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了8例同下肢多发骨折早期处理经验。此类病人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率高,迅速有效地扩容、抗休克是治疗重点。多发骨折早期处理矛盾较多,尽量将骨折进行坚强有效地内固定是治疗的重要手段,内固定物的选择应简便、牢固,要有整体观念,同时不有忽视开放伤口彻底清创和骨缺损、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0岁.头部撞伤昏迷1 h入院,GCS评分4分,头颅CT示: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下颌及牙槽骨骨折.保守治疗3 d后意识好转,右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不高,10 d后肢体肌力逐渐恢复,40 d痊愈出院.3个月后因头部轻度外伤检查头颅CT显示:右颢内侧增强性占位.患者无特殊不适及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入院行DSA检查确诊左颈内动脉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鼓舞下,我们温县广大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响亮地提出了“一年实现大寨县”的战斗口号。  相似文献   
4.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很高,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实行早期动脉瘤夹闭手术不仅能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防止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而且可提高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2005-01以来笔者所在医院对26例颅内动瘤破裂施行早期动脉瘤夹闭术,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氧化巴西苏木素已经被证实对中枢神经的再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其对坐骨神经损伤的效应尚无共识。应用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的检测显示,经16,8 g/kg氧化巴西苏木素干预后,坐骨神经损伤小鼠L4~6脊髓节段的S100蛋白和mRNA明显高于4g/kg氧化巴西木素干预的小鼠及模型组。髓鞘固兰染色显示,16,8 g/kg氧化巴西木素干预的神经再生情况也明显优于4g/kg氧化巴西木素干预及模型组。同时电生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进一步证实了氧化巴西苏木素对BALB/c小鼠坐骨神经损伤有修复作用。由此认为,氧化巴西苏木素对脊髓前角细胞中S100有活化作用,促进了坐骨神经再生与修复,且以高中剂量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骨肉瘤肽修饰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研究其作用规律,探讨通过DC提呈途径降低肿瘤抗原肽用量诱导抗骨肉瘤免疫的可行性.方法于体外使HSP70和骨肉瘤抗原肽结合,修饰DC,检测DC的代谢活性及分泌的细胞因子;检测注射DC和HSP70-骨肉瘤肽对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结果 HSP70结合骨肉瘤肽可使DC成熟;以HSP70结合骨肉瘤肽修饰后成熟的DC注射免疫,注射量达到8×104 DC时,即可产生明显的抑瘤效应,其抑瘤作用呈数量依赖关系.结论 DC提呈抗原肽激活淋巴细胞的途径能够有效杀伤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了一系列脊椎骨折VSP螺旋钉和钢板做了短节段脊柱骨折固定术,术后螺旋钉断裂患者,以寻求螺旋钉断裂及矫正失败原因。方法对26例患者的3个脊椎的脊椎骨折,用VSP螺旋钉,钢板和植骨进行了短节段内固定,平均随访了18~24个月。随访显示,其中11例患者出现了螺旋钉断裂。对术前的X线照片及计算机轴向和矢状断层重建图像检查进行回顾,显示螺旋钉断裂均出现在椎体损伤程度较大的患者。结果创立一个新的系统分级(负荷分享分级),包括:①椎体损伤的程度;②在骨折部位,碎片移位程度;③矫正损伤的脊柱后凸的程度。结论本系统可广泛应用如下范围:①预测在短节段固定,后路放置的椎弓根螺钉种植体中椎弓根螺钉断裂情况;②在回顾性的研究中,评价任何的脊髓损伤的程度;③用来选择适合用髂骨移植的前路重建,短节段型重建的脊椎损伤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脊髓造影、脊髓CT和MRI对腰椎管狭窄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焕  李立森  金旭 《吉林医学》2010,31(7):931-933
目的:比较脊髓造影、脊髓CT和MRI对椎间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患者均行脊髓造影、脊髓CT、MRI和平板运动负荷试验检查,脊髓造影测定硬脊膜囊最窄前后径,脊髓CT和MRI测量硬脊膜横切面积(D-CSA)。运动平板实验记录首发症状时间(TAF)和总活动时间(TAT),并作为比较影像学参数与行走能力相关性的标准。结果:脊髓CT测量的平均D-CSA为58.3 mm2,MRI为47.6 mm2。所有影像学参数如前后径和D-CSA与TAF或TAT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行走能力与脊髓造影、脊髓CT和MRI评估的腰椎管狭窄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针对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病人行屈肌起点滑移术15例,从肘关节上方偏内侧开始绕过肱骨内上髁向旋前圆肌走行方向作“V”形切口,远端达前臂屈侧中轴线,必要时向远侧延长,呈“Z”切口。先分离尺神经和正中神经予以保护,切断前臂屈肌在肱骨内上髁的起点及在尺骨喙突的附着点,经骨膜下剥离将前臂屈肌向远侧推移,边被动伸手指边向前剥离,直至腕关节和手指能够伸直为止,必要时剥离前臂屈肌在桡骨和骨间膜处起点。结果:经6个月~10年随访,屈肌起点滑移术15例中,优7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3.3%,其中4例曾作过神经、血管松解术,1例作过肌腱延长术。结论:屈肌起点滑移术适应于轻、中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治疗,手术损伤较轻,术后可保留各指的独立运动,且对手指屈曲力量的影响最轻。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轴索损伤3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29例,女7例,年龄16~71岁,平均年龄36.4岁。受伤方式:车祸24例,坠落伤9例,门板砸伤4例,带安全帽木棒击伤1例。 2.临床表现:按GCS评分,3~5分14例,6~8分18例,>8分4例;全部病人均有严重的意识障碍,昏迷时间32h-37d:瞳孔有变化者21例,表现双侧或单侧瞳孔散大或瞳孔忽大忽小或瞳孔缩小;生命体征有明显改变者32例,表现为:高热、体温不升、脉搏细数、缓慢、呼吸节律不整、间断或抽泣式呼吸、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