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37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10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我国医院内镜消毒灭菌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内镜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已在许多学科得到广泛运用和拓展。而随之引起的医院感染亦不断增多,并已成为医疗、政府、社会关注的热点[1],应引起高度重视。现将近年来内镜消毒灭菌现状介绍如下。1医院内镜的分类1.1按消毒灭菌要求分类卫医发[2004]100号文件即《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以下简称“内镜规范”)按消毒灭菌要求将内镜分为2类:(1)需灭菌内镜,即凡是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和各种穿透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达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特征,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方法对2012年1-12月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杭州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软件对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主要病原菌构成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和频数分析。结果共调查1 883例,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10例,医院感染率为5.84%,发生医院感染132例次,例次感染率7.01%;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6.69%,革兰阳性菌占20.86%,真菌占2.45%,前5位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0.25%、13.50%、12.88%、10.43%、9.2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等广谱头孢菌素的耐药率>54.1%;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65.0%,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等广谱头孢菌素的耐药率>76.0%,仅对多黏菌素、莫西沙星敏感率较高;使用抗菌药物1 008例,使用率为53.53%,病原学送检245例,送检率为24.31%。结论神经外科不仅医院感染率较高,而且细菌耐药性较严重,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了解Ⅲ类手术切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相关因素,为防控手术切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对某医院胃肠Ⅲ类手术切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调查的胃肠Ⅲ类切口手术患者638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07例,感染率为16.77%。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切口大小、血糖≥10 mmol/L、血清白蛋白浓度<30 g/L等因素为胃肠Ⅲ类手术切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采取微创手术、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胃肠Ⅲ类手术切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6.
结核菌素试验近几年越来越普遍用于结核性疾病的诊断,但在判断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时,由于少数医务人员的知识欠缺及患者的不正确理解,患者得不到合理的健康宣教和指导,甚至影响疾病的诊治和转归。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患者手术切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手术切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其病原菌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糖尿病史、入住ICU、机械通气、保留导尿、深静脉置管、住院时间(>20 d)、ASA评级(>Ⅱ级)、长期卧床、血糖(≥10 mmol/L)、治疗使用抗菌药种类(≥3种)、联用抗菌药物(≥3种)、糖皮质激素、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时间(>14 d)均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入住ICU、机械通气、保留导尿、住院时间(>20 d)、联用抗菌药物(≥3种)、长期卧床、ASA评级(>Ⅱ级)等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神经外科手术切口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多因素共同相关,临床应采取减少住院时间、缩短入住ICU、控制不必要的创伤性诊疗并及时评估、尽早下床康复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综合措施,有效降低神经外科手术切口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情况和集束化干预措施的依从性,评价集束化干预措施对SSI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全国29所医院开展的3类手术(大肠手术、腹式子宫切除手术、股骨颈修复手术)作为目标监测对象,其中2013年10月—2014年3月为基线调查期;2014年4—9月为项目干预期。结果共监测6 166例次手术,SSI发病率为1.64%,其中大肠手术、腹式子宫切除术和股骨颈修复手术SSI发病率分别为4.47%、1.03%和0.21%,3类手术P75时间分别为3、2和2 h。干预措施依从性:干预期多数措施依从性较基线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大肠手术"手术部位含氯己定消毒剂消毒"选项(依从性提高了29.09%),其次为股骨颈修复手术的"术前沐浴"(提高26.24%),大肠手术的"术前沐浴"(提高22.95%)和"手术当日备皮"(提高20.75%)。3类手术SSI发病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手术类型SSI发病率不同,干预期部分集束化措施依从性较基线期显著提高,但其干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对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设计、多中心合作的方法,对全国41所医院54个ICU进行研究,2013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所有入住ICU并留置中央静脉导管(CVC)的患者作为监测对象。2013年10月—2014年3月收集基线资料作为干预前资料;2014年4—9月各参与医院进行干预措施的持续推广,此间收集的资料作为干预后资料,对干预前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后中央静脉导管使用率(44.18%VS44.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6,P=0.019)。干预前后CLABSI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及95%CI为0.82(0.59-1.13),P=0.10]。干预前后置管部位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264,P0.001),干预后股静脉置管(17.25%VS 13.72%)及两个及以上部位置管(2.27%VS 1.44%)的置管比例有所降低。干预后,手卫生的执行率和正确率分别为79.73%、91.47%,均高于干预前的76.14%、74.26%(均P0.001);干预前后皮肤消毒剂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1,P0.001),其中氯己定乙醇所占比例升高(29.62%VS 50.56%)。除每日评估并记录外,其他防控措施的依从性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使用无菌大铺巾、置管者着装合格、端口消毒合格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插管干预和维护干预两者结合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得到有效落实,但其对CLABSI的干预效果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14年2月至2019年7月346例CR-BSI患者临床资料,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6例CR-BSI患者死亡62例,病死率为17.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838,P=0.006)、糖尿病史(χ2=5.966,P=0.015)、感染后拨管时间(t=5.026,P=0.000)、是否入住ICU(χ2=6.885,P=0.009)、置管部位(χ2=5.468,P=0.019)、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χ2=4.731,P=0.030)、发生CR-BSI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t=3.556,P=0.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χ2=10.209,P=0.00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χ2=22.668,P=0.000)、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χ2=16.758,P=0.0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χ2=7.784,P=0.005)、真菌感染(χ2=6.576,P=0.010)、感染发生前使用抗菌药物(χ2=5.315,P=0.021)、感染发生前联用抗菌药物(χ2=4.260,P=0.039)、感染后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时间(t=2.805,P=0.006)、感染后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抗菌药物时间(t=2.877,P=0.005)、血清白蛋白浓度(t=-2.976,P=0.003)、血糖(t=2.632,P=0.010)等18个因素是CR-BSI死亡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糖(OR=5.047,95%CI=1.805~14.114,P=0.002)、MRSA感染(OR=18.278,95%CI=3.732~89.527,P=0.000)、MDR-PA感染(OR=42.380,95%CI=9.477~189.528,P=0.000)、CRKP感染(OR=72.834,95%CI=16.061~330.286,P=0.000)、发生CR-BSI后APACHEⅡ评分高(OR=6.615,95%CI=2.625~16.667,P=0.000)、感染后至拨管时间(OR=4.071,95%CI=1.743~9.508,P=0.001)与感染后至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抗菌药物时间(OR=5.047,95%CI=1.805~14.114,P=0.001)等6个因素是CR-BS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浓度(OR=0.365,95%CI=0.136~0.978,P=0.045)是CR-BSI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高血糖、低蛋白血症、危重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增加CR-BSI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早期拨管、早期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CR-BSI病死率,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