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目的介绍隆乳术中乳房假体容积选择的一种简易、实用万法。 方法30例接受硅胶囊假体隆乳术的女性,分别随访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假体容积、术前术后经乳头胸围及经乳房下皱襞胸围,并将经乳头胸围的增加量与上述变量进行多元相关回归分析。 结果隆乳术后经乳头胸围的增加量与假体容积及经乳房下皱襞胸围的大小关系密切,经乳头胸围的增加量=6.6832+0.0743×假体容积-0.2187×乳房下皱襞胸围。 结论隆乳术中假体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受术者的身高、体重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其胸廓和乳房的发育状况。根据经乳房下皱襞胸围大小和预期的术后经乳头胸围的增加量,可以推算所需假体的容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早孕药物流产加服米非司酮是否能提高完全流产率。方法: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停经≤49 d)行药物流产的孕妇2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0例,米非司酮75 mg/d(早50 mg,晚25 mg)连用2 d,第3日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研究组12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米索前列醇后加服米非司酮25 mg,bid×3 d。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完全流产率分别为92.50%和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流血时间分别为11.0±4.0 d和14.7±5.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剖宫产后早孕药物流产加服米非司酮25 mg,bid×3 d,可提高完全流产率,缩短阴道流血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3种给药间隔对早孕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方法 450例早孕要求行药物流产的健康孕妇随机分为组1、组2和组3(n=150)。3组孕妇顿服米非司酮200 mg后分别于12、24和48 h口服米索前列醇0.6 mg,观察并随访3组流产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组2和组3的完全流产率分别为91.33%和92.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完全流产率为82.00%,低于组2或3,组间差异显著(P〈0.01)。各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药物终止早孕的用药方案中,顿服米非司酮200 mg后,口服米索前列醇0.6 mg的给药间隔缩短至24 h不影响流产效果,也未见药物不良反应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与羊膜腔内依沙吖啶注射终止16~24周妊娠的临床效果,为制定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6~24周妊娠的用药常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将629例随机分配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组(米非米索组,310例)和羊膜腔内依沙吖啶注射组(依沙吖啶组,319例).两组均于胎...  相似文献   
5.
纤维包膜挛缩是假体植入式隆乳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至今尚未明确.目前的研究认为其与假体类型,植入层次,局部炎症和血肿等因素有关.针对以上相关因素,通过假体的合理选择,精细的手术操作及药物的适当运用,可降低挛缩发生率.手术切开及切除挛缩包膜或假体取出则是在包膜挛缩形成以后的常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隆乳术中乳房假体容积选择的一种简易、实用方法.方法30例接受硅胶囊假体隆乳术的女性,分别随访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假体容积、术前术后经乳头胸围及经乳房下皱襞胸围,并将经乳头胸围的增加量与上述变量进行多元相关回归分析.结果隆乳术后经乳头胸围的增加量与假体容积及经乳房下皱襞胸围的大小关系密切,经乳头胸围的增加量=6.6832+0.0743×假体容积-0.2187×乳房下皱襞胸围.结论隆乳术中假体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受术者的身高、体重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其胸廓和乳房的发育状况.根据经乳房下皱襞胸围大小和预期的术后经乳头胸围的增加量,可以推算所需假体的容积.  相似文献   
7.
隆乳术后包膜挛缩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纤维包膜挛缩是假体植入式隆乳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至今尚未明确。目前的研究认为其与假体类型,植入层次,局部炎症和血肿等因素有关。针对以上相关因素,通过假体的合理选择,精细的手术操作及药物的适当运用,可降低挛缩发生率。手术切开及切除挛缩包膜或假体取出则是在包膜挛缩形成以后的常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