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成骨细胞(OB)在体外传代培养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差异,并分析BMSCs与OB成骨表型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其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检测BMSCs、OB基因组DNA中骨钙素(0C),Osterix(OSX)、Runx2等成骨表型和转录基因与抑癌基因p16的甲基化状态,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上述成骨表型基因的mRNA表达.同时以茜紊红染色法鉴定OB.结果 OC、OSX、Runx2基因在体外培养的各代BMSCs中呈高甲基化.状态,未检出这些基因的mRNA表达;在OB中,OC、OSX、Runx2基因均呈低甲基化状态,且相应基因mRNA均呈阳性表达.p16在BMSCs和OB中均呈低甲基化状态.BMSCs与OB分别在体外稳定培养5代,各代的成骨表型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和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NA甲基化模式在BMSCs和OB中呈现出细胞特异性差异,且基因甲基化状态可能控制着相应基因的表型表达.在体外稳定培养、传代的条件下,BMSCs和OB均能呈现基因组稳定的特征,未发生明显的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为临床安全应用BMSCs莫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丁诤  袁石福  杨轩  曾光  曹忠清  王毛顺 《河北医学》2013,19(9):1339-1343
者,将患者分成24h内手术(STl),24—72h手术(ST2),3—30d手术(ST3)三个组,并且将每组按照创伤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损伤和重度损伤,分析各个组间的死亡率和相对风险度。结果:轻度损伤中24h内急诊手术死亡率和3d后延迟手术的死亡率行x。检验分析,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25.23,P〈0.001),而24h内手术死亡率和24—72h手术的死亡率差异不明显(X^2=1.03,P〉0.05)。重度损伤中24h内急诊手术死亡率和3d后延迟手术的死亡率行x。检验分析,有统计学意义(X^2=5.08,P〈0.05),而24h内手术死亡率和24—72h手术的死亡率无差异(X^2=0.89,P〉0.05)。轻度损伤死亡率1.12%,重度损伤死亡率4.3%,二者显著性差异(X^2=37.6,P〈0.0001)。结论:早期手术可以降低多发伤并股骨干骨折死亡率,尤其在轻度损伤中较为明显,但创伤指数越高,死亡率越高,需要个体化治疗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传代和压力负荷都是影响软骨细胞表型的因素。单层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在培养过程中随着传代逐渐失去了典型软骨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变得像成纤维细胞,而且II型胶原的分泌减少,失去了软骨细胞特异性,即出现了反分化[1]。Lee MS等发现,某些机械应力可诱导软骨细胞凋亡,改变软骨细胞的新陈代谢,也会导致关节软骨的退变[2]。在适当的应力刺激下,软骨细胞可以通过调节基质代谢来适应压力,但在过度或持续的应力下软骨细胞就可能产生各种病理改变[3]。本试验将兔软骨细胞放在静水压力负载装置中培养,并传代,在生理水平的流体静态压力范围内(0.1-15MPa)[4]施加不同大小的循环静水压,以及不同大小的持续静水压,观察其对兔软骨细胞损伤和表型的影响。方法:试验组循环加压组分为0.15MPa、0.5Mpa、1MPa三个小组,对照组为持续加压组(分为0.15MPa,0.5MPa,1MPa三个小组)和常压持续培养组。用酶消化法获取兔关节软骨细胞,在静水压力负载装置中按照上述分组作普通培养瓶贴壁的单层培养,并传代。检测Ⅰ型胶原和II型胶原免疫组化,苏木素套核染色,倒置显微镜观察摄影。以RT-PCR方法检测软骨细胞中Proteoglycan,Aggrecan,Ⅰ型胶原和II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在循环静水压力下培养,软骨细胞有较高的细胞增殖率,II型胶原,Proteoglycan和Aggrecan等表达增加。生理水平的循环静水压越高,软骨细胞表型越稳定。常压持续培养在第6代开始出现表型改变;持续静水压力培养的软骨细胞更早失去软骨细胞的特有表型,并且持续静水压力越大,表型改变越早。结论:在生理水平的静水压范围内一定频率和大小的循环静水压力能维持或促进软骨细胞的合成分泌功能,有助于软骨细胞特有表型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不同AO骨折类型确定最佳固定方案.方法:于2003年12月~2011年5月收集201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固定方法依据治疗需要随机分为石膏外固定组、外固定架技术组、锁定加压接骨板( LCP)内固定组.其中石膏外固定组69例,男28例,女41例;按AO桡骨远端骨折分型:A型31例,B型23例,C型15例;予以牵引复位且恰当的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架技术组48例,男17例,女31例;按AO桡骨远端骨折分型:A型9例,B型13例,C型26例;予以超腕关节外固定架技术固定功能位.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组84例,男31例,女53例;按AO桡骨远端骨折分型:A型18例,B型29例,C型37例;基本上予以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或者骨质疏松严重者予以植骨,有2例合并桡骨远端单骨块骨折加用拉力螺钉.用影像学X片观察三组固定方式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情况,检查治疗后腕关节活动度,并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估来评价三组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20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11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方面及腕关节活动度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标准评估,石膏固定组、外固定架技术组与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组在A型骨折治疗中无显著差异(P>0.05),其优良率分别为93.30%、88.90%、94.40%;组治疗B型骨折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而石膏固定组和外固定架技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组、石膏固定组及外固定架技术组优良率分别为90.1%、83%、84.6%;治疗C型骨折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组均优于其他两组(P<0.01),外固定架技术组优于石膏固定组(P<0.05),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组、石膏固定组及外固定架技术组优良率分别为88.70%、66%、76.90%.结论:按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标准,随着骨折严重程度加重,三种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逐渐下降,尤其累及关节面的C型骨折功能恢复最差;三种固定方式治疗A型骨折均获得满意疗效,而A型骨折首选石膏固定即可;累及关节面的B、C型骨折首先考虑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也可依据骨折粉碎性程度配合相应外固定技术治疗,有骨缺损时适当植骨;开放性骨折和干骺端粉碎性骨折无法放置钢板可选择外固定架技术,依据骨折情况配合选择克氏针和植骨,达到最佳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