血管内低频高能量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融作用。将 3 0例冠状动脉血管狭窄≥ 75 %的冠心病患者分为超声消融组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 ,测量消融及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前后靶血管的狭窄程度变化 ,检测手术前后心肌型肌酸激酶、心电图ST段及运动试验的改变。结果发现 ,术前二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 ( 85 .8%± 5 .4%比 84.6%± 5 .5 % ,P <0 .0 5 )。超声组消融后狭窄为 43 .0 %± 15 .5 % ,较术前狭窄降低 43 .5 %± 17.8% (P <0 .0 5 ) ,5例消融后残余狭窄 <3 0 %。消融术后患者ST段均明显上移 ,运动试验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术后各时相点心肌型肌酸激酶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术后狭窄较术前明显降低 ( 2 0 .9%± 2 .9%比 84.6%± 5 .5 % ,P <0 .0 1) ,与超声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超声组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术后运动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 ,低频高能量超声能有效地裂解粥样硬化斑块 ,降低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是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又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时心脏和血管的α和β受体激活导致一系列变化,对心衰的预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α和β受体阻滞剂,尤其是前者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心衰的重要而特异的血管扩张药。本文将扼要地综述如下: 一、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类和生理功能及其心衰时的改变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类和生理功能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分两类: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  相似文献   
10.
1920年Bazett首次提出QTc比值(简称QTr)的计算公式,60年代Master和Rosenfeld将此参数引用于二级梯运动试验。他们设想冠心病患者QTr 是增加的,尤其运动后更为明显,将运动后即刻QTr≥1.08,做为运动试验的阳性参数。1968年Frankl 等发现运动后QTr 的定性变化(QTr 是增加的)较定量指标(QTr≥1.08)更有意义。近来Greenberg等进一步研究指出QTr 是一项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