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1日-2019年8月30日26例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6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5.34±9.77)岁,诊断为脑梗死21例、脑出血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1例穿刺置鞘后进导丝失败改股动脉穿刺入路,1例患者为股动脉穿刺失败改桡动脉入路,I型主动脉弓17例,II型主动脉弓7例,III型主动脉弓2例,26例患者行西蒙管塑形均成功,心脑联合造影1例,平均辐射时间15.84 min,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均可下地活动,1例出现皮肤溃烂。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是安全的、可行的,股动脉穿刺失败时可考虑转换成桡动脉入路,桡动脉入路使患者舒适度、接受度更高,但部分患者桡动脉穿刺置鞘、进导丝或造影失败时需改为股动脉入路,心脑血管联合造影是未来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伊曲康唑治疗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8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149例,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选择的不同抗真菌药将其分为对照组(n=74)和观察组(n=75).对照组患者给予氟康唑治疗( 400 mg/d),观察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治疗(200 mg/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8.0%、20.0%、94.6%,显著高于对照组(32.4%、16.2%、77.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用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其中对照组发生率为16.2%,观察组发生率为21.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曲康唑应用于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注意对位置、客体特征及两者绑定的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 记录16名受试者从事延迟匹配样本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应用单因素三水平(任务:单纯位置,单纯颜色,两者绑定)重复测量析因设计.结果 工作记忆容量的任务效应显著[F(1.95,29.23)=52.72,P =0.00],从大到小顺序为:位置(3.258±0.610)个、绑定(2.300±0.735)个和颜色(1.298±0.520)个.ERP的F值参数映像显示任务效应出现在两个时段:固化期(400~550 ms,额中央顶区)和维持期(700~1100 ms,双腹外侧额-顶区);后者进一步的t值参数映像提示颜色激活双腹外侧额区,位置激活后顶区,绑定激活两者.结论 空间注意分别在工作记忆的固化期通过选择编码、在维持期通过空间复述易化了客体工作记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e)时空模式探讨时序记忆信息检索的神经机制.方法 17名青年学生参与实验.基于Sternberg范式,在编码维持期系列旱现四个不同颜色的项目一圆形;在记忆检索期,被试针对呈现的一对探针图形、须分别完成项目时序判断(时序包含三种间隔)、新旧项目再认判断及几何图形辨别三种任务.应用单因素三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比较,分析了记忆检索期的行为绩效和19通道ERe.结果 时序间隔因素的行为绩效差异有显著性:反应时间分别为(745.5±106.1)ms,(711.7±102.2)ms,(653.7±81.5)ms;(F_((1.28,20.48))=43.37,P=0.00).正确率分别为(62.8±7.0)%,(72.5±5.4)%,(84.5±6.4)%;F_((2,32))=132.60,P=0.00.项目间隔越近,反应时间越长,正确率越低.任务因素行为绩效亦显著:反应时间[F_((1.32,21.11))=135.99,P:0.00]及正确率[F_((2,32))=200.31,P=0.00],但时序记忆组与项目再认组的行为绩效差异无显著性.ERP统计参数映射提示时序记忆间隔效应起始于左颞(260~270 ms)和双侧顶枕区(280~290 ms),突出呈现在双侧顶叶(300~400 ms);时序记忆与再认记忆均涉及双侧半球的广泛区域,但两者比较未见ERP效应.结论 在时序记忆榆索阶段,时序间隔的距离效应的神经相关主要存在于双侧顶叶;时序信息的检索同客体信息一样,涉及双侧半球的广泛区域.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影响轻型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轻型脑梗死患者125例。按病发90 d时的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n=90)和转归不良组(n=35),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轻型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基线NIHSS评分、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并发肺炎、基线mRS、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既往缺血性卒中史、缺血性卒中复发等9个因素是影响轻型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基线NIHSS评分高、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基线mRS评分高、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缺血性卒中复发是导致轻型脑梗死患者转归不良的重要因素。结论轻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结局主要与患者的年龄、基线NIHSS评分、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基线mR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缺血性卒中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探讨顺序及计数任务加工的脑机制.方法 16名大学生针对呈现的双字母和参考数字图片分别完成字母顺序判断任务和字母间距与参考数字比较的计数任务, 同时记录其19通道ERP.采用2(任务:顺序、计数)×3(字母间距:1、2、3)两因素重复测量析因设计,ERP分析结果利用F值和t值的统计参数映像呈现.结果 顺序任务的反应时间显著短于计数任务[F (1, 15)=502.43,P =0.00],前者正确率显著低于后者[F (1, 15)=52.96,P =0.00].计数任务行为绩效存在显著距离效应:三种字母间距的反应时间[(1710.6±176.6)ms,(2133.2±201.3)ms,(2437.3±198.9)ms]和正确率分别随字母间距加大而延长或降低.ERP统计参数映像显示:顺序任务的右前额颞和左额颞活动(350~800 ms)增强;计数任务的额顶网络活动(200~300 ms)增强,右顶颞活动(860~890 ms)与字母间距线性关联.结论 顺序任务比计数任务执行更快但更易出错.前者ERP效应提示右侧半球提取和利用左侧半球存贮的字母顺序知识,反映了从记忆直接提取答案策略.后者的额顶ERP效应提示工作记忆机制的参与,右顶颞区ERP效应反映字母间距离效应和计数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03—2014-09于我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30例,均行头颅高分辨CT血管造影(CTA)、胱抑素C和常规生化检查。根据血管病变程度、部位及斑块性质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组间血清CysC水平。根据血清CysC水平分为血清CysC正常组和高血清CysC组,将2组间颅内外动脉发生狭窄的例数进行比较。结果颅内外动脉狭窄组血清CysC水平显著高于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组(P<0.05);与重度狭窄及闭塞组相比较,轻度狭窄组及中度狭窄组CysC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斑块组相比,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CysC值显著升高(P<0.05)。与CysC正常组相比,高CysC组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率为87.18%,较正常CysC组(57.14%)显著升高(P<0.05)。Logistis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ysC水平升高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ysC水平升高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按照患者及家属意愿,同意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为观察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的为对照组,每组30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颈动脉狭窄率,并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2组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狭窄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狭窄率(21.2±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5±5.4)%;2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26.54±4.20)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21±3.51)分;2组患者治疗前MoCA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MoCA评分(21.9±3.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7.1±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有很显著的效果,有利于减少颈动脉的狭窄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运动意向的形成、执行和抑制过程的神经相关.方法 记录14名在校大学生在完成意向准备与执行两阶段任务时的19通道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和行为反应.首先在意向准备阶段呈现"做什么"(what)线索,分为3类:(1)指令性或(2)自由性意向准备左手或右手按键反应,(3)对照情形无须意向准备.随后在意向执行阶段旱现"是否做"(whether)线索,受试者将(1)强制性或(2)自主性执行或放弃先前的运动意向.结果 平均反应时的"做什么"和"是否做"交互效应显著(F(2,26)=8.262,P=0.002).其中,指令意向条件下的强制反应[(466.60±106.38)ms]显著快于自主反应[(545.35±147.06)ms],自由意向条件下的强制反应[(538.71±127.39)ms]与自主反应[(561.44±146.51)ms]无显著差异,无意向准备(对照)条件下的强制反应[(533.80±81.71)ms]快于自主反应[(589.75±140.81)ms].在意向形成阶段,自由性和指令性的ERP效应主要出现在双额部(150~200ms)、广泛额顶部和右侧颞区(300~700 ms).在意向执行阶段,自主执行与自主抑制的ERP效应出现在左前额及额顶中央区(160~220 ms),右前额顶区(300~550 ms).结论 自由性运动意向产生于前额部,运动意向在额顶网络维持.早期的意向抑制涉及左前额及额顶中央区,而右额顶区与晚期的反应抑制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