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3例线粒体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住院的CKD患者中共3例经线粒体DNA(mtDNA)基因检测确诊线粒体病,分析其肾外受累及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肾活检病理特点,并观察其预后. 结果:(1)3例患者中2例青少年(14岁),另1例30岁,全部患者均消瘦(体质量指数13 ~ 17 kg/m2).例1生长发育迟缓,例3为早产儿.例1、例2有糖尿病家族史,例2有尿毒症家族史.(2)3例患者病程3~7月,临床均表现为水肿、蛋白尿和胱抑素C增高,肾小管损伤明显,均无高血压和镜下血尿.例1和例3组织学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例2肾小球轻度系膜增生伴小动脉节段透明变性.(3)3例患者中糖尿病(2例)、高乳酸血症(2例)、听力消失或下降(3例)、癫痫发作(1例)、脑梗塞(1例)、智力障碍(2例)、视野缺失(1例),心律失常(1例).(4)3例患者均经基因测序并证实mtDNA 3243 A>G突变位点,例2母亲和弟弟也检出与患者相同突变位点.(5)经治疗3例均停免疫抑制剂,补充辅酶Q10和左卡尼汀等治疗,蛋白尿部分缓解,血清肌酐稳定. 结论:本文首次在国内报道3例伴肾脏损害的线粒体病患者,提示这类患者并非罕见,临床除肾脏受累外均伴明显的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外周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肾脏疾病患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肾脏疾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后合并弥漫性肺部感染、临床拟诊为PCP的患者3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5例临床确诊为其他病原导致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使用mNGS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的病原种类和序列,评价mNGS对PCP的检测效能,比较mNGS与传统临床诊断PCP方法(真菌G联合乳酸脱氢酶检测)的效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送检外周血样本37份,其中35份mNGS检出耶氏肺孢子菌(PJ)序列,敏感度94.59%,特异度100%;31例患者为混合型感染,27例检出病毒序列(19例为巨细胞病毒),8例合并细菌感染。对照组25份血标本PJ序列均为阴性。真菌G联合乳酸脱氢酶检测的敏感度89.19%,特异度56.0%;mNGS的特异度显著高于真菌G联合乳酸脱氢酶检测。结论:mNGS较传统诊断PCP的方法有明显优势,可同时检出混合感染的病原,对免疫抑制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1例肺、肾功能衰竭患者行组合式体外膜肺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结果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并最终康复出院.提出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发展迅速,预后极差,在临床上除行体外膜肺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外,还应注意预防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以积极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危重肾脏病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率,前瞻性研究短期营养支持后危重肾脏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变化. 方法: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NRS2002)对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ICU的患者进行筛查.对NRS2002评分≥3分患者行营养支持,同时测量和检测营养评价指标. 结果:466例患者完成NRS2002筛查,其中营养风险发生率87.3%,营养不良发生率25.1%.137(33.7%)例患者进入营养支持研究,其中男性76例(55.4%),女性61例(44.6%),平均年龄(40.0±17.3)岁.营养支持方式包括食物添加营养素23例(16.8%),肠内营养97例(70.8%),肠外营养2例(1.5%),肠内营养+肠外营养15例(10.9%).入院第1天、第3天、第7天,摄入热卡分别为15.4±7.3 kcal/kg、20.9±8.2 kcal/kg、22.3±8.5 kcal/kg(P =0.001);蛋白质摄入量分别为0.5±0.2g、0.6±0.3g、0.7±0.3g(P =0.001).入院第7天与第1天相比,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升高明显(P=0.00l);男性及女性患者细胞内水/细胞外水比值(I/E)有不同程度提高. 结论:危重肾脏病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达87.3%,营养不良发生率25.1%.短期营养支持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及体内水分分布异常较前改善.  相似文献   
5.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在住院患者尤其危重病患者中十分常见,它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改善其临床预后.AKI这一名词是在"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基础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AKI的发生.在致病因子作用下,肾脏损伤后,肾功能降至一定程度则出现代谢废物如肌酐的蓄积.因此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指标--血肌酐(SCr)并不能早期达到诊断的目的.肾移植患者中,寻找较之SCr更为灵敏和特异性高,并能提示移植肾在恢复过程中有可能受到损伤的生物学标志物,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将对AKI的诊断标准以及肾移植患者中发生AKI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的检测及意义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6.
LRIG2基因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免疫球蛋白样多肽2(LRIG2)基因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临床手术切除的23例侵袭性(13例)和非侵袭性(10例)垂体腺瘤标本中,LRIG2基因在mRNA表达水平上的差异。结果RT-PCR显示在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RNA表达的阳性率均为100%。在表达强度上,LRIG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结论LRIG2可能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液体复苏时可优化血流动力学参数,但也可能带来液体超负荷而影响预后,而复苏时使用的液体成分会增加急性肾损伤(AKI)风险.羟乙基淀粉会增加重症监护患者中重度AKI的风险;等渗生理盐水与平衡盐晶体液相比,其AKI发生率更高,同时也会导致肾脏血流灌注下降.对于AKI或有AKI风险的危重患者,应该避免使用羟乙基淀粉液,甚至尽量减少生理盐水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肾脏重症监护病房(RICU)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重症肾脏病感染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01至2019-12-31RICU送检的各种组织、体液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药敏结果.结果:本研究311例患者培养出55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53株(63.15%),革兰阳性菌...  相似文献   
9.
急性肾损伤(AKI)是危重患者常见并发症。动物实验证实一些药物对AKI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作用,但应用于临床且行之有效的疗法却不多。尽管目前透析技术已取得长足发展,但是需要透析治疗的重度AKI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对于AKI患者的预后不能仅关注肾脏损伤和肾功能减退。近期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表明,AKI时肾脏与远隔器官(如心、肺、脾、脑、肝及胃肠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本文主要阐述AKI患者肾脏与其他远隔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聚焦AKI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潜在的靶点,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术后新生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新生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肾移植术后新生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6例患者中5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I型);全部患者均系首次肾移植,发病中位时间为移植术后6年。6例患者HIV均阴性,2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1例丙型病毒性肝炎;3例合并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3例合并高血压;3例合并皮肤感染;1例有鸽子接触史。所有患者均存在发热和头痛症状,且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其中3例癫痫;5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视力下降,1例听力下降。本组患者均体型消瘦,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计数偏低,存在不同程度贫血,白蛋白和前白蛋白低下,移植肾功能不全。6例患者均颅内高压(23.5~41cmH2O),脑脊液蛋白含量均高于正常,但葡萄糖降低;5例脑脊液墨汁染色找到新生隐球菌,4例脑脊液培养出新生隐球菌;3例新生隐球菌菌血症,3例皮损活检组织培养新生隐球菌阳性,2例合并肺部酵母菌感染,4例诊断符合全身播散性新生隐球菌病。4例采用氟康唑治疗,1例伊曲康唑,1例氟康唑续伏立康唑;经上述药物治疗后,3例治愈并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余3例死亡。结论:肾移植术后新生隐球菌易播散至皮肤,常因非特异性皮肤改变而延误诊断,因此有必要早期行皮肤组织活检以及特殊染色。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提高此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