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4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美国,每年约785000人新发冠心病(CAD),约470000人再发CAD。2007年美国平均每6个死亡病例中有1例死于CAD。尽管脑卒中发生率下降,但美国2007年的死亡数据显示每18个死亡病例中有1例死于脑卒中。血脂异常是CAD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甚至是CAD的首要条件。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1]。  相似文献   
2.
<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表现为血清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其机制是编码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载脂蛋白B(ApoB)或PCSK9(一种参与LDL受体降解的酶)的基因发生突变[1-3]。FH分为杂合子FH和纯合子FH,在美国,杂合子FH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隔日给药10mg与每日给药10mg对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和炎症标志物的治疗差异。方法将3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瑞舒伐他汀隔日给药10mg(N=19)和每日给药10mg(N=18)治疗6周后,比较用药前后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浆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变化。结果服药6周后,隔日治疗组和每日治疗组患者血清LDL-C、CRP、IL-6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效果两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0mg瑞舒伐他汀隔日治疗和每日治疗能同样有效改善中国患者的血脂和炎性标记物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未经治疗的CAD患者中,Lp (a)在预测CAD发病和严重程度方面的作用。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1980名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其中1162名确诊患有CAD,用Gensini评分(GS)来评估CAD严重程度,免疫比浊法测定Lp (a)。结果:与无CAD患者相比,CAD患者LDL-C水平更高(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p (a)>205mg/L(第三分位) 时患CAD的风险是Lp(a)处于第一分位者的1.437倍(95% CI:1.108-1.865,P=0.006),高GS的风险是Lp(a)处于第一分位者的1.480倍(95% CI:1.090-2.009,P=0.012)。而且,高水平的Lp (a)和LDL-C并存时预示着CAD发病风险[OR = 1.845, 95% CI: 1.339-2.541, P < 0.001]和冠状动脉严重程度[OR = 1.736, 95% CI: 1.188-2.538, P = 0.004]最高。结论:脂蛋白a可作为预测冠脉疾病存在和程度的标记物,尤其是与LDL-C联合使用时。  相似文献   
5.
脂蛋白a[Lp(a)]是目前血脂领域的研究热点.无论流行病学研究,还是孟德尔随机试验均证实Lp(a)升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如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主动脉瓣狭窄等.2009年Kamstrup等[1]利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证实Lp(a)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病因之一,引起研究者对Lp(a)的浓厚兴趣.Erqou等[2]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了Lp(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连续相关,Clarke等[3]在2100个心血管疾病的候选基因中发现LPA基因的变异是最强的心血管遗传危险因素.因此Lp(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病因性作用成为了研究热点.本综述将重点从遗传学角度来阐述Lp(a)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纳入血浆脂蛋白(a)[Lp(a)]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改良诊断模型,并将其诊断性能与荷兰脂质诊所网络(DLCN)标准、中国人群FH简化诊断标准(CSCFH)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8年1月期间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受试者10320例用于FH改良诊断模型的建立(7740例为建模人群,2580例为外部验证人群),在DLCN标准的基础上得到改良诊断模型。结果:FH改良诊断模型的诊断项目包括未经治疗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Lp(a)、早发冠心病、肌腱黄色瘤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或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并给以上指标确定分值,将总分≥6分时可诊断为临床FH。改良诊断模型与DLCN标准一致性良好,在建模人群中κ=0.766,在外部验证人群中κ=0.721(P均<0.001),与CSCFH的一致性一般(κ=0.495)。结论:纳入Lp(a)的新型改良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以为中国人群的FH诊断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a)[Lp(a)]浓度与青年人群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1 093例青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5岁),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906)和非冠心病组(n=187)。采用Gensini评分法评估冠心病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并将其分为三个亚组:高Gensini评分亚组(n=302)、中Gensini评分亚组(n=302)、低Gensini评分亚组(n=302)。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史及相关临床与实验室检测指标,血浆Lp(a)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分析基线血浆Lp(a)浓度与冠心病诊断及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Lp(a)浓度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13.46(6.58~28.91)mg/dl vs 8.39(5.06~19.31)mg/dl,P<0.001]。进一步分析显示,冠心病组男性、女性、高血压、无高血压、无糖尿病患者的血浆Lp(a)浓度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ogLp(a)水平升高为青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98,95%CI:1.949~4.311,P<0.001)。在冠心病组患者中,高Gensini评分亚组的Lp(a)浓度明显高于中Gensini评分亚组及低Gensini评分亚组[18.07(9.22~40.29)mg/dl vs13.89(6.57~32.77)mg/dl、9.63(4.83~18.96)mg/dl,P均<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较高logLp(a)水平与高Gensini评分显著相关(B=0.353,P<0.001)。结论:横断面观察提示,血浆Lp(a)浓度与青年人群冠心病的发生及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其结果有待更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31例绝经期前女性患者,以同年龄组排除冠心病的绝经期前36例女性作为阴性对照,同时收集≥65岁冠心病女性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绝经期前女性中,确诊冠心病者患高血压病的比例显著高于排除冠心病者(58.1%、13.9%,P〈0.001),而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在两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绝经期前冠心病女性与老年冠心病女性相比,其患高血压病比例低(58.1%、76.7%,P=0.038),患糖尿病比例低(12.9%、36.2%,P=0.013);绝经期前冠心病女性的冠脉单支病变比例较老年冠心病女性组高(41.94%、21.55%,P=0.021),且单支病变中以前降支病变为最多见(前降支受累率93.55%);绝经期前冠心病女性冠脉三支病变比例较老年冠心病女性组低(22.58%、50.86%,P=0.006)。结论在绝经期前女性中,高血压是参与冠心病发病的关键性因素;与年龄有关的雌激素变化对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程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及破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讨MMP-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汉族冠心病患者1371例,如患者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中仅一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定义为单支病变者(单支病变组,n=332);如患者上述三支冠状动脉中有两支直径狭窄≥50定义为双支病变者(双支病变组,n=445);如上述三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均≥50,则定义为三支病变者(三支病变组,n=594)。选择MMP-9-1562C/T、R279Q等SNPs位点,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确定基因型。χ2检验用于单因素分析时检验SNP位点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间的关联。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用以校正混杂因素。结果:-1562C/T多态性位点在冠心病患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中-1562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11.3,11.6和9.9;R279Q多态性位点在冠心病患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中279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31.3,32.1和3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组蛋白溶解酶系,在心肌细胞外基质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MP-2作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心力衰竭心肌重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我们推测MMP-2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收缩性心衰的预后。方法对387位缺血性收缩性心衰患者进行随访,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MMP-2基因的三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rs243864,rs243866,rs17859821。结果随访到335位患者,随访率86.6%。在随访期间(0~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有72例(21.5%)患者死亡,56例(16.7%)患者因心衰再次入院,3例(0.9%)患者再次心肌梗塞,24例(7.2%)再次血运重建。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是86%、79%、73%。MMP-2 rs17859821 A等位基因携带者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心衰死亡率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率(major adveme cardiac event,MACE)均高于GG基因型者(OR=0.513,0.416,0.472,0.671;P=0.010,0.002,0.021,0.022)。使用Cox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束支传导阻滞、LVEF和NYHA分级后,A等位基因携带者心源性死亡率和心衰死亡率仍显著或临界显著低于GG基因型者(OR=0.475,0.518;P=0.010,0.050)。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携带MMP-2 rs17859821A等位基因的缺血陛收缩性心衰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