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胰腺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相关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及胰腺癌中PEDF和VEGF平衡关系的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胰腺癌标本,观察PEDF和VEGF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以及相应的微血管密度(MVD),并和肿瘤血管密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血管侵犯、肿瘤病理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作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PEDF/VEGF与MVD之间明显关系(P<0.01),PEDF/VEGF值大小与肿瘤病理TNM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5)有密切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51例患者根据PEDF/VEGF值是否大于0.5分为两组,其中PEDF/VEGF≥0.5组生存曲线明显高于PEDF/VEGF<0.5组(log-rank test,P<0.01).PEDF/VEGF比值(风险系数0.390;P<0.05)、淋巴结转移(风险系数3.38;P<0.01)、远处转移(风险系数3.447;P<0.01)是胰腺癌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 PEDF/VEGF比值可较好反映胰腺癌中的血管增生;它与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是胰腺癌重要的预后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胆囊腺瘤样息肉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CatB)及组织蛋白酶D(CatD)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2例胆囊癌组织和20例胆囊良性病变(其中胆囊腺瘤样息肉10例,慢性胆囊炎10例)组织中CatB及CatD的表达.结果 CatB、CatD在胆囊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75% (30/32)、90.63% (29/32),均明显高于胆囊腺瘤样息肉组织(分别为60.00%、60.00%,P<0.05)和慢性胆囊炎组织(分别为60.00%、50.00%,P<0.05).CatB、CatD的表达在患者年龄、性别、标本Nevin分期、病理学分级、病理学类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tB与CatD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434,P <0.05).结论 CatB和CatD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增强,可作为胆囊癌组织学标志物.胆囊组织中CatB和CatD的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CatD与CatB的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大鼠同种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经门静脉肝内移植对80%肝切除肝衰竭模型术后肝功能、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80%肝切除建立大鼠边缘肝衰竭模型,经门静脉输注绿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第5代(P5)大鼠同种MSC,观察BMSCs肝内移植对肝大部分切除边缘肝衰竭模型术后生存率、肝功能的影响.结果 术后7d内的存活率:MSC组72.2%( 13/18)、对照组44.4% (8/18).MSC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2%比44.4%,P<0.05;MSC组大鼠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MSC组肝组织中可观察到移植的细胞.结论 经门静脉的BMSCs移植可促进80%肝切除边缘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恢复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极样激酶1(Polo-like kinase 1,PLK1)在原发性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且探索其与肝癌病人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PLK1在4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石蜡切片中的表达情况。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癌栓、包膜侵犯、肿瘤直径大小、BCLC分期等因素和PLK1的阳性表达呈明显相关性(P<0.05); PLK1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在术前AFP数值上存在着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29);通过生存分析,发现PLK1的表达情况和患者的生存时间没有明显关联;Kaplan-Meier法分析原发性肝癌的预后的单因素相关因子显示与包膜侵犯、TNM分期、癌栓及转移与生存期有相关性(P<0.05)。与性别、乙肝、肝硬化、肿瘤数目BCLC分期及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PLK1的表达在肝癌的发展及其生物学行为方面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是重要的分子标记物,PLK1可能在肝癌早期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猪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模型,观察该模型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26只家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EG,10只)一期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二期行门静脉部分缩窄术;门静脉高压组(PG,10只)一期行开关腹、二期行门静脉部分缩窄术;假手术组(SG,6只)一、二期均行开关腹.3组均测定门静脉压力,二期手术后两月行CTA及腹腔干、门静脉系统血管铸型.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实验组、门静脉高压组术后均形成了门静脉高压.实验组与门静脉高压组术后及术后两个月门静脉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胃的血供主要由胃左动静脉及胃网膜左动静脉提供,没有形成新的侧支循环.结论 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合并门静脉高压症,不宜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上需对患者的门腔系统行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相关因子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胰腺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相关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及胰腺癌中PEDF和VEGF平衡关系的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胰腺癌标本,观察PEDF和VEGF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以及相应的微血管密度(MVD),并和肿瘤血管密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血管侵犯、肿瘤病理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作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PEDF/VEGF与MVD之间明显关系(P<0.01),PEDF/VEGF值大小与肿瘤病理TNM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5)有密切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51例患者根据PEDF/VEGF值是否大于0.5分为两组,其中PEDF/VEGF≥0.5组生存曲线明显高于PEDF/VEGF<0.5组(log-rank test,P<0.01).PEDF/VEGF比值(风险系数0.390;P<0.05)、淋巴结转移(风险系数3.38;P<0.01)、远处转移(风险系数3.447;P<0.01)是胰腺癌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 PEDF/VEGF比值可较好反映胰腺癌中的血管增生;它与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是胰腺癌重要的预后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术前分型,与手术探查结果对照,探讨MRCP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分型的准确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经手术治疗的35例肝门部胆管癌的MRCP结果,参照Bismuth分型法进行术前分型,并与手术探查结果对照.结果 MRI/MRCP术前分型包括Ⅰ型1例,Ⅱ型9例,Ⅲa型6例,Ⅲb型7例,Ⅳ型12例.手术探查结果分别为Ⅰ型1例,Ⅱ型8例,Ⅲa型5例,Ⅲb型6例,Ⅳ型15例.与手术结果对照,MRCP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分型的准确性达85.7%.MRCP术前分型与手术探查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RI/MRCP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Bismuth分型的准确性较高,对决定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胰腺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相关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及胰腺癌中PEDF和VEGF平衡关系的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胰腺癌标本,观察PEDF和VEGF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以及相应的微血管密度(MVD),并和肿瘤血管密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血管侵犯、肿瘤病理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作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PEDF/VEGF与MVD之间明显关系(P<0.01),PEDF/VEGF值大小与肿瘤病理TNM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5)有密切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51例患者根据PEDF/VEGF值是否大于0.5分为两组,其中PEDF/VEGF≥0.5组生存曲线明显高于PEDF/VEGF<0.5组(log-rank test,P<0.01).PEDF/VEGF比值(风险系数0.390;P<0.05)、淋巴结转移(风险系数3.38;P<0.01)、远处转移(风险系数3.447;P<0.01)是胰腺癌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 PEDF/VEGF比值可较好反映胰腺癌中的血管增生;它与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是胰腺癌重要的预后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分析6例胆管囊腺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胆管囊腺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自2009年9月到2014年9月收治的6例胆管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手术治疗结局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46岁。就诊主诉为:上腹痛占50%(3/6),无症状体检发现33.3%(2/6),黄疸、发热占13.7%(1/6)。发病至就诊时间3天~16年。除黄疸、发热患者肝功能异常外,其余患者术前肝功能无异常。肿瘤指标均无异常。术前B超、CT均未能作出准确定性诊断,仅2例术前经MR检查准确诊断。全部患者均行外科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术后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月~46月无复发。结论〓胆管囊腺瘤发病稀少,病因未明,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症状轻,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本病有一定困难,目前仍然依赖于病理。本病手术效果良好,完整切除病灶对本病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准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2年期间施行精准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病人43例,观察该组病人手术前后血象、肝功能、并发症等指标,术后对病人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再出血率和生存情况。结果手术止血率为100%,围手术期无再出血及死亡病例。围手术期术后脾功能亢进得到有效治疗(P0.05);术后发生胃潴留2例(3.7%),手术创面渗血2例(3.7%),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门静脉超声检查均未发现门静脉血栓形成。43例病人全部顺利出院,术后住院时间为7~34 d,平均(11.2±5.7)d。43例中有40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3.0%,随访时间为8~73个月,平均(49.2±10.5)月。其中1年再出血率为2.5%(1/40),1年死亡率为5.0%(2/40)。总体再出血率为17.5%(7/40),总体死亡率为22.5%(9/40),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出血2例、肝衰竭7例,其中合并肝细胞肝癌2例。结论精准断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