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综合类   9篇
眼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3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风关巴布剂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动物对类风关巴布剂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①家兔6只,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类风关巴布剂对家兔完整及破损皮肤的刺激反应.②家兔24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观察类风关巴布剂的皮肤急性毒性反应.③豚鼠30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观察类风关巴布剂皮肤过敏反应.结果类风关巴布剂对家兔完整及破损皮肤无任何刺激性反应,也未出现任何急性毒性反应;豚鼠皮肤未见过敏反应.结论类风关巴布剂是一个安全无毒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灸对急性脑外伤患者血清中的SOD、MDA、LPO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54例外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7例,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27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同对照组)加用针刺疗法.治疗组于伤后第3天进行针灸治疗.在针灸治疗前一天与针灸治疗10天后抽取静脉血5ml,对照组在同一时间(第2天与第13天)抽取静脉血5ml,分测SOD、MDA、LPO的含量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两组病人伤后3天到13天,机体抗拉化酶SOD明显上升,MDA、LPO均明显下降,其中针灸组的MDA、LPO含量的下降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OD含量的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有助于脑外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联合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阳明经针刺组和综合法针刺组,每组25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再学习康复训练,阳明经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阳明经针刺法治疗,综合法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综合针刺法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患侧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主动肌及拮抗肌的肌电活动,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及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结果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FAC、FMA及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明经针刺组治疗后[(2.15±0.16)分]比较,综合法针刺组FAC评分[(3.87±0.99)分]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膝屈曲肌群MIVC时的股直肌积分肌电值(iEMG)、膝屈曲协同收缩率(CO)、健侧与患侧CO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明经针刺组治疗后[(35.25±4.47)mV?s]比较,综合法针刺组治疗后股直肌iEMG[(30.32±3.98)mV?s]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腓肠肌iEMG、踝背伸CO、健侧与患侧CO比值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法针刺组治疗后胫前肌iEMG[(31.32±3.68)mV?s]与组内治疗前[(29.36±4.51)mV?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综合法针刺组与阳明经针刺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运动再学习联合综合针刺法较运动再学习联合传统阳明经针刺法更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增强患侧的步行能力,提高其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组合穴位贴敷类风关巴布剂对牛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滑膜细胞核转录因子-κβ(NF-κβ)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背部5处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观察以雷公藤为主的中药类风关巴布剂不同组合穴位贴敷对模型大鼠免疫组化指标NF-κβ计分,以及滑膜细胞上清液的白细胞介素-1 β(IL-1 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结果 类风关巴布剂治疗后,各穴位贴敷组大鼠的NF-κβ计分较模型组降低,其中系统组(远近配穴)最接近正常组;各组滑膜浸液中IL-1 β、TNF-α浓度降低.结论 类风关巴布剂穴位贴敷能够降低CIA大鼠滑膜细胞的NF-κβ的蛋白表达,并降低相关细胞因子的浓度,抑制正反馈效应;远近配穴可能通过标本兼治,多靶点起效,使其整体疗效优于单纯远道取穴或局部取穴.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中老年人多发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劳动方式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同时呈现年轻化趋势,且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笔者近年来采用牵引中给予中药贴敷结合低频电刺激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针与传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4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腹针组与传统针灸组,治疗后对两组病人症状进行积分评估,疗效的对比,在不同时间点(针灸5次后与针灸10次后)进行不同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虽然腹针组的有效率高于传统针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都有效;从两组的治疗前后症状的积分的改善情况的对比,P<0.01,腹针组症状改善优于传统针灸组;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有效率看,眩晕症状的改善,腹针组快于传统针灸组,而后伸不适却是传统针灸组改善快于腹针组。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颈性眩晕时同样有效,腹针组在症状改善方面优于传统针灸组。  相似文献   
8.
腹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为免疫风湿病中的常见病,该病发病率高,病情缠绵反复,难以治愈。现代医学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及生物制剂往往因疗效不十分满意,或出毒副作用较大,而难以推广或长期使用。而针灸疗法因具有一定疗效、且无副作用的优点。作为针灸领域的独特疗法——腹针,究竟能否担当治疗的重任?本文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蛇鳖软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土鳖虫、乌梢蛇为主药 ,制成具有软坚化瘀、祛风活络、消肿止痛作用的蛇鳖软膏 ,稳定性好 ,无明显刺激性和致敏作用 ,无明显毒性。局部外敷 ,透皮给药 ,治疗属于硬结瘀阻、筋缩络阻、瘀肿充血等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并可结合隔药艾灸以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临床研究显示 ,治疗轻度腰突症 ,单用蛇鳖软膏灸即能获良效。而对于中、重度腰突症 ,在牵引状态下针刺 ,配合蛇鳖软膏灸 ,能提高优良率、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调节作用。方法:75例颈性眩晕病人经颅彩色多普勒仪(TCD)检测,根据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分为血流加快组和血流减慢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TCD数值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流加快组治疗后血流减慢,血流减慢组治疗后血流增加,组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并对椎-基底动脉血流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