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妇科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病率和集束化干预措施的依从性,评估集束化干预措施对SSI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选取妇科2014年3月—2015年10月所有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目标性监测对象,2014年3—9月为基线调查期,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为干预期(实施新集束化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各项干预措施的依从率,以及SSI发病率。结果共监测222例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SSI发病率为5.86%,手术P75时间为2 h。干预期传统措施依从率较基线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依从率提高幅度最大的是术后跟踪回访(64.16%),其次为术前会阴部消毒(39.07%)和手卫生(21.34%);而新干预措施依从率均达到100.00%。干预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SSI发病率为2.27%(3/132),低于干预前的11.11%(1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3,P0.05)。结论开展经腹全子宫切除术SSI目标性监测,可提高集束化干预措施的依从率,降低S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我国医院手术部位感染(SSI)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我国SSI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全国部分省及直辖市共29所医院大肠手术、腹式子宫切除术、股骨颈修复术和血管手术4类手术进行前瞻性监测,分析SS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 309例手术,SSI发病率为1.60%,其中大肠手术SSI发病率为4.47%(74/1 655)、腹式子宫切除术为1.03%(22/2 139)、股骨颈修复术为0.21%(5/2 372)、血管手术为0.00%(0/143)。各地区SSI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13,P0.05)。最常见的术后SSI类型为表浅切口感染,其次为深部切口感染。引起SSI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男性、手术持续时间长、NNIS评分高是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手术类型发生SSI风险不同,男性、手术持续时间长、NNIS评分高可增加术后S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集束化干预措施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效果。方法 2017年1—6月对某院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的基线调查(干预前期),7—12月结合PDCA (plan-do-check-act)工具找出主要原因并制定集束化干预措施(过渡期),2018年1—6月落实干预措施(干预后期),对比干预前后导尿管使用率、人均留置导尿管日数、日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手卫生依从率、防控措施执行率、防控措施知晓率分别为81.94%、95.37%、97.98%,高于干预前的64.66%、66.31%、65.02%,干预后每日评估执行率达96.15%。CAUTI日发病率从干预前的1.71‰降至干预后的1.22‰,导尿管使用率从干预前的10.02%降至干预后的7.69%,内科系统CAUTI日发病率从干预前的3.73‰降至干预后的1.56‰,干预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开展CAUTI目标性监测,结合PDCA工具能发现医院感染防控的薄弱环节,为制定专项防控措施提供循证依据,落实集束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CAUTI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评价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与控制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效果和效益。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消化肿瘤科行结直肠手术的274例患者为试验组,执行围术期集束化干预策略;对照组248例为同期在消化肿瘤科行结直肠手术的患者,执行传统干预措施。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SSI感染率下降11%,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引流管放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中位数:72495.20元/4107.80元)均低于对照组(中位数:86329.88元/4286.40元)。结论制定系统、完善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术后SSI感染率,对于提高医疗安全降低疾病负担均适用及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院》2017,(3):466-468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集束化护理对预防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作用。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 652例I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1-12月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1 218例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采用围手术期集束化护理方案和措施的1 434例为干预组,回顾性分析两组资料,对比两组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7例,感染率为2.22%;干预组发生手术部位感染9例,感染率为0.63%,组间手术部位感染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围手术期集束化护理对预防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科学有效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方法,为提高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合理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及2016年1—12月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2011年为干预前组,2016年为干预后组。制定干预方案,并监测和比较干预前后两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及合理率。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分别监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 027、3 820例。2012年1月起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合理使用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由97.18%(998/1 027)下降至21.23%(811/3 820),"7类"手术患者由96.33%(210/218)下降至1.88%(25/1 330);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1.14%上升至99.38%;用药时机合理率由76.05%上升至99.01%;疗程合理率由23.95%上升至99.06%;联合用药率由12.73%降低至0;术中追加药物合理率由11.72%上升至95.18%;干预前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Ⅰ类切口手术患者SSI发病率干预前为0.32%,干预后为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54)。结论有效的干预使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步规范,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现状,以及集束干预措施的防控效果。方法对2012—2014年该院发生MDRO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重点监测及集束干预。结果 2012—2014年共检出MDRO1 909株。2012—2014年MDRO检出率分别为30.69%、31.04%、29.40%,床旁干预率分别为81.02%、92.05%、94.23%,临床隔离落实率分别为69.97%、82.98%、93.04%;2012—2014年MDRO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RO床旁干预率、临床隔离落实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2—2014年MDRO居前3位的分别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EC)、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ESBLs-KP)。结论通过多部门联动及强化现场督查等集束干预模式,促使MDRO医院感染管理更加规范,临床隔离落实率不断提高,有效预防和控制了MDRO在医院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预防与控制经腹全子宫切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的经腹全子宫切除患者,2011年患者为干预前组,2012年1月开始开展手术部位感染前瞻性监测,同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2012年1月-2014年12月患者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经腹全子宫切除患者1 052 例,其中干预前监测患者267例,发生医院感染25例,发病率9.36%,手术部位感染12例,发病率4.49%;干预后监测患者785例,手术部位感染13例,发病率1.66%,2012、2013、2014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31%、1.89%、0.77%,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2=7.30,P<0.01)。结论开展手术部位感染前瞻性监测,同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能降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实施干预措施,评价干预后效果。方法监测2013年1—12月某院产科行剖宫产的所有产妇,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评估阶段(2013年1—6月);干预阶段(2013年7—12月)。采用目标性监测和临床干预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干预前发现的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SSI情况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共监测行剖宫产患者1 593例,发生SSI 31例,发病率1.95%。其中评估阶段SSI发病率3.40%;干预阶段SSI发病率0.95%;干预前后SSI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P0.01)。评估阶段单因素分析表明,手术时间≥1 h、身体质量指数≥26 kg/m~2、术中出血量≥300 mL、有基础疾病、有胎膜早破、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剖宫产患者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评估阶段648例患者手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以48 h为主(395例,占60.96%);干预阶段945例患者手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以24 h为主(776例,占82.12%);干预前后两阶段手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同时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26,P0.01)。31例SSI患者平均住院日为(13.83±3.26)d,非SSI患者为(7.06±1.6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P0.01);SSI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9 044.77±2 649.19)元,非SSI患者为(6 254.73±638.5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4,P0.01)。结论针对剖宫产手术后SSI的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剖宫产S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对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设计、多中心合作的方法,对全国41所医院54个ICU进行研究,2013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所有入住ICU并留置中央静脉导管(CVC)的患者作为监测对象。2013年10月—2014年3月收集基线资料作为干预前资料;2014年4—9月各参与医院进行干预措施的持续推广,此间收集的资料作为干预后资料,对干预前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后中央静脉导管使用率(44.18%VS44.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6,P=0.019)。干预前后CLABSI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及95%CI为0.82(0.59-1.13),P=0.10]。干预前后置管部位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264,P0.001),干预后股静脉置管(17.25%VS 13.72%)及两个及以上部位置管(2.27%VS 1.44%)的置管比例有所降低。干预后,手卫生的执行率和正确率分别为79.73%、91.47%,均高于干预前的76.14%、74.26%(均P0.001);干预前后皮肤消毒剂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1,P0.001),其中氯己定乙醇所占比例升高(29.62%VS 50.56%)。除每日评估并记录外,其他防控措施的依从性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使用无菌大铺巾、置管者着装合格、端口消毒合格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插管干预和维护干预两者结合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得到有效落实,但其对CLABSI的干预效果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现场干预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目标性监测的作用,降低SSI发生率。方法采用干预性研究方法,对6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目标性监测,对危险因素进行现场干预。结果共监测手术患者519例,SSI发生率为1.9%;手术部位感染与年龄、保温措施、ASA评分、住院天数、是否引流有关(P<0.05);其中保温措施、外科引流与手术部位感染有显著关系(P<0.01);经过现场干预,直肠、结肠手术及胆囊、胆管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下降至7.1%及6.3%,单纯胆囊切除术下降至1.6%;甲状腺切除术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从100.0%降至<30.0%。结论术中低体温、引流、住院天数等是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目标性监测中现场干预是控制这些高危因素的强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妇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现状,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探讨降低SSI发病率的有效措施。方法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对该院两个妇科病区行剖腹子宫切除术、阴式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所有患者进行监测,定期汇总分析,比较采取干预措施前(2011年1月1日-6月30日监测的病例,设为对照组)和干预措施落实后(2011年7月1日-12月31日监测的病例,设为干预组)的SSI率。结果 对照组共1 120例患者,其中剖腹子宫切除术648例,SSI率为4.94%;阴式子宫切除术212例,SSI率为9.43%;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260例,未发生SSI。干预前妇科病区平均SSI率为4.64%(52/1 120),两个妇科病区平均SSI率(5.38% vs 4.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6,P>0.05);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后,干预组SSI率下降至1.57%(20/1 27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4%(χ2=19.23,P<0.001)。结论 采取目标性监测方式,对监测项目的危险因素进行汇总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够达到降低SSI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科室专职感控护士督导对综合干预措施落实的依从性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在某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设置专职感控护士,监测所有入住综合ICU患者的综合干预措施依从情况。2012年9月—2014年4月为干预前期,2014年5月—2015年12月为干预后期。统计分析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呼吸机使用及VAP发病情况。结果干预前期共监测患者1 373例,干预后期监测1 477例。干预前呼吸机使用率为31.89%,干预后呼吸机使用率为40.95%。干预前VAP发病率为31.97‰,其中MDRO感染发病率为11.99‰;干预后VAP发病率为17.82‰,其中MDRO感染发病率为6.41‰。实施干预措施后环境物体表面微生物学监测结果均在合格范围内(均≤5 CFU/cm2)。各季度荧光标记清除率及手卫生依从率均逐渐提高,后期均达80%以上;半卧位依从率2014年第4季度—2015年4季度均达100%。结论通过专职感控护士督导综合干预措施的落实,可有效降低VAP发病率,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术前洗必泰擦浴对降低椎管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神经外科行椎管手术且无植入物的所有患者进行监测,将所选病例分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的患者,未采取干预措施)和实验组(2014年1-12月的所有监测患者,术前两晚采用1.8%~2.2%洗必泰进行擦浴),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SSI发生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共纳入椎管手术患者1 043例,发生SSI患者 41例,SSI发生率为3.93%,对照组和实验组SSI发生率分别为6.47%和2.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对照组SSI发生率计算,实验组实际感染患者比预期感染患者少27例。SSI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33 641.00元,非SSI组患者为23 072.50元,平均每例患者可节约住院费用10 568.50元。故通过采取干预措施共节约住院费用285 349.50元。减去实验组材料费费用2 100元,人力成本约12 820元,最终节约社会成本270 429.50元。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8~12)d,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9(8~12)d,经秩和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P=0.50)。结论采取洗必泰擦浴进行干预,不仅可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还能节省住院费用,是否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还需进一步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采取干预措施对降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效果。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9月对我国12个省市46所医院进行调查,其中2013年10月—2014年3月为基线调查阶段(干预前),该阶段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2014年4—9月为实施干预措施阶段(干预后),比较干预前后MDRO感染情况及防控措施依从性。结果共监测34 081例病例,住院总日数为302 818 d,MDRO医院发病的感染(HOI)1 122例次,HOI例次发病率为3.71‰。各种MDRO以CRAB HOI例次日发病率(2.47‰)最高,各重症监护病房(ICU)以外科ICU HOI例次日发病率(5.55‰)最高。总体MDRO HOI例次日发病率由干预前的3.96‰,降至干预后的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干预后呼吸ICU和急诊ICU HOI例次日发病率均低于干预前(均P0.05)。干预后各项防控措施:实施隔离、同种病原体隔离、悬挂隔离标识、手卫生、戴手套、物品专用依从率,以及医生、护士、保洁员知晓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采取MDRO防控措施及对其依从性进行监测,可有效提升各措施的依从性,降低MDRO HOI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提高多重耐药菌(MDRO)预防控制措施依从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MDRO传播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6月某院5个ICU的所有患者,2014年3月1日—4月30日为基线调查阶段,2014年5月1日—6月30日为干预阶段(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5个ICU MDRO患者接触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医护人员MDRO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对MDRO传播方式、接触隔离措施和转科告知知晓率(分别为100.00%、98.89%、93.33%),均高于干预前(分别为67.22%、61.11%、45.56%);除单间隔离外,其他防控措施(隔离医嘱、床旁隔离、穿隔离衣、挂隔离标志)的依从率(70%)均高于干预前(50%)(均P0.01)。干预后MDRO的检出率为7.16%(90/1 257),低于干预前9.65%(117/1 212)(χ~2=5.00,P=0.03)。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医务人员MDRO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度,减少MDRO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