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妇产科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3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政策制度,基本实现了从传统中医药教育形式向现代教育形式的转变,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受我国长期计划经济的约定及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特定因素影响,已构成了相应的“锁定效应”,出现了“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格局。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高等医药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目前…  相似文献   
2.
鬼针草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并结合HPLC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鬼针草的醋酸乙酯部位得到水杨酸(I)、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Ⅱ)9,12,13-三羟基-10-十八烯酸(Ⅲ)、苄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苯乙基-O-β-D-吡哺葡萄糖苷(V)、(Z)-3-己烯基-O-β-吡喃葡萄糖苷(Ⅵ)、丁香酚苷(Ⅶ)、3-甲基-2-(2-戊烯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2-环戊烯酮(Ⅶ)。结论 以上8个化合物中除水杨酸外,其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鬼针草提取物对Ⅱ型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鬼针草提取物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作用。方法:给小鼠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Alloxan)致Ⅱ型糖尿病小鼠,以优降糖为阳性对照药,灌胃7d后,测定小鼠血清葡萄糖等生化指标。结果:鬼针草95%乙醇提取物的EtOAc、n-BuOH萃取物能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并且EtOAc萃取物具有降低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浅裂鳞毛蕨中一个新二氢黄酮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浅裂鳞毛蕨(Dryopteris sublaeta Ching et Hsu)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Sephadex LH-20,硅胶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浅裂鳞毛蕨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2(S)-5,7,3’-三羟基-6,8-二甲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即3’-羟基荚果蕨素(1),荚果蕨素-7-O-β-D-葡萄糖苷(2),菠甾醇(3),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4),谷甾醇(5),胡萝卜苷(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4为首次从鳞毛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金钗石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金钗石斛是常用中药,为兰科(Orchidaceae)石斛属(Dendrobium Sw.)植物金钗石斛(D.nobile Lindl.)的新鲜或干燥茎,其化学成分类型主要有生物碱类、酚类、多糖类等,其中生物碱类为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主要有抗肿瘤、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白内障和抗菌等作用.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类总结,为金钗石斛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 对狼毒大戟中松香烷型二萜内酯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将得到的单体化合物与6种不同的人肿瘤细胞株相互作用探讨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通过硅胶、ODS等柱色谱与1D、2D-NMR波谱学测试技术结合,从狼毒大戟中分离并确定4个松香烷型二萜内酯类化合物:jolkinolide A (1)、jolkinolide B (2)、17 hydroxyjolkinolide A (3)、17-hydroxyjolkinolide B (4)。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分别测定其与6种人肿瘤细胞株:肝癌HepG-2、乳腺癌MCF-7、胃癌SGC 7901、胃癌BGC-823、胃癌MGC-803、宫颈癌Hela相互作用结果,并计算抑制率与半抑制率(IC50)。结果: 化合物2对肝癌HepG-2、乳腺癌MCF-7、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有显著得抑制作用IC50均<25 μmol·L-1,化合物4对乳腺癌MCF 7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IC50<30 μmol·L-1。结论: 狼毒大戟中松香烷型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刘艳  殷鑫  潘娟  管伟  杨炳友  匡海学 《中成药》2021,(3):660-664
目的研究茄Solanum melongena L.根中含氮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茄根70%乙醇提取物采用MCI、硅胶、ODS、Sephadex LH?20及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含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acetyltyramine(1)、N?(2?phenylethyl)acetamide(2)、3?(4?aminophenyl)?prop?2?enoic acid(3)、callyspongi?dipeptide A(4)、pistaciamide(5)、tatarine C(6)、thymidine(7)、butyl?2?pyrrolidone?5?carboxylate(8)、indazole(9)、cyclo?[(S)?pro?(R)?leu](10)、seco?[(S)?pro?(R)?val](11)、(L)?pro?(L)?phe(12)。化合物4、8、10~12对LPS诱导RAW264.7产生NO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33.7±1.4)、(59.1±4.6)、(28.6±2.1)、(44.7±3.1)、(52.8±3.8)μmol/L。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4、8、10~12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8.
1 材料 动物:昆明种小鼠。雄性。体重18-22g。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药材与试剂:将黑水缬草95%乙醇提取物、20%乙醇洗脱物、50%乙醇洗脱物分别蒸干,加适量2%吐温-80水溶液分散,制成供试药液;戊巴比妥钠:沃凯SCRC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仪器:ZXC-1型小动物自主活动测定仪:黑龙江牡丹江中华电器厂。  相似文献   
9.
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香鳞毛蕨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技术对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辅以化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Bel-7402、HCT-8及A-549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共鉴定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京尼平苷(geniposide,Ⅰ)、3S,5R,6R,7E,9S-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7-烯-3,5,6-9-四羟基-3-O-β-D-葡萄吡喃糖苷(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Ⅱ)、(6S,9R)-3-酮-a-紫罗兰醇-9-O-β-D-葡萄吡喃糖苷[(6S,9R)-3-OXO-a-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Ⅲ]、香鳞毛蕨苷a(fragranoside a,Ⅳ).结论 化合物Ⅳ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Ⅰ~Ⅲ在鳞毛蕨属植物中均为首次发现.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Ⅰ、Ⅲ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0.
唐玲  王秋红  杨炳友  肖洪彬  孙艳萍  匡海学 《中草药》2006,37(12):1826-1831
目的观察洋金花不同提取物(有效部位、醉茄甾内酯组分和黄酮组分)对二甲基亚砜(DMSO)损伤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常规传代培养CHO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和乳酸脱氢酶(LDH)法测定细胞活性。结果3%DMSO与CHO细胞共同孵育24h后,经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洋金花有效部位(10~80μg/mL)剂量依赖性增加细胞活性;洋金花醉茄甾内酯组分(30~120μg/mL)对DMSO的细胞损伤作用无明显影响,而洋金花黄酮组分(2.5~20μg/mL)呈剂量依赖性减轻DMSO对细胞的损伤作用。4.5%DMSO与CHO细胞共同孵育24h后,细胞LDH的漏出率明显增加。洋金花有效部位(10~80μg/mL)、洋金花醉茄甾内酯组分(30~120μg/mL)和洋金花黄酮组分(2.5~20μg/mL)均不能降低细胞LDH的漏出率。结论洋金花中的黄酮组分可以减轻DMSO的细胞毒性,此种药理作用可能与改善细胞线粒体的功能有关,而对细胞膜的损伤无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