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 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变化特征。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5─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 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SLE患者31例(62眼),分为狼疮性视网膜病(LR)组10例(17眼)和 非狼疮性视网膜病(NLR)组24例(45眼)。同时招募与疾病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年人35例(35眼) 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OCTA对所有受检者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模式扫描,获得黄斑区浅 层及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图像,并用本实验室自行编写的分析程序将视网膜血流灌注图进行骨架化分 析,获得去除中央无血管区(FAZ,0.6 mm)的总环区域(TAZ)以及进一步4分区(S、T、I、N)的浅 层及深层视网膜骨架化毛细血管密度(RCD)。此外,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 对疾病组进行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浅层视网膜TAZ区 域以及S、T、I、N各分区,NLR组和LR组的RC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LR组相较于NLR组更低, 这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深层视网膜,3组之间的差异不如浅层明显,仅发现LR组在N 区域的RCD值较NLR组明显下降(P=0.022),且LR组在除T外其他3个分区的RCD值均较正常对照组 明显下降(P<0.05)。此外,LR组的SLEDAI评分显著高于NLR组(P=0.006),且LR组的SLE并发症, 如狼疮性肾炎和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发生率均更高(分别为50% vs. 25%,10% vs. 4%)。结论:OCTA能 有效检测SL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改变。SLE患者无明显眼底及视力损伤时,浅层视 网膜RCD即发生显著性改变,推测其可能可以作为监测SLE视网膜损害的早期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随着眼视光学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眼视光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检影验光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其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互动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超长扫描深度谱域OCT(UL-OCT)研究人眼的角膜和巩膜的弧矢高度和角巩膜缘的形态。方法横断面研究。本研究共纳入40例被检者(80眼),其中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25.8±2.8)岁。UL-OCT分别拍摄被检者的双眼,应用自行编写的程序量化分析及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距离角膜中央各个位置垂直及水平子午线上的角膜及巩膜的弧矢高度,测量角巩膜缘参数并使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比较各象限参数值的差异。结果被检者左右眼的同侧的角膜中央旁开1.5、3、5、7 mm处的角膜或巩膜的弧矢高度以及角巩膜缘转折点的X、Y轴坐标和该点距离角膜中央3 mm平均切向曲率的差异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水平子午线上,除X轴坐标之外,其余参数在鼻侧和颞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子午线上,所有参数在上侧和下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巩膜缘的转折点的X轴坐标在垂直子午线上较水平子午线上更靠近角膜顶点,Y轴坐标在鼻侧离角膜顶点最远。转折点距离角膜中央3 mm平均切向曲率的差异值在鼻侧最大(P<0.05),其他3个位置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右眼同侧的弧矢高度参数无明显差异。角巩膜缘在鼻侧较其他位置表现出更大的转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超长扫描深度谱域OCT(UL-OCT)评估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镜片在位时的偏心量及配适特点。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本研究共纳入33例(33眼)被检者,其中男10例,女23例,年龄22~37岁,平均(26.0±3.2)岁。被检者双眼戴角膜塑形镜1夜。分别在戴镜前及戴镜后对被检者进行镜片在位时的UL-OCT图像拍摄,应用自行编写程序量化分析镜片偏心量。同时,使用裂隙灯显微镜照相系统进行荧光素染色镜片配适评估。采用Kappa检验比较2种评估方法之间的一致性。并且观察镜片与眼表的断层关系。结果以UL-OCT成像方式进行评估的镜片平均偏心量为(0.62±0.31)mm,其中42%(14/33)为理想配适,42%(14/33)为可接受的中等偏心状态,15%(5/33)为严重偏心。以荧光素染色进行评估则显示有58%(19/33)的被检者为理想配适,33%(11/33)为可以接受的中等偏心状态,9%(3/33)为严重偏心。对2种方法的一致性进行Kappa检验,结果为0.647。镜片与眼表的关系可在OCT图像上得以显示。镜片配适不良时可见角膜上皮的异常变形。结论OCT可以量化角膜塑形镜在眼时的镜片偏心程度,与传统荧光素染色评估有中等程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水平方向上进行近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区域性厚度分析,比较首诊发现近视的儿童与OK镜戴镜1 a以上儿童脉络膜厚度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的低至中度近视(-1.00~-6.00 D)近视儿童,对其中进行OCT脉络膜图像采集的68位儿童进行研究,其中首诊发现近视并以框架眼镜矫正的34人,持续配戴用OK镜1 a以上的34人,仅分析右眼数据.以自行编制的软件以500 μm为间隔分析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共3.5 mm范围内的脉络膜图像,分为7区进行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每组各区域间的脉络膜厚度差异,以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间脉络膜厚度差异.结果 OK镜组年龄为(12.3±1.8)岁,框架镜组年龄(11.8±1.4)岁,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K镜组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分别为:颞侧3区(296.7±61.8) μm,颞侧2区(290.7±58.9) μm,颞侧1区(285.7±57.4) μm,黄斑中心凹区(278.5±57.7) μm,鼻侧1区:(262.2±57.9) μm,鼻侧2区(239.8±59.7) μm,鼻侧3区(214.7±59.0) μm;框架镜组分别为:颞侧3区(294.2±45.4) μm,颞侧2区(292.0±44.0)μm,颞侧1区(283.6±45.5) μm,黄斑中心凹区(272.0±51.6) μm,鼻侧1区(255.2±56.3) μm,鼻侧2区(236.5±58.1)μm,鼻侧3区(212.8±57.7)μm.两组都是颞侧脉络膜比鼻侧更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两组间在各个区域上的脉络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近视儿童的脉络膜厚度呈区域性差异分布,在水平方向上颞侧脉络膜最厚,鼻侧最薄.干预时间超过1 a的OK镜组儿童与近视屈光度匹配的初次戴框架镜儿童之间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探究帕金森病(PD)患者视网膜外层结构的改变及与视力的关系,为PD患者的视力损害提供新的辅助检查手段。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利用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得到35例PD患者和39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视网膜外丛状层、外核层和感光细胞内外节层视网膜图像,并使用自动分层软件得到各层的平均厚度。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比较2组视网膜外层各层厚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外层视网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35例(63眼)PD患者和39例(75眼)健康对照者进行分析。PD患者BCVA较健康对照者差(P<0.001),外丛状层和外核层厚度也较小(P=0.011;P=0.008),且外核层的厚度降低与BCVA下降相关(r=0.283,P=0.026)。结论:PD患者视觉系统受损及外层视网膜结构存在改变,并且外核层结构损害与视力损害相关,外核层结构指标可能可以作为监测PD患者视觉系统损害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IOL)与普通透明IOL多色光入射高阶像差,尤其是球差的大小.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Alcon公司的+20D蓝光滤过型IOL(SN60AT)置于模型眼中,由短、中、长3个波段光源出射光分别通过模型眼光路成点阵图像,利用matlab程序分析得到Zemike多项式的7阶36项像差,取高阶像差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到调制传递函数(MTF)和点扩散函数(PSF),利用以上结果分析SN60AT IOL的色像差.选取+20D的透明IOL(SA60AT)做对照,比较2种IOL的高阶色像差.结果 蓝光滤过型IOL在486 nm成像时,MTF曲线在各个频率均低,在546 nm对焦时PSF图显示差别最小;蓝光滤过型IOL较透明IOL多色光高阶像差小,特别是球差更小,有显著差别.结论蓝光滤过型IOL较普通透明IOL多色光高阶像差、尤其是球差小,故成像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8.
接触镜在全球的应用日益广泛,配适方法的不断进步是目前接触镜安全性、舒适性不断提高的原因之一。在接触镜适配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先进影像技术被运用于指导接触镜的配适,这些技术的出现简化了接触镜适配的过程,为临床医生进行简便、准确、个性化的接触镜适配提供了帮助,也为接触镜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长扫描深度谱域OCT(UL-OCT)N4量圆锥角膜患者的全角膜三维厚度分布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圆锥角膜患者10例(10眼),使用自行搭建的UL-OCT获得角膜的横断面图像.采用以角膜顶点为中心进行均等放射状B型扫描获取i维图像。通过全自动分割算法获取10mm直径范围角膜厚度分布图,并将测量结果与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进行对比。2个仪器的重复性与再现性通过重复性系数与再现性系数(CoR)、组内相关系数(ICC)和变异系数(CV)进行比较。2个仪器的一致性通过配对t检验和Bland-Ahman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对于圆锥角膜患者,UL-OCT测量值的重复性系数为3.43~4.31μm,再现性系数为3.58~8.10μm。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和0.995以上。Pentacam测量值的重复性系数为8.63~14.30μm,再现性系数为14.59~19.17μm。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和0.994以上。UL-OCT系统测量的角膜厚度在中央区、旁中央区、过渡区、周围区分别为(468.9±38.6)μm、(482.5±48.6)μm、(515.5±57.0)μm、(588.0±52.5)μm。Pentacam系统测量的各区角膜厚度分别为(500.9+50.0)μm、(533.9+49.7)μm、(587.9±60.6)μm、(635.3±62.0)μm。Bland-Altman分析角膜厚度测量结果显示,2种仪器测量结果差值的95%一致性界限在中央区、旁中央区、过渡区分别为-44.49~108.59μm、-7.47~110.23μm、-13.21~131.68μm。结论在测量圆锥角膜患者全角膜厚度时,与Pentacam系统相比,UL-OCT系统具有更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UL-OCT系统与Pentacam系统得到的角膜厚度测量结果存在差异,因此2种仪器在临床应用时不可互换。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泪新月参数在干眼诊断、疗效评估和随访中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目前RTVue傅里叶OCT(FD-OCT)已被用于泪新月参数的测量,但相关测量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 研究RTVue FD-OCT测量泪新月参数的重复性和再现性,为干眼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和随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经干眼常规诊断检查后,在受试者中分别纳入干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共40例40眼.操作熟练的两位检查者使用RTVue FD-OCT采集所有受试者的上下泪新月图像.随机选择每位受试者的一眼,先由一位检查者连续拍摄3次,每次间隔2~3 min;休息10~15 min后,另一检查者以同样方式拍摄3次.通过测量软件获得上泪新月曲率(UMC)、上泪新月高度(UMH)、上泪新月面积(UMA)、下泪新月曲率(LMC)、下泪新月高度(LMH)和下泪新月面积(LMA),采用平均重复系数(MCOR)评估同一操作者3次连续测量的重复性;采用重复系数(COR)及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两位操作者测量的再现性. 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UMH、UMA、LMH和LMA的MCOR分别为5.11%、3.58%、4.98%和4.82%,干眼组UMH、UMA、LMH和LMA的MCOR分别为5.60%、5.80%、5.03%和5.74%.正常对照组和干眼组中,除干眼组UMC、LMC的MCOR分别为11.10%和10.72%外,其余参数MCOR均<10%.正常对照组UMA的COR和ICC分别为5.38%和0.975,LMA的COR和ICC分别为5.28%和0.961;干眼组LMA的COR和ICC分别为9.69%和0.964.两组中除了泪新月曲率(TMC)外,其余参数的ICC均>0.75.除正常对照组的UMC和干眼组的UMC、UMA、LMC外,其余参数的COR均<10%. 结论 RTvue FD-OCT测量泪新月,UMA、LMH和LMA参数图像间重复性较好,LMA参数操作者间再现性良好.RTVue FD-OCT泪新月图像TMH和TMA参数,尤其是LMH和LMA在于眼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